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荣誉背后的团队力量——访数学系曹进德教授科研团队

2017-10-262523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2014年10月27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提供商ThomsonReuters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颁发了首届“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111名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高被引科学家奖”,东南大学曹进德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梁金玲教授和虞文武教授一起荣获“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高被引科学家奖”,而2015年2月2日,世界著名科技出版机构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除了上面3位教授,该团队的卢剑权教授也榜上有名,这么多的荣誉使得他们个人及其团队更加引人注目。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曹教授及其团队,让我们一起了解优秀团队的成长经历,共同感受团队的文化氛围。

一个目标,四载春秋

2011年11月19日,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在成立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上,中心主任曹进德教授自信地展望道:中心成立后,将在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争取为数学系和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同时坚持学科交叉的特点,在中心搭建的这个新的平台上,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四载春秋,这一番豪言壮语好似雄风,犹然烈烈在耳。回望这一路征程,更是可歌可叹。中心主任曹进德,成员梁金玲、虞文武等教授,都是来自数学系和自动化学院的业务骨干,足见这个团队的基石之坚固。目前团队中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1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霍英东基金获得者1人。最可贵的是团队成员的年轻化,使得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一直具有着创新的勇气、突破的眼界、探索的热忱,充满了蓬勃的朝气,显示出锋锐的发展态势。

春风桃李,化育英杰无数。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为数学系和学校的发展成功作出了人才的反哺。研究团队培养的27位研究生近5年来获得了3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多项省部级项目资助;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1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5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有18位出国攻读学位或者进行长期访问,出访国家和地区遍布美、英、德、澳多国,在世界各地展示着作为东大人的良好学科素养。

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论坛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从当时东南大学数学系的第一报告厅,逐步走向校外,在更为开阔的学术平台上进行学科前端的智慧交锋与进程分享。一个又一个显著的成绩被获得:2010年,“复杂网络的动态分析与控制”的项目排名第一,斩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神经动力学优化模型及应用”的项目摘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然而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的各位成员们,秉承着东大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仍然静心于学术。也许少了一些成果展示会上的慷慨发言,少了一些期刊报纸上的辉煌版面,但成绩不是在喧嚷中喊出来的,而是这样一批静默虔诚的人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出来的。2014年10月27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商汤森路透公布了全球2014高引用科学家名录,曹进德教授团队共3人入选,这是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建成史上璀璨的又一笔,在这样良好的发展形式下,我们坚信它会带来更大的成就,推送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通力合作,共铸辉煌

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的建立,离不开曹进德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成员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他们有一个公共统一的管理平台,共同承担一个大的课题,但每位成员在自己的研究分支上,以导师为中心、以研究生为助手又构成了多个小团队,最终汇集成一个紧密合作的集体。正是这种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的团队工作范式,使得每一位成员都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专长,又能够最及时地得到相关领域的信息与基础数据。

一个成功团队的发展史,必然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奋斗史。团队建设之初通常相当艰辛,我们了解到,曹教授在2000年作为特聘教授来到东南大学,当时我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数学系他所在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的课几乎全由他一人来上,刚开始可谓是单枪匹马。可以设想团队从创建开始到如今被高度认可,作为团队创始人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个团队里的梁金玲教授、虞文武教授和曹进德教授还有着一段师承的渊源,而如今他们也成为了优秀的导师,培养出了更年轻一代的学子来到团队。一方面我们看见了这个优秀团队健康持续的生长模式,另一方面,团队更大的优势随着它所创造的科研平台到来,以团队为基础,更容易实现以讨论班、邀请国内外同行来做交流报告等方式来探讨学术;同时团队在信息凝聚上大有优势,那些送出国的学生反过来又为团队的研究提供资源。

团队成员相互鼓励也使得这个团队凝聚力更强。做科研是件极为辛苦的事情,加上主流社会把这种承担责任的压力放在工作者的身上,他们很容易动摇信念。而且在科研的道路上不能停,一停就落后了,就跟不上步伐了。三位老师在谈到团队时,都认为朋友和团队的支持是自己坚持的动力。一个人的奋斗是很孤独的,而团队能带给你一种鼓励,一种信念,对个人的发展是有推进作用的。所以,曹进德教授团队不仅仅是一个合作科研的团队,也是一个鼓舞士气的团队。目前该团队是省科技创新团队,但他们有信心做得更好,进而申请教育部以及基金委的创新团队。

注重基础,高楼方建

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寄寓了我校领导对于发展基础学科的重视。东南大学数学系的基础学科建设发展,虽然基础相对北大复旦比较薄弱,但在发展数学的应用、运筹优化控制等其他方面,将数学与信息或者其他工科交叉研究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东大对于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建设是抓得很紧的,唯一的不足是在考核体制上略显单一化。现在的学生经历高考的题海战术,认为要多做题,更偏向的是一种技巧性训练,忽略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这些概念基础可以说是砖石,没有砖石是看不到建筑的。东大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正把重点偏向强化学生对于概念性质的理解。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三位教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大学四年里得到自学能力的大幅提升,并以此作为今后开展原创性的工作、深度研究的保障。

为什么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受欢迎程度远远不及像经管这类的应用型学科,甚至也不如同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化学、生物?这与数学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有关,数学的思维太过抽象,需要长时间投入思考才能有所得,若想要进一步发掘它的价值,想要知道所研究的数学理论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也许一等就是几十年。老师们都认为基础科学或者数学,对于与工科交叉比较多的学科是十分必要的。东南大学的工科应用做得比较好,工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工作的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最容易被忽略同时也是最本质的研发创新的能力。而工科真正基础上的改进和研发,都与数学是离不开的,可以说工程最本质的研究就是研究数学。工程没有数学无法走得更远。对于非理工科的学生,学习数学不是学会解题,而是培养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过几年后学的很多解题技巧会忘记,但是数学教会的思维能力会留下来,并且影响终身。现在高校招生中数学很受青睐,在工科、理科等学科寻求更高境界的发展中又证实了数学的基础地位,像生物、控制、交通等专业有大量的地方要用到数学。基础学科建设发展十分重要。

然而基础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学校的数学学科,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个是数学,一个是统计学。一个学科光有学科点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要稳住一批重要的学科带头人。学科未来的发展要靠一批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是基础学科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包含培养内部的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培养内部的人才需要老师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好有主见,有想法。吸引外来人才,通过聘请一些高水平老师过来,使得基础学科建设更加稳固。同时鼓励一些老师做创新性比较强的高质量的工作,为基础学科建设增砖添瓦。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数学学科建设,曹教授带领团队成立了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团队成员资源共享,合作进取,互相鼓励,赢得一个又一个荣誉。该团队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团队实践,相信从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最后祝愿曹教授及其团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有更大的突破与成功。


本文原载于《东南大学报》第1283期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