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幸之至,自从获悉我被选为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一员,将代表东南大学远赴南极泰山站,完成无人值守移动电源试验平台的全面测试工作。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激动之余,也倍感压力剧增。
雪龙船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周到的后勤服务,除了早中晚餐,还提供夜宵,饭菜品种非常丰富,兼具南方和北方特色。除了雪龙船进入西风带那几天(船摇晃得厉害,晕船的人多),餐厅一直是最热闹的地方,有时候排队打菜的队伍可以排到餐厅门外的走廊里。队员们经过几天的磨合,也都相互认识和熟悉起来,当几个大老爷们坐在一起开始唠家常的时候,会让人心底产生一种“家”的感觉。是啊,我们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将在一起生活和工作近半年的时间,彼此之间就得把对方当作家人一样,互相扶持与帮助。
除了周到的后勤服务,雪龙船上的配套设施也很齐全,有健身房、游泳池、乒乓球台、篮球场、图书馆、卡拉OK等;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比赛活动,比如歌唱比赛、摄影比赛、猜冰山、穿越赤道纪念活动等。特别要提到的是“南极大学”,由孙波领队担任校长,每周两次公开课,主讲老师是担任此次考察任务的科学家、工程师或者研究员,他们与所有队员一起交流和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技术或南极之见闻。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时刻不忘对党员同志的党性教育,在习近平主席“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指导思想下,定期开展党课学习,还组织了“重温入党誓词”“科考期间全程佩戴党徽”等活动。每个党员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泰山站海拔2600多米,这里平均气温零下36.6度,气压为700千帕左右,气候环境比较恶劣。在泰山站的每一天,我的感觉就是争分夺秒地工作,跟时间赛跑。前七天,所有队员协助宝钢工程的队友开挖雪下基坑,冒着大风和地推雪的天气干活是常有的事,开挖雪坑、平整场地、集装箱吊运与拼接、冰雪回填等工作,我们花了一周的时间才顺利完成。
接到考察队的通知,我们于2019年2月3日上午撤离泰山站,早上九时许,我再次来到无人值守移动电源试验舱外,绕行一周,听着熟悉的发电机组运行的声音,我感到由衷的兴奋,同时也松了一口气,一个声音在我内心回荡:“此行不负青春,不负希望。”十时许,我登上返程的PB300雪地车,向着中山站进发。2月10日,车队到达中山站,2月15日,队员登雪龙船返航,3月12日,雪龙船到达上海极地考察基地码头。
历时131天的南极之行至此结束,回首这段时光以及经历,感慨良多。细数之下,发现很多事都是第一次,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比如:第一次在远在万里之遥的南极过春节、第一次过春节不在父母妻儿身边、第一次经历3万海里航行、第一次与企鹅面对面、第一次看到虎鲸……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到达南极,第一次知道南极精神,“南极精神就一个字——干,唯有苦干实干,方可干出一片天地。”魏福海副领队如是说。
南极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愿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葛健)
本文摘自《东南大学报》第1392期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