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刚教授作为江苏省高校文、理、工三科教师的3位代表之一参加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他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派出的31名工科选手中名列第二名,喜获一等奖。获得这个难得的奖项,吴刚并没有喜形于色。他似乎只是完成了一项省里和学校交给的例行工作。因为,在他看来,上好课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责任!
“我并不能代表东大青年教师的最高水平”
2012年是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年,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决定从今年起广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于8月24日至27日在天津举行。虽然吴刚的科研任务和行政工作十分繁重,但是当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和学校领导决定把参赛的任务交给他时,吴刚愉快地接受了。
吴刚所主讲的课程《建筑结构设计》是我校的国家精品课程,参赛选讲的就是其中的“框架结构分析”一节。接受参赛任务后,他见缝插针进行准备,并请同事和学生听他试讲。校工会、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及单炳梓、孙扬善等很多名师也给予精心的指点。当吴刚到天津参加比赛的时候,他才感觉到,主办方对本次竞赛的重视程度和参赛选手的实力都远远超过他的想象。北京、天津、广东、四川等很多省市的选手都是经历一次次选拔,获得全省(市、自治区)第一名后再参加全国比赛的。据获得工科组第一名的清华大学老师介绍,他也是经过学院选拔,并在校赛和北京市比赛中均取得第一名,才获得参加全国赛资格的。因此,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取得一个好的名次绝非易事!
比赛分文科、理科、工科三个赛场同步举行,采用比较“流行”的“综艺选秀”方式,现场比拼、现场打分。比赛是开放式的,大家都可以去听,抽签决定顺序,但选手上场时不能透露任何学校和个人信息。评委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态仪表以及多媒体与板书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
比赛中,他镇定自若,从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的性能表现,以及美国帝国大厦、台北101、迪拜塔等世界最高楼的结构性能分析入手,形象生动地讲解了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概念。做到板书和PPT各成逻辑体系,又相辅相成。特别是他的启发式教学,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获奖后,吴刚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激动。他也曾经对采访的媒体说:“我是代表东南大学来参赛,但代表不了东大青年教师教学的最高水平,因为我在学校的授课竞赛中最高只拿到过二等奖。”吴刚还形象地说:
“东南大学的教学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实有能力去参加比赛的老师很多,犹如中国的乒乓球队,很多人都可以获得冠军,而我只是其中一员。获奖以某种形式再次展现了东大的教学水平,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是非常激动的,但坦白地说,带给我内心更加坦然、更加满足的还是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并得到学生们认可的那种感觉;是与担任班主任班级的学生共同努力,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时所带来的那份快乐。”
“他们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吴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
1976年,吴刚出生于浙江东阳。1993年,他在著名的东阳中学完成了中学阶段学习。高考前,他同时获得了免试保送到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机会。东阳是个建筑之乡,吴刚打小就对土木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再三权衡,他选择了在全国土木学科颇具影响的东南大学。在大学里,他保持着一贯的刻苦和勤奋,成绩在全院名列前茅,曾获全国茅以升工程教育学生奖等多项奖学金。学习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先后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副班长、团支部书记、班长,大三时担任学院(当时称土木工程系)学生会主席,研究生时期任年级党支部书记。本科毕业获得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机会,用不到5年的时间硕博连读,一鼓作气获得了博士学位,紧接着又到日本茨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东南大学一直有优良的教学传统。就拿土木工程学院为例,该院先后涌现了金宝桢、徐百川、梁治明、胡乾善、单炳梓、蒋永生、单建、李爱群、邱洪兴、舒赣平、傅大放、成虎、李启明等一大批教学“名师”,也创造了数个难以突破的纪录:前两任院长蒋永生、李爱群都是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单炳梓教授退休后曾连续17年担任学校教学督导组组长;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邱洪兴曾连续18年担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单建教授坚持一整个学期听完一位新开课教师的每一节课,并给予及时的点评指导;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二级教授郭正兴老师虽离花甲之年不远,但依然坚持带本科生的认识实习课,亲自领着学生进工地……在这样长期重教的良好氛围熏陶下,吴刚逐渐成长为新一代年轻教师的杰出代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实范例!
2003年8月,吴刚从日本回到土木工程学院工作,并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从学生身份转为教师,吴刚却依然像个学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敬业精神。吴刚一回学校工作就承担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教学任务。土木学院每门课的任课教师都配备了A、B角,他和邱洪兴老师搭档A、B角,开始时听邱老师的课,后来逐渐讲一章,慢慢过渡到独立讲课。在这过程中邱老师给了他无私的帮助和悉心的指导,并把课件等教学资料毫无保留地送给他。此外,学校每年举行的首开课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以及督导听课等制度都给他了很大的帮助。
吴刚认为,这个奖的荣誉属于东南大学,属于土木学院。正是在东南大学学习、工作近20年,学校对他的教育和培养,老师们对他的精心教诲和潜移默化才使他有机会、有能力、有胆量站在全国比赛的舞台上,并取得成功。“学在东大”的美誉与“止于至善”的校训一直是吴刚的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长于教学的吴刚,对科研也从没有一点耽搁。他认为,大学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搞好科研,才能使大学的教学富有更深刻、更生动的内容。吴刚是幸运的,他从本科优秀生到硕士、博士,再到博士后四个阶段的导师分别是孟少平教授、郭正兴教授、吕志涛院士、***教授。他们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吴刚,使他对科学研究有种潜在的兴趣和能力。
199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吕志涛院士给吴刚介绍了一种当时在国内还没有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结构技术。只要把如纸一样薄的纤维复合材料粘贴到桥梁、房屋等建筑的构件上,就会极大地提高工程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这种材料和技术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已经展开研究和工程应用,而在国内还是个空白。吴刚一下子就对这种特殊的材料和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心在这个并宽广的研究领域努力耕耘,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吴刚很快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研究的学者之一。最近几年,在吕志涛院士和***教授的带领下,吴刚围绕该研究领域,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1项、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十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2年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内涵发展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
有人说,吴刚是个不断挑战自己潜力的运动员。的确,在他已有的人生履历上,不断展现人生的“三级跳”:保送大学、免试保研、硕博连读、副高提前、教授破格,就连当个“官”,也破格!2008年12月,吴刚被任命为土木工程学院的副院长。11个月后,年仅33岁的他就在院班子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院长。
上任伊始,吴刚的“第一把火”就是狠抓制度建设。他觉得,虽然学院多年来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做法和经验,但是这些好东西如果不能规范化,显然不利于学院的规范化管理,实际执行中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他和学院党委张星书记等院党政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将2010年定位为“制度建设年”,整理、出台了《教学管理委员会章程》《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细则》《高水平学术成果奖励制度》等二十余项规章制度。为迎接2012年初启动的新一轮学科评估,他未雨绸缪,又和院班子决定将2011年定位为“指标突破年”,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2011年学院获得了2个国家级平台、新增国家杰青1人、牵头主持973计划1项,获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院科研经费增长近50%,为在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刚和他的院班子认为,“内涵建设”是关系到学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作,于是他们把“内涵建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且优先规划和理顺与学生培养相关的工作事项。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学院历时6个月,召开了本科生座谈会、“丁大钧班”座谈会、研究生座谈会、研究生导师座谈会、系主任及学科负责人座谈会等10多个会议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了师生对学院内涵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经3次院务会讨论,出台了《关于加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的十条措施》。措施包括在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等环节大幅度增加教学工作量和质量的权重等一系列引导性政策;也包括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实行的“二次答辩制度”、硕士学位论文实行100%盲审制度、严格落实院系领导和教学委员会委员听课制度、鼓励教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政策出台后,引起了全院师生的热烈反响。大家认为,这些措施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要这些措施能够实实在在地坚持下去,必将会对土木学院的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东大的土木学院必将在“争先进位”的征途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长期的工作压力使吴刚牺牲了很多业余时光。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本来有可能在事业上超过他的夫人放弃了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等很多的发展机会,而改在东大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又牺牲自己的很多机会来全力支持他的发展。提到这个,吴刚总觉得对不起夫人。不过,他们的爱情结晶弥补了这一切的不足和遗憾:2011年3月,他们生了一对龙凤双胞胎。工作再忙、再累,但只要回家抱起一双儿女,一切疲劳、一切烦恼就仿佛被抛到九霄云外,顿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充实的人。
吴刚简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8月出生于浙江东阳,1997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2002年4月在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在日本茨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4月破格晋升教授,2009年11月起担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一职。主要研究兴趣包括FRP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1项、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他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10多项。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玄武岩纤维分会副理事长、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FRP专业委员会委员、《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编委等职。已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90篇,其中SCI收录21篇、EI收录52篇,主编住建部标准1部,副主编国家标准1部,参编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先后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计划(2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7);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2008)等,2011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2),2012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