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缔造源自厚重的积淀,在我校临床医学院07级博士生柏峰的求学道路上,始终伴随着荣耀。2006、2008年东南大学三好研究生、2008年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2009年东南大学博士A等奖学金、2009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年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对象。近日,他又以其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丰硕的科研成果,优异的综合素质,荣获“2009年度宝钢教育优秀学生特等奖”。这是自此奖学金94年建立以来,东南大学第二位获此奖项的同学,也是临床医学院首位获得该荣誉的同学。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他,是老师心目中的“科研骄子”,睿智勤奋,成果颇丰;他是师弟师妹心目中的“传奇师兄”,坚定执著、卓尔不群。
冬日微雨的傍晚,笔者与柏峰约定在丁家桥校区见面。他提前十分钟到达约定地点,一幅清爽干练的样子,笑容里洋溢着自信与真诚,虽然满载荣誉光环,却丝毫没有架子,整个采访轻松舒服。
扎根科研 种下辛勤收获丰盛
2005年9月,柏峰开始在我校临床医学院攻读神经病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因成绩优异提前攻读内科学博士学位,师从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张志珺教授。2005-2009年,他多次奔波于北京、南京之间,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系统学习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数据分析技术,并完成“北京功能磁共振教学高级研讨班”全部课程,为博士阶段的研究打下了夯实的专业基础。由于他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至今仍保持密切的科研合作。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往往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自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柏峰所在课题组调查了南京市鼓楼区5所高校和部分社区1480名年龄不小于65岁、教育程度为8年及以上的离退休老人,从中选出48名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36名正常对照入组,完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MRI)扫描,并进行了mMRI三年随访扫描。每个周六的扫描工作,柏峰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获得了宝贵的影像学研究数据。
科研没有捷径,付出总有回报。近年来柏峰一直从事功能影像学技术与神经认知测试在神经精神病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先后参加导师张志珺教授“973”、“863”、“十一五”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部分协作课题。已经正式发表论著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著10余篇(累计SCI影响因子近50分)。特别是在学位课题关于“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MRI的横断面研究”中,以第一作者正式发表论著8篇:SCI收录论著6篇(包括高影响因子分期刊如《Biological Psychiatry》,2008年IF=8.672,并被邀请封面文章发表)、1篇英国《Future Neurology》杂志约稿综述以及1篇论著收入于中华系列杂志。
受邀远赴英国 协作指导国外课题组
2008年3月,应英国精神药理学会主席Gavin P Reynolds教授的邀请,柏峰漂洋过海,以“学生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英国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K)神经科学中心进行为期半年的协作科研。当被问及具体经历时,柏峰谦逊的笑了,诙谐轻松的描述了那段日子。原来,不同于其他学生的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模式,由于柏峰在神经认知与功能影像方面的出色表现,他主要指导该中心“精神分裂症的脑结构影像”课题组的相关影像数据分析。如此独特的协作模式,令大多数学子望尘莫及。
合作过程中,同事每想到一个创新点,不论何时何地,会立刻告诉他,一起讨论分析,并应用到下一步实验中来。西方学者认真严谨的做事风格、发散创新的科研思维、开放活泼的研究氛围深深感染着年轻的柏峰,让他在以后的研究中,勇于拼搏,勇于接受挑战,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清晰。
周末,柏峰会和外国朋友一起走出实验室,到英国美丽的海边、古老的城堡、威士忌酒厂领略异域风情,感受当地居民的热情友好。
留学期间的一件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听到“藏独分子”举办讲座的消息,女王大学的留学生们、当地华人自发的组织起来,提前赶到现场,与国外社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那一刻,维护祖国尊严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激情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澎湃!
9月,柏峰不仅如期圆满完成任务,而且在交流中自我完善,不断提高,为祖国、母校赢得了荣誉。走出去,收获了知识与见识,带回来,就成为了智慧与精神。
怀揣平常心 宁静以致远
读博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会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重重坎坷,“宽进严出”,对很多学生而言,博士毕业所要完成的硬性指标更是巨大的压力。在柏峰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容淡定,矢志不移。正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提到的,“只有看淡得失、不断地努力、不骄不躁,始终以一颗平常心,踏实勤奋,一如既往的自我完善,才能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进步、才能对国家和民族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科研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而且他的导师张志珺是留英归国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近年来共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著33篇,累计影响因子分160,她一向以严谨治学著称。在2005年研究生刚入学时,张志珺教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硕士生至少读100篇文献,博士生至少要读300篇文献。柏峰坦言自己的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但他努力克服了浮躁心理,静下心来,从方法学中的细节,到讨论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认真耐心研读每一篇文献,同时,熟练掌握专业词汇、常用句型,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任务。从开始的英语四级水平,到如今三天完成一篇SCI论文书写,柏峰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实现了英语质的飞跃。
学习之余,柏峰非常注重劳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即使在紧张的论文写作阶段,他也很少长期疲劳作战,篮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矫健的身姿。运动锻炼了强健的体魄,提高了科研效率,还激发了创新灵感。
心存感恩 在团队中成长
尽管个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柏峰始终认为自己的个人荣耀离不开团队对他的支持,就像鱼儿要想轻快的游跃,还得一汪清水。“我目前取得的成绩完全源于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是在导师张教授的带领下,先后有十数位同学的参与,同时有着广泛的国内、国际单位的合作,诸如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英国女王大学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等。源于大家的齐心合力、无私奉献,尤其是导师在课题选择、专业设计、论文撰写等关键部位重点把握和精心指导。”柏峰同学对他的成绩如是说。
课题组累计接诊老年人达1480名,这么大规模的临床筛查工作,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得益于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的半结构访谈、体格检查、记忆与功能评估等,并严格把握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研究才得以顺利开展。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讨论分析,课题组的成员在合作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想的碰撞往往还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以感恩的心做人做事,是他一贯坚持的准则。作为一名医学生,柏峰曾在多家地市级医院进行医务实践和科研协作,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工作勤恳,把爱心捧给患者。他参加了记忆障碍门诊开展的数次中大医院内宣教和社区宣传,于世界老年痴呆日开展记忆障碍门诊“关注记忆,远离痴呆”义诊月活动,并作为2009年3月22日“远离痴呆,重视老年记忆障碍预防与治疗”大型公益讲座主要讲者之一,积极进行宣教工作,受到现场千余名广大患者以及老年朋友的好评,并被国内多家媒体广泛报道。此外,与广大老年朋友建立长期联系,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免费提供头部磁共振检查,帮助老年患者寻医问药,学医惠民,回报社会。
“在其位,司其职。”在硕士、博士期间对自己正确定位,淡泊名利,踏实科研,做好每一阶段该做的事,是柏峰对学弟学妹们的真诚建议。成绩属于过去,梦想扬帆起航。衷心祝愿柏峰今后的道路越走越好!(林娜成 陈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