“南华彝绣与乡村振兴”论坛举办

2024-08-07486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8月7日电】(通讯员 杨嘉辰 摄影 王格萱)7月28日至30日,“南华彝绣与乡村振兴”论坛暨高校手拉手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举行,聚焦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发布《乡村振兴南华共识》。

论坛由东南大学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东南大学南华彝绣研究中心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筹)承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原江苏省政协秘书长郝星辰,南华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如军等出席活动,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线上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16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

孙立涛在致辞中介绍,东南大学在南华设立了创新工作站和彝绣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云南工作站现场观测点,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品牌打造的帮扶方式,积极探索“彝绣与敦煌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跨越,文化、艺术、科学的领域跨越”的创新发展模式。同时,开展至善彝绣馆、全国首批美丽工坊、彝族刺绣传习所建设,补齐乡村文化发展硬件短板。他希望,未来以跨届联合为助力,让“彝绣+”成为展示乡村特色文化的载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表示,东南大学南华彝绣研究中心既是实践产学研的重要平台,也是用数字化和当代设计激活乡村地区遗产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前哨阵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高校不仅是教育中心,还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重要策源地,中国艺术人类学会集聚各方各校力量,聚焦新质生产力,探索和研究如何通过艺术促进人文发展、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跨届融合,以新质生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陈如军在致辞中表示,乡村手工艺彝绣能够变为南华的一张新名片,返乡创业丁兰英老师能够变为彝绣的领军人才,南华彝绣产业产值从几百万元发展至几千万元,帮助109位残疾人就业增收,获得全国首批美丽工坊、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全省大师工作室等荣誉,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东南大学十二年用心用情用力的定点帮扶。他希望,各位专家通过面对面"会诊把脉",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南华彝绣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力量和科研支撑。

主旨演讲环节,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教授发表了题为《有形有效有感的乡村振兴——南华考察有感》的报告,他提出乡村振兴要形成关联体系,善于学习地方知识,发现民间智慧,总结百姓道理,只有“形气神不失其位”,方能获得“有形,有效,有感”的理想效果。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的专家学者等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设有两个分论坛,来自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学、舞蹈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南华彝绣艺术乡建的理论与思考”和“南华彝绣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主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会议最后,全体专家讨论完成并发布《乡村振兴南华共识》,阐述了艺术乡建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发出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强音”。

 

供稿:艺术学院 校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翟梦杰 审核:李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