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去象牙塔外闯一闯——记我校建筑学院李向锋老师

2012-08-172507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2008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联合发文,在全省高校中公开选拔首批科技特派员(又称科技镇长团),派往常熟市各基层单位任职。我校积极响应号召,推荐了建筑学院青年教师李向锋。
  按地方政府要求,李向锋被分配到江苏省常熟东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任党工委副书记,分管开发区科技、人才工作,后同时兼任常熟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分管科技城建设工作。从2009年3月起,李向锋兼任常熟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负责科技园日常工作。同时,李向锋挂职期间还担任了工作队副秘书长,协助队长处理工作队日常事务。
  两年时间里,李向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了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走出了一条知识青年服务基层的新路子。校庆前期,东南大学报记者对李向锋进行了专访。

        有位,还要有为
  31岁的李向锋刚到常熟,就引起了一场“议论”。同事们说:“我们听说省里派人来挂职,是搞建筑的专家,以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哪里想到派来了一位小年轻!”
  上任第一天,李向锋来到开发区建设局,想拿到一份关于开发区建筑规划的材料。他先自我介绍了一下,还没有说明来意,就被接待他的工作人员打断了:“到我们这来挂职的人很多,都来拿资料,我们还怎么工作?你先回去吧!”
  对方的这种态度,给了李向锋当头一棒,没想到一个堂堂开发区副书记,竟然会在自己的“地盘上”,受到如此“礼遇”。
  回去以后,李向锋反复思索了当天的遭遇,得出一个结论:挂职干部要想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必须闯出一片天地。挂职干部都有职务,有位子。但是,光有位子是远远不够的。有位,还要有为!
  2008年9月,开发区给下属招商局布置了一个开拓性任务:用一个月时间赴上海定点科技招商,招科技项目、科技团队、研发平台和检测中心。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招商局从上海兵败而归,交了白卷。
  得知这件事以后,李向锋思考了很久,久思不得其解。他坐不住了,开始在开发区进行系统调研。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了40多家代表性企业,访谈了各部门相关人员,还请教了江苏省科技厅原厅长王永顺等前辈。
  一个月后,李向锋拿出两份内容详实、数据准确的调查报告。在这两份分别名为《关于常熟科技城建设的思考》《科技工作调研及校地对接设想》的调研报告中,李向锋提出了“城园互动、双管齐下,两个依靠,四个转变”的工作思路。不久,在特派员团队的群策群力下,作为前两份报告的延续,李向锋又提交了名为《关于常熟大学科技园筹建工作的思考》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李向锋提出了在开发区科技城地块内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具体想法。

        从光杆司令到几十家企业的主心骨
  这份报告的引导者是李世收。李世收,江苏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队队长,曾经担任南京工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挂职时的职务是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世收非常认同李向锋前期调研的思路。
  这份报告也受到了常熟市委市政府、开发区有关领导的重视。很快,组织上决定由开发区负责着手筹建大学科技园,李向锋被任命为具体负责的科技园副主任。
  在县级市里建立大学科技园,是全国首创,质疑的声音很多。有人直接质问李向锋:“常熟就一所普通大学,在这个小地方建设大学科技园,可能吗?”
  因为是从零开始,最初李向锋几乎就是光杆司令一个。可是要想建好科技园,光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经过思考和调研,李向锋认为科技园迫切需要两类人,一类是在科技线上工作过的人员,这类人员熟知科技服务的内容和项目申报的流程;另一类是招商洽谈人员,他们知道怎么接待来宾、怎么谈判,对土地政策、资金扶持、人才奖励等比较熟悉。这两条线后来就变成了科技园初期的两个主要部门———综合服务部和科技招商部。
  一开始,李向锋报请领导从常熟市科技局和招商局借调人员进来。很快,就发现这条路子走不通。对于借调的人员来说,他们的收入“大大缩水”,况且他们也看不到科技园的前景,呆不了多久就想走。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借调来的工作人员身兼两职,根本指挥不动。后来,李向锋下定决心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从打报告要求上级批准招聘到出台招聘政策再到笔试、面试、培训,李向锋每一项都亲力亲为。那段时间,除了睡觉以外,李向锋思考的全是关于科技园的问题,连吃饭洗澡的时候也不例外,简直是“心无旁骛”。
  从迸发出建设科技园的想法,到得到上级的审批,再到科技园一期投入使用,整个过程只用的4个月。“女大十八变”,科技园也是如此。从2009年初建成的6000平米的一期,到2009年下半年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30000平米的二期,再到2010年建成的42000平米的三期,科技园从陋到美,经历了一场蜕变。一期的时候,在一楼的门厅布置了一个简陋的展厅,整个展厅里只有28块展板和一个科技园模型,展板上的核心内容———前言和建园思路都由李向锋亲自“操刀”。二期的时候,新展厅有近千平米,声、光、电皆有,模型展台和多媒体也都配备齐全。
  那段日子很辛苦,用李向锋的话说“像打仗一样”。李向锋在常熟呆了两年,平均每天休息五、六小时,经常熬夜连轴转。精力的过分透支,让李向锋身体超负荷运转,但是李向锋却“乐此不疲”,从来没喊过累。
  到挂职快结束的时候,无论到开发区哪个单位开会,李向锋总是被安排坐在主席台中央,因为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是区内核心部门和几十家企业的主心骨,也是开发区乃至常熟市的名人。

        是建筑博士也是管理干将
  李向锋摸着石头过河,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让人叫绝的是,他这位建筑学博士也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做出了很多让人吃惊的成绩!
  所谓“孵化”,就是对于初创的企业,给予特殊的呵护———资金、场地、政策的优惠。类似于给予鸡蛋温度和光照,让它孵出小鸡。每个企业的孵化期是不一样的,需要逐一进行评估。一开始整个入园评估套用的是科技项目评估的办法,后来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因为用这个办法,只能判断这个技术成果好不好,没法判断这个团队能不能“活”下去。也就是说,只能评技术,不能评市场。于是,李向锋引进了风投对企业进行二次评估,最后又添加了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综合评估。这三道评估程序加上对企业的细致考察,基本上能够把好入园关。
  对于在孵企业,李向锋提出了“扶上马,送一程”的思路。经过调研梳理,他又撰写了上万字的题为《关于在常熟大学科技园建设加速器的研究报告》。一般来说,孵化期结束后,这些企业就不再享受原来的优惠政策了。经过仔细调研,李向锋认为孵化期结束以后,企业往往要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断乳期”,在这个时期,需要继续给予企业特殊的关照,也就是给予企业一个新的成长平台———加速器。在苏南发达地区,企业的生存成本很高,所以李向锋认为“加速器”尤为重要。这样,就形成了李向锋“一园两器”的整体思路,这个提法成为常熟大学科技园申报国家级科技园时的一个亮点。2010年6月,在科技园三期接近尾声的同时,加速器建设正式启动。
  李向锋还牵线搭桥,着力推进校地双方多层次合作。他先后组织了6次集中的校地对接活动,基本实现了校地双方领导、企业家团队与专家团队的常态化对接。其中东南大学与常熟对接各类项目48项,达成各类合作36项,总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东南大学常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挂牌;东南大学常熟机械类工程硕士班开班;东南大学苏州天堂卡通研究生工作站开始运行;东南大学与常铝铝业、长城轴承共建的工程技术中心获省、市级认定;与同和药业、阿特斯光伏、华融太阳能、网路神、西部技研、承惠科技、创兰太阳能等企业的科技人才合作稳步推进。
  李向锋在任期间,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在建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同时,按照特派员的协同工作机制,他还联系专家与沙家浜、古里、碧溪、虞山尚湖度假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其他板块做好规划建设工作。
  直到如今,说起科技园里自己经手引进的企业,李向锋还如数家珍:全波通信,2009年下半年进驻科技园,这个一开始只有三、四名创业者的归国团队,如今已经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广和信息,2010年初进驻科技园,这个企业去年的年产值是7000多万元,已开始筹划上市。如今,科技园里已经有130多家企业,其中孵化企业80多家。
  通过阶梯式跨越发展,2009年5月,教育部“蓝火计划”在常熟启动;12月,常熟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全国唯一设立在县域经济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6月,全国大学科技园“十二五规划研讨会”在常熟召开,科技部耿战休司长及与会领导专家对“常熟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8月,常熟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双实双创人才基地;10月申报并通过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认定。
  天道酬勤,李向锋的工作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即将卸任的时候,李向锋获得“苏州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在同批14个去常熟挂职的高校教师中,只有他一个人获此殊荣。
  省长助理徐南平曾提议让李向锋继续挂职,担任下一届科技镇长团的团长。省委组织部赵永贤副部长在召开现场会的时候,指着李向锋说:“这个小伙子应该留下来,为地方经济再做贡献!”
  李向锋深知,学校更需要他。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东大。我校建筑学院陆卓谟书记说:“李向锋挂职结束后,我们发现他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李向锋回校前夕,被任命为建筑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
  两年的挂职,让李向锋感触颇多:第一,他深刻领会到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内涵,意识到科技引领、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性;第二,他了解到基层对科技资源的迫切需求。第三、他感到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跟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高校教师不应该把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而是应该积极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科技镇长团的总结大会上,李向锋的一席话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说,毛主席当初说过“知识青年应该下乡去,广阔天空大有可为”。现在,这句话应该改成“知识青年到基层去,广阔天空大有可为!”
  是的,知识青年不应该养在深闺,不应该把自己锁在在教室、实验室里,应该去象牙塔外面闯一闯,因为外面的天空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