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仅2008年我国就遭遇了雪灾、地震两大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灾难发生后,会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灾区重建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4个半月后,就在人们逐渐淡忘这场灾难带来的伤痛时,我校人文学院哲科系社会学专业的调查团队却整装待发,一行五人前往仍然余震频发的四川进行社会调查。(团队成员为人文学院哲科系社会学专业何志宁副教授、社会学大一学生何姣、大二学生张堃、大三学生魏骅和赵浩)
整装待发
9月27日晚,调研组举行了临行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何老师作为此次调研组的组长,在会议上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并对小组到灾区后的工作计划、行程安排以及准备情况进行了最后的讨论与核对。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小组成员并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远行而激动雀跃,反而是无形的压力使所有人都出奇的沉默。这份压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源于个人内心的责任感。因为,团队成员都清楚这次“远征”不是普通的长途旅行,将要面临的不仅有无数未知的困难,更担心面临在家破人亡的灾民和处处断壁残垣面前难以承受的沉重。
初抵灾区
9月30日清晨6时许,在经历了36个小时颠簸后,调研组抵达了四川省德阳市,空气中寒气逼人,小组成员刚下火车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 一列列装满援助物资的列车停在德阳火车站,车站内随处可见抗震救灾的标语,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度,一切都紧张有序的进行。
稍事休息后,调研组登上了前往重灾区绵竹市的汽车。绵竹市是这次大地震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地区之一,其对口援建工作是由江苏省来承担的。调研组因此选择绵竹市作为此次社会调查的区域。
离绵竹越来越近了,大家忘却了旅途的疲劳,被道路两旁的情景深深震撼。一路望去都是大面积损毁、倒塌的房屋,远处的高山上也尽是山体滑坡留下的痕迹。种种惨状,使所有人心情凝重,车上只能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大家都默默地在心底为四川祈祷、祝福。
午后,五位成员带着沉甸甸的问卷前往离绵竹市区最近的位于景观大道灾民临时板房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板房,大家惊叹道:“这哪里还是临时安置区,简直就是新建的一座城镇。”
展开调查
考虑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最初的调查是小组所有成员在一个区域进行的,以便可以随时沟通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此次调研的方式以问卷为主,之前多次修改的问卷此时才发现与灾区的实际情况有很多不符合的地方,于是调研组紧急调整方案,迅速修订出新的调查问卷。
来灾区前,何老师最担心的问题是灾民是否愿意配合调研工作:面对越来越多的到访者,这些亟需重建家园的群众是否会厌烦?面对一次次惨痛经历的回忆,这些家破人亡的群众是否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面对一些针对今后长远问题所做的社会调查,这些最关心眼下生活状况的人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然而,调研工作只进行了半天,这些忐忑便一扫而光了。当灾区群众得知调研组是从江苏省过来时,都非常热情,小组成员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江苏的援建做的非常好。”“绵竹人民感谢江苏人民。”
但意料之外的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如何在安抚灾民的同时又有效地完成问卷?10月1日的调查基本就是在安慰灾民中进行的,效率很低,完成的有效问卷仅有五十份,离在五天内完成五百到一千份有效问卷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当晚的工作会议上,何老师要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必须事先向被访者说明: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您的情况,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调研,也为了在以后更好的帮助大家,希望您先配合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这样入情入理的解释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被证实是非常有效的,不仅大大地加快了调查速度,也更好地保证了调研工作的客观性。
经过了2天对景观大道临时安置点的调查后,赵浩同学提醒大家:在景观大道板房区居住的灾民大都是从绵竹市区转移过来的城市居民,其受灾情况并不是最严重的。为了保证抽样调查中样本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调研组决定改变行程,前往农村灾民居住的板房区。
转战武都
调研小组从10月2日开始对绵竹市武都县的板房区进行调查,这里的大部分灾民都来自天池乡、清平乡和汉旺镇等农村重灾区。
临近中午,调研组冒着蒙蒙细雨到达了武都,由于没有公路,几天的雨水使这里的土地泥泞不堪。在依照地区划分了各自负责的调查区域后,师生们马上投入了工作。但仅仅20分钟后,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这个临时居住区的灾民大多之前居住在深山,受教育程度不高,在进行如此复杂的问卷填写时,需要非常细致、耐心的讲解和帮助,如果沿用前两天访谈调查的方式,势必花费大量时间,工作效率将会很低。何老师决定在武都县板房区采取“大范围不重复发放、统一指导、分开填写、当场回收”的问卷调查方式。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大家看着100多份有效问卷,心情复杂。何老师说:“一天的调查结束后,一个人独自走在去往集合点的小路上,周围很静、很黑,一天的所见所闻一次次重现在我眼前,心里十分的孤寂难过,就想哭……”在调研中,师生们见到了太多因为灾难肢体伤残的人们,遇到了太多失去孩子的母亲和失去母亲的孩子,知道到了太多伤痛和辛酸的故事,也听到了太多对于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他们不可能对这些所见所闻无动于衷。然而,五位成员在为这些不幸的人们痛惜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坚强和乐观感动。尽管简易居所外就是被震裂的楼房,尽管孩子们还只能在板房中学习,但是洋溢在他们脸上的不再是惊恐,而是从容和平静。从抢险救灾转入重建家园,这里的人们忙碌着,一些居民还在板房门前搭建了简易的厨房和浴室,板房的遮阳棚下是促膝交谈的老人或三五成群玩耍的孩子。
调研组在武都进行调查时还得知了一个小故事。
一天,一位大嫂邀请小组成员一起吃饭(何老师留下了钱物),在不足3平方米的小棚内向团队成员叙说了她的故事。原来在地震后由于学校倒塌她的女儿无法上课,被对口援建绵竹市的江苏省安排到常州的一所学校就读,不仅免去了学杂费,每个月还有几百元的生活补助,谈到江苏省对其家乡和家庭的帮助,她热泪盈眶。在调研中,灾区同胞对江苏省及时有力的援助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深入农村
为更深入地了解受灾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情况,调研小组10月4日前往土门镇和广济镇,这两个镇距离绵竹市区都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在土门镇,小组成员走访了50余户农村家庭,每家的住房都不同程度受损,有的甚至完全坍塌。然而即使是危房,仍有一些农民住在里面,因为对于只有老人的家庭来说,他们根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搭建临时住所。
在广济镇进行调研时,调查员还走进了田间地头,向农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到很多农民的土地为了建设临时安置板房区而被征用,但是2200元/亩的补贴又迟迟不能到位,因此一些农民失去了衣食来源,暂时只能住在潮湿的房屋,积攒的粮食开始发霉、腐烂,新的鞋子还没有穿就已经长满了霉斑。
在经过了这一系列调查走访后,团队成员一致认为:虽然国家的力量很强大,虽然社会有大爱温暖着灾区,虽然绵竹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但是灾区政府必须加快工作效率和时间赛跑,尤其在如何改善贫困农户的灾后生活,如何赶建永久性住房、如何创造就业等方面,灾区政府要做的还有很多。
经历余震,奔赴汉旺
“5.12大地震”过去的4个多月里,灾区已经发生了大大小小近4万次余震。10月4日晚,是调研组在绵竹停留的最后一个晚上。23点59分,师生们在睡梦中突然感觉床剧烈地摇晃起来,由于临行之前进行过多次地震逃生演练,大家的警觉意识都很强,马上就惊醒了,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匆忙地跑下了楼。楼下的居民对此显然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对于从来没有经历过地震的调查员来说,这次经历确显惊心动魄。
为了确保安全,五位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简单收拾了行囊,于5日零时来到了绵竹市人民广场,这也“512大地震”后绵竹市的临时避难场所,师生们用找来的纸板在水泥地上临时铺起了床,用两把雨伞和报纸抵挡风寒。十月的山谷寒风刺骨,调研员们只能依偎着相互取暖。后来才知道当天夜里又发生了两次余震。
5 日午时,调研小组赶到汉旺镇,这里与震中汶川仅一山之隔,相距三十余里。作为重灾区的绵竹,受灾最严重的就是汉旺镇,遇难人数超过3000人。地震发生后,曾经富饶美丽、高楼林立的汉旺镇,映入大家眼帘的只是望不到边的废墟,满目疮痍,汉旺广场的右侧面沉陷了10多厘米,而20米高的钟楼依旧坚强地挺立着,地震之后,大钟永远地停在了14点28分。
在四川警察学院志愿者杨实的引领下,调研组进入了警戒线内的镇中心。在汉旺镇幼儿园,面对一片废墟,对比此时的死气沉沉的废墟师生们无法想像这里曾经是朗朗读书声美丽的校园,这里曾经是孩子们欢乐游戏的乐园。六一儿童节放假等一系列通知依然保留在布告栏上,教学楼不见了,好多可爱稚嫩的面孔也永远离开了,废墟里残破的课本、不再转动的篮球、浸有鲜血的小鞋子如此醒目的出现在小组成员的视野,心情变得沉重,灾难来临时孩子惊恐的画面在眼前浮现……
踏上归程,眼泪模糊了大家的视线,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思。也许汉旺镇之行可以给此次四川之行画上最合适的句号。当这些充满泪水的画面这样直接地尽收眼底时,不仅回想起调查中遇到了那些幸存者。震后的灾民,认识的不认识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都在共同与灾害作斗争,共渡难关,他们的乐观自强、他们的坚忍不拔就是灾区复兴的希望。
延续承诺
在返程的火车上,调研人员并没有放松,大家交流这8天来经历的一切。何姣感叹到“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仍是一个在成都上学的高三学生,而4个月后,我却以一名调查员的身份重返灾区,使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这次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在谈及此次调查的体会时,张堃说:“身为四川人我十分自豪,能参与这次调查从而为四川的重建尽一份力我更加自豪。经过了这几月,我发现经过了地震‘洗礼’的四川人民,对于家庭的牵挂大大加深了,亲情这一概念更为显性地表达了出来,我越来越爱我的家乡。”
何老师在对此次调研进行总结时谈到:“我们这7天的调查工作可以用‘拼命’两个字来形容。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这560余份问卷。魏骅同学也收集了3000多份影像和语音资料,这些将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宝贵数据,我们将继续努力的工作,尽快完成研究,实现我们对四川人民的承诺,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
正是肩负着这份沉甸甸的承诺,调研小组在回到南京后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对568份有效问卷的分类和数据录入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资料进行了汇总。10月中旬全体组员还根据此次灾区之行举行了以《四川地震灾区的社会变迁》为主题学术报告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工作和学术研究已经全面展开,相信很快会有成果出现从而为四川的重建出一份力。
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人文学院樊和平院长以及校科技处工作人员的大力帮助,调研小组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吕 沛 魏 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