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是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也许是休息养生,看看电视散散步。可是在83岁的东南大学孙伟院士的词典里,既没有养生,也没有闲暇,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被“压缩”了。在孙伟的心里只有混凝土。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由孙伟教授领衔的项目“超高性能混凝土抗爆材料成套制备技术、结构设计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实现了传统混凝土在力学性能上的巨大飞跃,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天中国混凝土界的引路人孙伟并非“科班出身”。1958年,23岁的孙伟自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系毕业,留校任教,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和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了尽快透彻把握研究内容,她常常跑到南京大学去听化学课,以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凭着做学问的敏锐与勤勉,孙伟很快就在混凝土领域崭露头角。
1984年,孙伟受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去完成合作科研项目。一年后,在访学即将结束时,团队负责人邀请她继续留在美国,却被她一口拒绝:“对不起,我要尽快回到中国,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1985年秋,孙伟回到东南大学,以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探索为核心,开始了新的研究。
“我在研究混凝土中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间,觉得非常快乐!”孙伟说。孙伟的学生、“长江学者”刘加平教授说:“孙老师总是能够清晰而敏锐地把握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方向,并且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探索精神。”
把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紧拧在一起,是孙伟做学术最大的特点。作为一种纤维工程复合材料,传统的混凝土常因造价高、耐久力差、寿命短、抗冲击力差而无法满足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为了增强混凝土的韧性、抗冲击性与耐久性,需要向混凝土中添加一种元素——钢纤维。可当时国内并没有专门生产钢纤维的厂家,孙伟就买来油丝绳,一段一段亲手切割,从中一点点剥离出宝贵的钢纤维。每一天,从清晨到深夜,她“钉”在混着尘土和噪音的材料实验室里,摆弄着上千斤的钢结构混凝土模型,聚精会神地处理实验数据,或是伏案撰写论文。超强与超韧,两种性能在混凝土领域最难兼得,而孙伟却神奇地找到了混凝土材料超强与超韧之间的“完美平衡点”。在技术理论运用于实际工程研究中,每做一个工程,孙伟都要亲自到现场勘察多次,检验施工结果是否和自己预想的效果一样。
从油丝绳到超高性能混凝土,从理论走向实践,孙伟在这条混凝土之路上步履不停地走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孙伟还担任着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导师工作,她最年长的学生是“50后”,而最年轻的学生是“90后”。
孙伟,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材料领域“院士第一人”,先后承担和完成了5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本报记者 李剑 通讯员 吴婵)
本文原载于《江苏教育报》9月12日第3版
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1809/12/c53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