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从支教到村官——探寻东大学子刘晓帆的心灵之旅

2014-11-141611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2013 年冬季的一天,房山村的人们穿 着厚厚的棉袄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大人拎 着红薯鸡蛋,老人互相搀扶,孩子一个跟着 一个排成队伍慢慢走着。唢呐声和鞭炮声 不断,俨然一副过年的热闹场景。一个戴眼 镜的青年人向队伍后面望了望,望向孩子 们,望向村子口,又默默地转过身。另一个 走在队伍前头的年轻人擦了擦眼泪。

这不是庆祝,而是送别。送别三位在大 学毕业后来到这里支教的小伙子们。

房山村是位于云南省彝良县荞山镇的 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那里的蒿枝小学 是荞山镇最偏僻最艰苦的小学之一。三位 志愿者———谢文强、刘世阳和刘晓帆,都是 在官房村蒿枝小学支教的年轻毕业大学 生。他们放弃了毕业后找到的工作,义无反 顾地来到这所不起眼的蒿枝小学,在艰难 的环境条件下教书育人,奉献自己的青春。

其中的刘晓帆,戴着副眼镜,瘦高的个 子,笑起来文质彬彬,是我们东南大学的一 名毕业生。他来自湖北省襄阳市,2013 年毕 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专业。他一次偶然在 “微博校长”潘修明的微博中看到了彝良县 荞山镇小学开学在即却缺少老师的情况, 便毅然放弃苏州设计院的高薪工作,来到 蒿枝小学开始了他的一年支教生涯。

通过同学介绍,我们联系到了仍身在 云南的刘晓帆,只不过他刚刚从一位支教 老师变成了当地的一名村官。

他很轻松地和我们在网上聊天,聊他 在大学时候说走就走的雷厉风行,聊他长 久画设计图的无聊枯燥,聊过去、现在和未 来,却丝毫没有提到支教生活的艰苦与劳 累。我们事先以为他在校期间应该是有参 加过一些志愿者的活动,可是出乎意料,他 在以前并无任何有关支教的经历与想法。 问及为何放弃了设计师的工作时,他简单 地回答,只是想来这里。没有任何的犹豫, 也没有告诉他的同学、朋友和老师。像是在 大学一样说走就走,他安静地背上了行囊, 向着与很多毕业生相反的方向,踏上远方 并再没有回头。

交谈中我们用“性情中人”来形容他, 他很赞同。没错,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热爱自 由的人,有梦想有付出,有决心有实践。就 这样一个普通如邻家大哥哥的人,用他的 一点一滴努力改变了蒿枝小学,融入了官 房村。正如蒿枝小学的校长潘修明接受我 们采访时说的:“不错,确实不错。不光是学 生,当地的百姓也非常非常喜欢他,任何一 家人看到他都会给他送好吃的。”这是刘晓 帆用真诚与行动换来的。

一百多名学生基础不好,师资力量极 度匮乏,他便和另两位志愿者给孩子们白 天上课晚上补课,并且对所有家庭一个一 个进行家访。这尽到了师职,也包含了拳拳 深情,这深情是对这些孩子由衷的喜爱,对 这个默默无闻小山村的向往依恋。

刘晓帆头脑聪明,善于创新并实践。在 那片高寒山区,基础的体育设施闻所未闻, 他便自创条件。一个坏屉锅,一面墙,一个 坝子,便组成了简易的篮球场。他还带孩子 们在山里的空地上踢足球,跑步,玩游戏 ……这里的冬天很寒冷,家家户户的取暖 设备可想而知很是落后,孩子们长久以来 破旧的棉袄根本无法抵御严寒,普遍患上 了感冒。刘晓帆就带领孩子们每天坚持体 育锻炼,不仅渐渐地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 质,还让孩子们在枯燥的学习中找 到了运动的乐趣。

“你做一般的事情都是有趣 的。”他这样说。无论在落后山区中 教书还是费心费力同孩子们玩耍, 他认为这都是一般的事,故而他不 认为自己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他也 并不认为自己需要“被采访”,他说 他不想出风头,只想默默地一个人 坚守,坚守这些在他眼中一般但有 趣的事。

“刘晓帆比较沉得住气,有很 多想法在心里。若是学校有什么困 难,他一般不向领导开口,只有他 实在解决不了他才会寻求领导的 帮助。”潘校长对我们说。在这困难的环境 中,一个城市长大的青年可以拥有这样坚 定不移的独立性,可以这样看清自己的价 值并忍受外界的压力坚持下去,难道不可贵么?

为期一年的支教对孩子来说是短的, 对在城市中生活好久的刘晓帆来说却是长 的,但是送别不是分别,因为他并未离开。

像嵩枝小学这样的学校,地理位置偏 僻,物资匮乏。很多老师分配到这种学校都 会自动辞职,考试考走,千方百计托关系调 走,久而久之这些学校便就成了教育地图 上的空白。再者说那些下乡支教的年轻大 学生,也都差不多在支教后回城发展,或是 考公务员在较好的环境中建设新农村。所 以刘晓帆显得尤其独特,他一直以来就很 独特。

当他重新以另一种身份留在了村子中 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个拥有远大 前途的年轻人,在放弃了一年工作之后竟 又选择了一个普通的村官职位!本来他可 以凭借着东南大学建筑系优秀毕业生的身 份继续回到城市,无论是选择继续考研还 是重新回设计院工作,他都有一定的优势, 创造无限的可能;他也可以考公务员,有一 段平稳富足的生活……但他放弃了,也或 者说他从未争取过。

我们就刘晓帆的事情还采访了其他的 一些学生,他们均表现出强烈的敬佩感。就 读东大医学院的刘同学说:“怎么可以有这 么伟大的人,愿意不考虑他的学科优势性 一直默默奉献! ”
他用一颗坚定的心抵住了外界种种诱 惑和压力,他留在这儿的理由很简单,就像 潘校长说:“他觉得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做 完,他想继续帮助和回报这里的村民。”这 个理由简单而伟大。
从城市到农村,从未来的建筑设计师 到官房村村官,这是刘晓帆人生很大的跨 越,当问及这种跨度有没有给他带来巨大 的落差时,他的回答是没有,“我觉得挺开 心的,没有落差。”

这里的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到处都 是熟人。”刘晓帆的话很直接地表达了他 对乡村的喜爱,但同时他也没有否定其他 回到城市的志愿者的选择。他说城市虽然 会有污染等问题,但是它的好处是很多 的,而乡村虽然经济不行但是民风淳朴保 留自然,故而城市与乡村没有优劣,无论 是选择哪里都是要走的路,没有谁更伟大 谁更懂得付出的道理。回到城市是更具有 发展可能的选择,而他只不过是平常人跟 着心走,那股劲儿使哪,他就尽全力慢慢来。

在采访中,刘晓帆很喜欢说 “慢慢来 吧”,他的经历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步一个 脚印走进山区,走进孩子心中,且现在的村 官之路只是开始,未来的挑战还有很多。相 对于大学生支教而言,大学生村官主要履 行的是宣传落实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联系 服务群众、推广科技文化、参与村务管理、 加强基层组织等职责,并不只是单单针对 于教育,但随着农村发展,经济提高,文化 素质教育水平也会随之升高。这是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仍需要时间和精力 去慢慢地适应。

反观当今的大学生们,他们过多的精 力是不是都投入到了与内心相悖的方向, 脚下走的路到底是内心向往还是外界的干 预影响,这都值得深思。太多年轻人过早地 进入城市,过早的忘记初衷变得浑浑噩噩, 这已是常态。若是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慢慢来,所走的路也许会换一个场景,眼前是另一片风光。

东南大学支教协会每一年都会在学校举办一场讲座———“我的讲台我的娃儿”。其中很多真实的情节都感动了不少在校大学生,也引起很多同学支教的热情。那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因为环境经济的原因只能寄托在主动前来的志愿者身上,所以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告诉他们可以有更多的生活选择。相信未来更多的大学生会继续刘晓帆的道路,抱着质朴真挚的情感来到这些教育盲区中涂上一层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

在此同时,我们也该意识到,大学生支 教虽然已是国家的一项鼓励性政策,但是 很多支教情况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轻松。 身处偏远山区,支教大学生满心的热情在 短期里无法得到释放,没有良好的教学条 件,没有教育第一位的理解支持,故而带来 的作用并没想象中那么大。这些都会带来 达不到目标的落差,需要强大的内心和踏 实的态度来克服。目前也存在很多应付了 事的志愿活动。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支教不 是作秀,而是把你的心教出去,让别人感受 并传递你心中的爱与美好。

刘晓帆从支教路走向村官路,这条路 注定不平凡。就像尼采曾说的,人之所以伟 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这座 桥梁沟通着房山村和外面,沟通着心与心, 他愿做桥梁,自己也在桥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