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大医精诚度众生——访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王长松

2011-11-022115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题记(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
  提到中医,大部分人最先联想到的是小说中那些医术高超、心怀仁德的神医,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医依然如此神乎其技,许多西医认为的疑难杂症,甚至一些不治之症,都能通过中医得到有效治疗。然而,仍有一些人对中医怀着不信任、不支持的态度。在西医大行高歌的背景下,中医究竟该何去何从,不禁让人深思。在中医学的课堂上,我见识到这样一位老师,他彻底地改变了我对中医的看法,他就是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王长松老师。
            博客传文送良方
  喜欢玩博客的人都知道,在新浪博客上,有一个关注度很高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达到了25万。它的主人叫“医者”,而此“医者”正是我们的王长松老师。在博客中,王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专业相关的中医内容,以及许多他自身的回忆和感悟,看过的人都受益匪浅。
  其实,鲜有人知,这个闻名遐迩的博客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诞生。那是在2007年的五一假期,王老师说,他的外甥女从洛阳来南京,聊起了博客,于是就在外甥女的指导下,开始了博客之旅。王老师笑着说,其实他开博客的初衷,是希望一方面写一些对生活的感悟以及比较有趣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为临床上的一些患者服务,把他们所关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把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以及中医相关常识在博客中写出来。因为这是在门诊看病时无法讲述的。网络上医生的博客众多,为什么王老师的博客如此受欢迎呢?原来王老师写博客,不单单是写给自己,还是写给每个关注中医、对中医有兴趣的人的。王老师的博客有点与众不同,不同于其他医生的博客太偏向于专业性。王老师说:“我写博客,就是想让大众能接受,让老百姓看一些喜闻乐见的东西……后来我将重点放在了中医养生方面,因为我发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挺多的,大家的关注度也比较大。”王老师心向大众,用心写文,自然关注颇多。
  王老师的博客不仅给广大的博友带来了福音,也他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博客开通不久,重庆出版社主动与王老师联系,希望能够出书合作。2009年1月,《寻找疾病的根源》出版,销量很好。随后,王老师的第二本书《健康书》在2009年4月出版,介绍了王老师研究的最新理论“阜阳学说”,这两本书把王老师对中医的一些见解和养生方面的知识通过书本带给了广大读者。这就是博客带给他的第一个收益。
  第二个收益是由于《健康书》的出版,山东、青岛等电视台纷纷与王老师结缘,邀请他去开设讲座,同时,《金陵晚报》的健康生命周刊,对王老师书中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连载。在青岛电视台做的节目播出后,很多青岛的病人都赶到南京来找他看病,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应,提高了王老师的知名度,以及整个中大医院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一些好的中医理念被宣传了出去,让人们更了解中医。此外,很多海外友人也非常关注王老师的中医研究。2010年1月,王老师曾受邀前往新加坡开设讲座。
  热心的王老师还常常在博客上回答博友们咨询的各种病症,也常常收到很多素未谋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们寄来的各种礼物。王老师的博客后续影响很大,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都开始关注王老师的中医理论,并进行推广和宣传,令王老师很高兴。“这些活动和宣传,对我、对中医,还有对我们东南大学和中大医院都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在王老师看来,他的博客可以用这三个词来概括:“影响力”“宣传中医”“丰富多彩”。这个博客带给王老师的,不只是知名度,不只是越来越多的患者和朋友,更重要的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宣传中医的平台,让他能够更好地将中医推向全世界。
            行医治学为楷模
  有一个博友这么评价王老师:“和其他医生不一样。”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对中医的见解独到,另一方面是对病人的态度温和。王老师认为,医生对病人的态度是很重要的,需要把病人摆在中心位置,对病人的一心一意,让病人不自觉地就信任你,放心让你治病。他看病时,和病人说话都是看着病人的,语气很和蔼。王老师认为,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决定病人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决定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也许医患纠纷并不是这么难解决,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关心,就能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问起行医多年来最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王老师回忆起了他曾经的一个甘肃病人。那位病人是位大学生,被医院确诊为慢性肾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所好转,但仍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家庭经济困难,他父母就想让他休学回家,王老师很详细地为这个学生写了一份治疗方案。但是病人家离甘肃市区太远了,发病的时候没来得及到医院就死了。这件事对王老师的触动非常大,从那以后他开始致力于治疗肾衰的方法,也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王老师的沉痛溢于言表,鲜花般的年华瞬间枯萎,这是每个人都承受不了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脆弱!
  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于师生之谊,王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博客上写过一篇文章《记住老师的名字》,为自己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而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王老师特别喜欢学生们,“每次去讲课都觉得充满了活力。”也许是因为王老师诙谐幽默的课堂气氛,使中医变得十分有趣,才吸引了众多学生。王老师的中医学课程和中医选修课都是学校的精品课程。王老师认为,没有无趣的课程,只有无趣的教法。“在东南大学,对于学西医甚至学工科的同学,要求我用容易理解的语言,把中医传授给大家,这对我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这是东南大学给我的舞台,是我的一个优势。”但在更多人看来,真正让这门课变得有趣的,是教课的人。
  相对于如今中医养生的火热,正统的中医却正在逐渐退化,甚至有些人在高呼“废除中医”,这让王老师觉得十分痛心。中医院正逐渐被西化,它的每个科室都在引进西医,而中医慢慢地退化了,这已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虽然相信中医的人不多了,但我们仍有铁杆支持者。而且,在民间藏龙卧虎,有一大批有才能的民间中医。”
  “现在有一批名中医到国外去了,他们教外国人学习中医。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要去国外学中医了,这是非常可怕的。”王老师的话发人深省,但是我们相信,有王老师这样真心热爱中医、宣传中医的人,中医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王老师不仅是医者,更是授业者。在中医的传承问题上,王老师认为中国对中医的教育,这几十年来可以说是失败的。王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多实践。“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理论只有结合了实践,结合了自己的经验,才真正是掌握了、理解了,真正变成自己的了。”
  王老师的课,总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上不光有治疗常见病的药方,不光有大家爽朗的笑声,还会时不时传出王老师的歌声。王老师的业余爱好可谓丰富多彩,在生活和事业中都乐观开朗。
            事事洞明皆有道
  采访进入尾声,我们也脱离预定的轨道,就我们和身边好友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和王老师做了一下探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
  在课上,王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治疗骨髓炎的方子,里面要用棺材板做药引。这样的药方是怎么想出来的,有没有经过临床实验?王老师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只要是了解了中医的精髓,都可以想到这个方子。现在的方子是不可能进行临床试验的,它所依靠的,就是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医精髓。然而,药也是有副作用的,特别是当医生辨证不准,药不对症时,病会越吃越坏。所以,中药的副作用不在于药物本身,而在于看病的医生有没有看对症。”
  武侠小说中,总是描写一些顶尖高手,只听听病人的脚步声,连头都不抬就知道来人得了什么病,这可能吗?王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是可能的,中医讲‘望而知则谓之神、闻而知则谓之圣’。有一个中医流派就是不搭脉的,他看看你的面色和步态就知道你是什么病。这听起来很玄,其实不然。这套理论是有一定经验的,比如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要把外在因素排除出去,分析其中的客观因素,就能够听出来。”
  爱美的女生都希望自己身材苗条,现在都说针灸减肥很有效,而这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呢?就这个问题,王老师回答说:“针灸减肥是科学的,也是有效的,有的人甚至针灸一次就减了两斤,尤其是通过针灸埋线,效果非常好。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针灸刺激的(位能够加速全身的代谢和能量消耗,二是针灸能通过刺激经络,抑制我们的食欲,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现在有关养生保健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一些内容还算科学,但仍有一些就像邪教一样,在人群中散播不科学的信息,这种现象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为疾病的不及时治疗埋下隐患。对于这个问题,王老师认为:“有一些书籍和节目是不好的,因为出版社需要的是发行量,电视台需要的是收视率,所以他们只求买书的人和看节目的人多一些,而不管内容是否科学,甚至有的作者或演讲人不是医生,就像张悟本事件,是错误的代表。他们以为他们懂得中医,其实他们的理论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选择那些好的、科学的去学习。”
  王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治疗失眠,而关于大学生现在作息时间不规律、常有失眠症状的现象,王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晚睡对身体的害处是很大的,人体有着自己的生物钟,打乱了生物钟的节奏会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的毛病。从中医角度讲,各个经络脏腑有其气血运行的固定时间,如果你休息得不好,会使得相应部位气血亏虚,长期下去就会出现症状。所以,规律的睡眠是很重要的。对于失眠,其实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坚持喝酸枣茶,这是十分有助于睡眠的。”
  王长松老师,正是这样一位“用心”的好医生,他的博客、他的书、他的节目、他的课,都是他用心看病、用心教书的舞台,而他,则在这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地歌唱,将古老深邃的中医知识播撒遍野……(尹华云 周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