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雨 季 里 的 加 速 度 ———记“三育人”积极分子、物理系蒋维洲老师

2015-10-191489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对蒋老师的初步印象来自于网络,打 开百度百科的页面,没有一张照片,我们只 能在脑海中无数次地勾勒蒋老师的形象, 将蒋老师的简介看了一遍又一遍,勾勒出 的形象又一次次地被推翻,结果还是一片 茫然。

  在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我们见到了 蒋老师指导的研究生,进入办公室,中央的 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水果和零食,学长指着 这些东西笑着对我们说:“这是蒋老师开组 会的习惯”。目的就是让紧张的学习研讨在 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开始。 

春风微化雨 

   窗外的雨还在滴滴答答,蒋老师的教 学事迹绵延在雨声中,越发清晰。

  蒋老师承担了物理系的专业课和校重 点通识课程《物理学史》的教学。对于后者, 因为是针对全校学生的通识课,各院系的 学生背景都不一样,不仅有理工的差别,还 有文理的差别,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显得非 常必要,为此蒋老师采用了灵活的互教互 学的互动模式。“物理学史的课很有趣,像 是讲故事类型的,上课的时候不会管的很 多,也不会直接批评,他非常有耐心,也会 尽量地活跃课堂氛围,做到幽默轻松。”很 多同学都这样评价。

  在教学期间,蒋老师还代 理教研室主任,做了一些服务 和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个教 学环节的工作,要求教研室老 师互相听课以改进教学质量,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和学 生的互动方面,蒋老师邀请系 领导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学 生的兴趣和志向,以及他们对 教学和管理的建议、要求等,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产生了比 较好的反响。为了拓宽学生的 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活跃 学术气氛,更好地契合本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蒋老师还积极 邀请国内外专家多次来我校 做学术报告,为学生们提供了 良好的平台。还特别邀请了中 科院高能物理所的马维兴研 究员访问了一个月,做了系列学术研究报 告。

  在教学过程中,蒋老师常常会给各院 系的学生演讲的机会和时间。演讲内容不 仅包括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还包括与专业 乃至与院系发展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让 各院系的同学拓宽了知识面,也了解了本 校各个学科的特色。而对专业课程《粒子物 理》蒋老师则考虑了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 合,尝试了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的方式,以 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对于大三的学生来 说,学习《粒子物理》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 学习过程中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显得 尤为重要。对于《数理方法 B》的教学,蒋老 师力求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中突出其在物理 学中的灵活运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去年,蒋老师母亲病重去世,无疑要占 用蒋老师的许多时间和精力,蒋老师还是 尽量仔细地检查,针对性地安排讲解习题。 在平时,蒋老师改作业很仔细,关键步骤, 连角标都会检查;指导学生写的论文,即使 是标点符号,他也会认真地修改,他认为改 作业能够了解到学生的情况。蒋老师的许 多言行,像一缕春风,吹散了许多学生认为 物理枯燥难懂的忧虑。 

遥知不是雪 

   蒋老师一直致力于科研,可对于大多 数同学来讲,物理学的研究仍是一团迷雾。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为了帮助 同学们拨开物理研究的神秘面纱,蒋老师 找到了暗香浮动的来源———积极发现学生 对科研训练的兴趣。蒋老师认为,实验室是 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要让本科学生 早接触,早受熏陶,对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非常重要。蒋老师在国外工作期间, 听到许多本科生进教授实验室的故事,也 见过高年级本科生参与教授小组,并在老 师指导下获得研究成效、从而培养了他们 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的事实。实际上,在激 烈竞争的学术环境里,这也强化了年轻学 生参与竞争的优势。蒋老师曾带过两组本 科生,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研学项目, 对他们进行了良好的科研训练,研究结果 受到同行的关注,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C 上。例如,刚毕业的向仟飞同学,跟蒋老 师做暗物质方面的理论研究,论文投到 Physical Review C 上,获得了审稿人的首 肯,修改后得以发表。受课外研学训练的影 响,这位学生在选择研究生方向的时候,就 选择了暗物质研究。毕业后免试推荐到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蒋老师还会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关于物 理的比较新奇有趣的事情,看到 PRL 上有 类似这样的文章,他也会分享给学生。

  让本科生进入老师的实验室,不仅体 现启发式教育的思想,也符合优秀学生应 该有机会走在前面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但 是,蒋老师告诉我们,带本科生做科研,老 师在精力和时间上的投入会较多。把本科 生引领到学术前沿,需要给他们补充许多 知识。学生热情高涨非常好,但对于指导 老师来说,时间就是一个问题。蒋老师希 望本科生的课外研学能够受到大家更多 的重视,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形成一定的 程式,获得更多支持,让老师能更多地投 入到这项培养工作中去,让更多的学生从 中受益。 

百花须成蜜 

    要想让学生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注 定要像蜜蜂收集花粉一样,永不休止地奔 波。在研究选题上,蒋老师尽量结合学生 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指 导学生补必要的基础。选择合适的题目并 不是容易的事情。比如说有个学生想要出 国,蒋老师就给了一个能比较快出成果的 项目,让他可以尽快做好出国的准备。对 于要读研的学生,就会给研究时间长的项 目。在2012- 2013 年度,蒋老师曾指导了 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 Physics Letters B 上 发表了论文,后来该生硕士毕业后去了中 兴公司做通信数据和软件。有位学生自学 数据库方面的知识,一度影响了学位论文 的研究。蒋老师看出该生的志向并不在研 究,从而提醒学生:正常毕业是第一要务, 物理的训练,特别是掌握其中数学模型的 建立和程序的编写,会对以后的工作受益 匪浅。该生接受了建议,花了半年时间,做 出了令人满意的工作。蒋老师经常对他们 说,“其实,许多事情是隔行不隔理,投入 了就会有收获。”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工作 的选择上,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 此。

  蒋老师在我校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 章其林,就是从听专家报告开始的。他与 学生分析讨论专家报告所回顾的背景和 所展现的前沿,从中寻找切入点。然后开 始长时间的文献阅读,自 由讨论并仔细分析文献中 的重点和细节,每周持续 一到两个半天,这个过程 基本贯穿了第一学年。在 这个过程中,蒋老师能细 致地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 足之处,然后结合学生的 特点进行选题的考虑。在 这个过程中了解了许多研 究方向的背景和前沿,知 道哪里可能做追踪式的工 作,哪里可能做比较简洁 的物理。在各个可能研究 方向的选择上,蒋老师认 为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长 处,才能让学生充满自信 地开展研究。蒋老师的学 生章其林选择了经典分子 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具体来说,是选择碳 纳米管呼吸振动模式对水通道性质的影 响。分子动力学的计算和研究比较成熟, 许多国内的同行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因 此蒋老师采用了与其他老师合作的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技术问题得到了中科院上 海应用物理所方海平教授课题组的大力 帮助,终于解决了计算的困难。另一方面, 研究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新问题,具体的研 究有很多歧路,也有很多诱惑,因此方向 的把握也非常重要。例如,学生感到这样 做可能没有结果,会碰到投稿困难,多次 要求研究其他振动模式的效应。但是蒋老 师认为,第一次做,是有和没有的问题,审 稿人不会太苛刻。所以,蒋老师就让章其 林适当加大振幅看它的效应。一个学期 后,学生发现有了比较新的结果;过了半 年多以后,完成了比较系统的计算;分析 之后,整理成文,投到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后来论文被直接送审了,两 个月后返回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经过了大 约4 个月的思考、重新计算、验证和分析, 终于搞定所有问题。两个月后论文终于被 正式接受。 

润物细无声 

   “蒋老师看上去就是做学术的,穿得非 常朴素,一个像小学生的双肩包背了好多 年,背带都是卷的。”我苦苦思索和想象的 蒋老师的形象在学长的叙述中得到了证 实。“蒋老师是不是那种爱钻研学术,而又 比较守旧的人?”我按捺不住好奇,还是问 了这个不那么恰当的问题。接下来的回答 却颠覆了我很多想法。

  “蒋老师是一个很愿意接受新事物的 人,就像这次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加州 大学学习。在国外比较累,很辛苦,但是国 外资源比较多,所以蒋老师会去听很多报 告,做多方面的调研,不仅仅是关于核物理 的内容”。我们这才明白最近一直联系不上 蒋老师的原因。

  蒋老师视野广阔,研究范围也广,他不 是一个执拗的人。好像人们一般认为物理 到现在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现在所做的 基本上就是修修补补的工作。其实不然,很 多重大的物理问题尚待解决,物理能够研 究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所以蒋老师是不会 一直去做他认为不太重要的事情。蒋老师 不会让研究生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比 如接一些只要求体力的工程,或者让研究 生带饭取快递,除非万不得已的时候。有一 次,蒋老师的脚扭伤了,不能走路去教室, 他就让他的学生用自行车将他载到教室去 上课。

  在专业指导方面,蒋老师严格要求自 己,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 问题,尽可能营造比较宽松自由的学术氛 围,进行自由讨论,激发创造性激情。蒋老 师在和研究生开组会的时候会买一桌吃 的,一边讨论一边吃,不会像其他组会那样 很严肃,个个都坐得很直,一到开组会的时 候学生就很开心。国外的一些习惯蒋老师 也会带过来,自由的气氛使得讨论的效果 也更好。

  蒋老师在经费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 他们的生活也进行了力能所及的照顾,让 他们能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学习和研究上。 学长告诉我们,“蒋老师在生活上很细致, 可能是做科研的习惯,像我之前做了一个 小手术,当时蒋老师在国外,但是也不忘给 一些补助予以关照”。蒋老师的一言一行, 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到了身边的 许多学生。

  至今,蒋老师已经发表研究论文近 六十篇。其研究领域涉及核理论、凝聚态 物理以及天体物理,研究论文发表在国 内外专业期刊上,其中包括 Physical Re- view Letter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Physics Letters A、 B 和 Physical Review C 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专业的物理知识 和几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让蒋老师形成 了独特的风格,在教书育人上,蒋老师严 于律己,精益求精,经常反思教学上的不 足,给予学生们很好的专业引导;在管理 和服务育人上,蒋老师积极进取,邀请专 家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出建议,产生了良 好的反响。在人生的雨季里,蒋老师一直 给我们施以无形的力量,让我们尽早绽 放出那道属于自己的彩虹,让人邂逅她 的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