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用热情和智慧谱写“三育人”新篇章——访“三育人”积极分子、校党委组织部顾芳老师

2012-10-171214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五月的东大校园里草长莺飞、绿树掩映,炙热的骄阳也难挡师生忙碌的脚步,学校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校研究生记者走进老图书馆239办公室,对“三育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顾芳老师进行了采访。
  敲开党委组织部办公室的大门,几位老师正专心地伏案工作着,一个温和清亮的声音从里屋传来,指引着记者找到了本篇报道的主人公顾芳老师。宽大的办公桌对着明亮的窗户,柔和光线透进屋里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顾老师热情的招呼我坐下,为我斟了一杯茶,在她和蔼可亲的笑容中我们开始了这次的采访。
    “误打误撞”走上讲台
  顾老师从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经在东大工作有27年的时间了,她之前曾在动力系系机关、学生处招办和软件学院从事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虽然一直在东大工作,但是没有机会走进课堂真正的进行教学活动,用顾老师自己的话说她是“对讲台望而敬畏,对在讲台上辛勤耕耘的教师深怀敬意”。谈起对教书育人的认识,顾老师坦言她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学习、摸索和体会的过程。顾老师说,她刚来学校工作的时候是在实验室从事辅助实验方面的工作,工作内容比较单一,那个时候虽然也讲过课,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走上讲台的那种讲课,是在实验室配合上课教师进行实验,当时的顾老师对教书育人并没有概念还没有深刻的体会。91年左右,顾老师到了在系机关做科研秘书,科研秘书需要协助学院领导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时候顾老师可以说是对管理育人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是徘徊在教书育人的门外。01年顾老师又到了在学生处招办,此时的工作更多的是、服务性质的,可以说对服务育人也有了简单的理解。05年2月顾老师进入软件学院分管学生工作,正式走上讲台是在05年的9月份。谈起顾老师是如何走上讲台的,她回忆说那是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当时的顾老师是党总支副书记,学校并没有规定副书记一定要去上一门课,但是之前给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是在软件学院做党总支书记的刘波老师,刘书记离开软件学院以后,谁来接她的课就成了一个问题。教务老师跟顾老师说,“你是分管学生工作的,这门课应该由你来上!”就这样,顾老师“误打误撞”站上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就业指导》的讲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面向本科新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对一个门外汉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其间顾老师也备受过“煎熬”,也曾产生过退却之意,本着“一次课就是一次年级大会”的想法坚持了下来,并逐渐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上课的热情也越发高涨,在讲台上一站也就站到了现在,从此对“教师”以及“教书育人”的内涵有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感受。
    上不一样的思想教育课
  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类的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们对于上这样的课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顾老师着实下了一番苦工,她凭借自己的热情和不断地思考让课程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同学们对这门课的看法有了改观,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课。上过顾老师课的同学一致认为这门课好玩、有意思、和别的课不一样。作为一名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顾老师是如何把一堂堂生硬的思想教育课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呢?顾老师告诉我们她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前一两年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后来开始慢慢的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给软件学院同学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同学翘课,但是顾老师发现学生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门课,并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在学生大学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后来顾老师开始摸索和尝试上课的新方式。
  首先,顾老师对这门课做了一个新的定位,“我并没有把它当做一门真正的专业课来上,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帮助大学生生活的这样一门课。”顾老师认为,刚一入学的大学新生无论是在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有人来指导他们,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大学生活的正确目标。从这个角度来切入,顾老就师决定课程的内容应该更多的是从现实出发而不是照本宣科。每节课顾老师都要进行更新安排同学们讨论不同的案例,从马加爵事件到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一封信,再到日本渔船撞击我国钓鱼岛事件,都是顾老师课堂讨论的热点。这些内容不仅与现实紧密联系,能引起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而且能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洞察到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其次,从上课技巧来说,顾老师非常注重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主张“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指导而不是带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内在驱动力是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上老师讲授的时间到百分之六十,余下的时间交给学生们来讲。顾老师说,学生们希望自己讲的东西能让别人愿意听,所以就要学会思考、收集信息和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顾老师采用团队自我管理的方式,将管理组织的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与她多年来从事学生工作和组织工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起初上课的时候顾老师会给同学分好组,老师让同学做什么同学就做什么,虽然上课的效果比以前好,但是和心目中理想的效果还有差距。所以顾老师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之后又采取新的方法,上课之前先把同学的名单熟悉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的时候由老师提规则,让同学自己组队,自选组长,自定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老师对组长进行考核。不出所料,用了这种方法之后的教学效果也改善了很多。顾老师回忆说,有一年,她的班上有120多名学生,一名老师要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第一堂课上要求同学们按照老师提出的规则进行自我分组,每个组要由12名同学组成,每个班级出两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分别分配到十二个组中,自由组合,看哪个组所用的时间短。有的同学当时并不理解老师的做法,认为老师给同学们分好组就可以了,何必这么麻烦。但是顾老师并没有做更多的解释,仍然让同学们按照要求去做、去体验。团队组建成功以后顾老师让最先组好队的同学家分享自己的经验,让组队速度慢的同学分析自己的原因。最后顾老师进行总结,引出本堂课的教学点: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规则,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发散,但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要有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一来,既完成了教学内容也成功的分了组,之前不理解的同学也恍然大悟,大家体验到分组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对团队的归属感,这为日后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顾老师把这种方式称为“形式也是教学”。提起这门课,顾老师可以自豪的说我从不点名,而且缺课的同学也非常少。这完全归功于这种组长考核组员、我来考核组长的特殊团队管理模式。
    不同的岗位,同样的热情
  除了在课堂上挥洒自己的热情,顾老师也在组织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践行着“三育人”的精神。谈到组织部的工作与之前在软件学院的工作有什么不同时,顾老师说组织部的工作既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学校的相关政策,又需要深入到基层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和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推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软件学院的时候顾老师大多与本科生打交道,她说刚入学的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人,但是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和完善,更多的是在成人成才的这个目标上引导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日常服务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组织部的工作中,顾老师始终坚持团队合作的理念,提起自己的团队,顾老师骄傲的说组织部有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很和谐也很有战斗力,同事们互相支持、包容和鼓励,组织部的发展离不开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
  如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感悟,顾老师对教书育人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她认为教书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怎么样去学习、做人、做事,如何让自己在校园里和人生的道路上更好的成长,教育者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慢慢的感悟和体会。虽然顾老师现在离开了学生线岗位,但是她仍心系学子,这两年毕业典礼的时候她都会去现场参加,分享同学们成长的快乐。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激情永不疲惫的园丁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谱写出“三育人”的新篇章。(郝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