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菁菁校园

开启新境界 更上一层楼——“2008年东南大学人文教育高级研讨会”纪实

2008-11-24494发布者:

分享到:


       昆曲尚绕梁,九龙茉莉香。
       在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上,曾有多少人文景观展现在我们面前,又有多少文化气质内化心间。润物细无声,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时光流逝中传承着永恒。
       十几年如一日,我校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既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实施精品课战略,邀请各类文化名人与学术大家走进校园开展文化活动,又每年策划举办主题性大型文化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改变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尽管如此,我校的人文教育仍然到了关键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面临着内外诸多挑战,所以,如何深入思考、继续推进人文教育向前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鉴于此,11月3日,我校教务处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举行“2008东南大学人文教育高级研讨会”。此次人文教育高峰论坛规模不大,会期不长,但群英荟萃,参会的有国际知名学者,台湾通识教育的先进代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知名人文教育专家,以及校内各方面的领导、专家,大家就人文教育理念与东南大学具体的人文教育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碰撞和对话,意义非凡,不仅对于东南大学的人文教育继续深入发展,乃至对于整个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问题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郑家茂副校长在会前亲切会见了莅临会议的嘉宾,并进行了热烈而友好的交谈。此次研讨会由我校人文学院吕乃基教授和董群教授主持。
       “高屋建瓴,他山之石”:人文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对话
       人文教育,理念为先。与会的知名学者从不同侧面谈论各自对人文教育的理念,并形成校内外理念的尖峰碰撞和高端对话。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首先高屋建瓴地谈了自身对人文教育的理解。许先生认为人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从整体上说,是为提升人的境界。二战后,人对情感的流露更多的是天性,在传媒时代,人类贪逸的本能日益膨胀,现在人类所面临的灾害,包括“金融大海啸”,主要问题在于人文价值的迷失,没有良心的制约、道德的制裁,没有了灵魂和心灵的部分。天性要上升为人性,人性还要升华到精神,确信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学会在悲伤的时候如何自我安慰,在高兴的时候如何节制,失败时不要气馁,成功时也不要骄傲,只有人文学科坚持不懈的努力,繁华世界才不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沙漠,才能成之为“美丽新世界”。
       台湾元智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王立文教授通过对元智大学通识教育的解读,谈了其学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具体逻辑框架,对我校的人文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王教授指出元智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卓越、务实、宏观、圆融”,在此理念之下,目前元智大学通识教育的四大重点是:全球化,伦理,经典和创新。六大主题:全球化的趋势与相关议题,伦理教育,经典五十与文化传承,创意教育,人文科技的对话与均衡发展,发展多元智能,以“成人”为本。据此,元智大学参酌哈佛大学新的通识教育八大领域的课程规划,形成了三合一课程体系:将历史、中语、经典五十、历史、民主伦理法治作为共同必修课程(22学分),另外有涵盖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内容的选修通识课程(10学分),其中“经典五十”阅读计划成为其特色,即将50本经典划分三种类别,赋予不同点数,经认证教师审查通过始得积点,大学四年内积满50点,方获“经典五十”课程两学分,为毕业要件。元智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撷取众校之长,并根据学校文化及学生素质走其独特之路。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于德宏教授首先反思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历史的苍白、文化的低俗、哲学的贫困、精神的虚无和道德的失衡的现象下,人文教育的责任之艰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并指出对学生的教育既要生存,又要发展。在此理念基础上,于德宏发表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看法,他指出观念转变是搞好课程的基础,要以学生一生的发展为中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将课程作为一个不断建设的过程;在方法的转变上,他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并要在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感之以景”以及课程的系统整合,另外学校要对人文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许倬云先生在点评王立文和于德宏的观点时强调,真正的教学在课外,是要靠教师的言教、身教来启发学生,指出了多校区给老师与学生沟通所带来的挑战。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人文学科学生的科技知识教育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同样重要,因为自然本身有一种特殊的美,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大系统,永远破坏也在永远平衡,所以建议把科技放到人文教育中去,达到很好的结合,人生也是自然如此。
       我校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教授和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陈怡教授分别谈了各自对人文教育的理解,也代表着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中樊和平教授认为人文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文素质教育要真正走进生活、走进生命;一个是如何以人为中心建立以人理、物理、心理、法理与自由、善与生活、美与人生乃至哲学与智慧为基础的人文教育体系,此外,樊教授还强调人文素质课应该比其他课的教师和教材要求都要更高。陈怡教授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把人类最好的东西在最好的时机用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成为自己;并主张教育要通过人性来综合提升人的境界,既要培养学生的理性,也要培育学生的情性和德性。
       此外,在关于人文教育理念的碰撞和对话中,校内外专家还就王立文教授利用太极图所展现的元智大学通识教育的四大重点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各自的理解和理由,其中樊和平教授指明元智大学的通识教育更贴近现实,而东南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以“成人”为圆点的体系建构,并强调人文气象、人文气质和人文素质。
       “锋从磨砺,香自苦寒”:以人文精品课为鉴
       人文精品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样板,既体现了该课程领域的高水准,又蕴含着那些精品课的教师默默地为人文教育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人文精品课为鉴汲取和反思当前人文教育的是与非、得与失,与会的三门精品课负责教师分别讲述了各自精品课的直接经验和心路历程。
       第一门人文精品课是由著名西方哲学研究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赵林教授负责的“西方文化概论”。赵林教授首先介绍了武汉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概况,指出虽然自04年其教务部门策划人文教育至今,已开设200多门通识课程,但由于武汉大学以文科见长,加上其他原因,武汉大学整体上人文教育比较平静。通过20多年感触和努力,赵林教授独自打拼,将多门课程历练成精品,他的理念是大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批判精神,强调要想成为人才,就先要培养成一个人。为此,他认为人文教育要着力于寓于知识而又超越知识的情义和智慧;其中,在情义的陶冶上,赵教授强调要教育学生有崇高感、敬畏感、宗教情怀和审美眼光;在智慧的提升上,赵教授认为智慧不是知识,而是个人的体验,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有用的知识,那些像艺术、哲学、历史等没有工具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让人提升智慧和精神境界。赵林教授将讲课作为一种快乐和生活的方式,他甚至用“这就是我的立场”来形容他对于讲课的那种心境,其人文教育的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第二门人文精品课是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负责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彭林教授十年磨一剑,始终如一日地默默奉献在教学一线,凭借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对专业知识的执着以及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不知什么是文化素质课转变为比较积极的文化素质课老师,值得尊重和钦佩。彭教授认为人文素质是在系统学习了文史哲之后把知识内化成为本体内部的一部分,从而对人生起指导作用。他通过“文化精品与中国文化”课以及“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两门课的切身感受指出通过带着温情和敬意去学习本国传统文化能够感知中国文化是很了不起的,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润物细无声”,此外彭教授依然忧心当今文化素质课之不足以及人格教育的匮乏。
        第三门人文精品课是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王步高教授负责的“大学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王步高教授慷慨陈词,激情飞扬,既指出打造“大学语文”精品课的出发点是基于当前中华文化正在走向衰落、学生文化修养下降、思想道德情感出现问题等现状,又提出了以史育人、以诗歌育人、以文育人等育人路径,通过精品课的辛苦打造介绍了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在坚持与创新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最后王教授也坦承东南大学的文科力量并不是很强,既要看到不足更要激发积极性,继续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能感受到王教授在默默努力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
       “更上一层楼”:东南大学人文教育者之集思广益
       东南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许许多多的人在为这项工程默默地做着努力,可以说与会的校内领导和专家都为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做出过以及正在做出卓越的贡献。他们也在会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的策略以及细化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力争使我校人文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我校艺术学院张燕教授通过艺术课程的教育感受到艺术经典之旅的重要性,并可以借此提升学生的境界;她还指出素质课的教师应该比专业课的要求更高,要走进学生中间,改进讲课方式;最后她特别强调敬业精神,把上课看作是燃烧生命的活动。
       我校人文学院张祥浩教授指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的生命就是文化,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在于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张教授指出了我校人文教育现在从大讲堂到小课堂进入了新的阶段,不过他还指出在师资问题上,既要延请外校名师,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力量;还要搞好教材建设,让精神的东西永恒传承。
       我校人文学院吕乃基教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背景将可以开的课先做起来,另外他还提议在给本科生上课时也要将青年教师纳入其中。
       我校法学院副院长孟红教授从法律的角度指出应当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将社会热点问题等及时反映到课堂,教育学生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校校报主编郑立琪副编审从文化传播角度对人文教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要让最广大的学生从中受益。在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句话铭记一生、一件事感动一生的例子很多,赠人以言,重于金玉。大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机缘”。如今的校报,以高校的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客观需求来定位,包含了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功能。因此,校报参与这些活动,在时空上放大和延长人文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另外,讲授人文素质课程的与会青年教师代表也谈了各自的看法,其中艺术学院的赵天为提出了如何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的问题;艺术学院的于向东提出上人文课程的教师也需要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具体的上课时间安排方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文教育的希望与未来
       人文教育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原教务处处长陈怡教授作为之前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负责人,为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做出很大贡献,他在会议最后做总结性的发言,他说,会议在校内外专家学者全身心投入下,收获很大,提高了认识,交流了经验,并初步明确了方向。既有元智大学通识教育成熟的操作体系,又有其他老师的体会和经验。他指出人文教育既依靠与会教师身体力行,又要发动更广大的教师,进而扩大人文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是人文教育的希望所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后来者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前人的敬业精神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内化为激励的力量,积极投身人文教育的神圣事业中来。也许,人文教育的根本不在于何种形式,它已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教师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活化的经典、最好的教材。只有提升到这种自觉,人文教育的未来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毕竟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成人”才是它的价值旨归,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共鸣之处。(许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