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我的南极之行

2019-04-021231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荣幸之至,自从获悉我被选为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一员,将代表东南大学远赴南极泰山站,完成无人值守移动电源试验平台的全面测试工作。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激动之余,也倍感压力剧增。

2018年11月2日,随着一声低沉且悠长的汽笛声,雪龙号缓缓地驶离了上海极地科学考察基地码头,向着南极进发。岸边送行的亲人们不时地高声呼喊,“一路顺风,等着你们凯旋而归!”我们都在站在甲板上,奋力地挥手,向亲人们致意告别。亲人们的身影渐渐的越来越小,雪龙船也离开码头越来越远,直至再也看不到亲人的身影,我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甲板,进入船舱宿舍。随着雪龙号奔向大海深处,船舱开始摇摆,紧接着传说中的“晕船”出现了,我也不例外,只能找船医拿了晕船药服下,老老实实地躺着。两三天后,当大脑已经习惯了那种“走路有点飘”的感觉后,一切就跟在陆地上一样了。  

雪龙船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周到的后勤服务,除了早中晚餐,还提供夜宵,饭菜品种非常丰富,兼具南方和北方特色。除了雪龙船进入西风带那几天(船摇晃得厉害,晕船的人多),餐厅一直是最热闹的地方,有时候排队打菜的队伍可以排到餐厅门外的走廊里。队员们经过几天的磨合,也都相互认识和熟悉起来,当几个大老爷们坐在一起开始唠家常的时候,会让人心底产生一种“家”的感觉。是啊,我们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将在一起生活和工作近半年的时间,彼此之间就得把对方当作家人一样,互相扶持与帮助。

除了周到的后勤服务,雪龙船上的配套设施也很齐全,有健身房、游泳池、乒乓球台、篮球场、图书馆、卡拉OK等;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比赛活动,比如歌唱比赛、摄影比赛、猜冰山、穿越赤道纪念活动等。特别要提到的是“南极大学”,由孙波领队担任校长,每周两次公开课,主讲老师是担任此次考察任务的科学家、工程师或者研究员,他们与所有队员一起交流和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技术或南极之见闻。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时刻不忘对党员同志的党性教育,在习近平主席“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指导思想下,定期开展党课学习,还组织了“重温入党誓词”“科考期间全程佩戴党徽”等活动。每个党员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2018年12月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远航,雪龙号到达了中山站外围,受乱冰区的阻拦,停在距离中山站约44公里的海冰上。科考队员们时刻面临着有深陷海冰裂隙的危险,在茫茫海冰上进行了艰苦而卓绝的海冰卸货工作,昼夜奋战,成功将1600多吨物资顺利运抵南极大陆,创造了雪龙船海冰卸货的最新纪录。我在海冰卸货期间,负责装罐油囊。

2018年12月7日,所有队员乘坐海豚直升机离开雪龙船,飞往南极中山站。在中山站做短暂的休整后,在离中山站约7公里处的出发基地准备行前工作,包括雪橇维修与清理、集装箱重新打包和吊运上橇、油料灌装等。一切准备就绪,12月18日一早,五辆CART和六辆PB300在悬挂着国旗和党旗的头车带领下,排成一条长龙,浩浩荡荡地向南极内陆出发,场面非常壮观。一路颠簸,直奔泰山和昆仑。若要问我这一路上的感受是什么,我觉得是:茫茫雪原,人迹罕至,天空至蓝,景色大美。可惜我没有好好欣赏,因为我晕车了,大部分时间躺在车厢里,遗憾之极。

2018年12月25日下午,在圣诞节的这一天,我们终于到达泰山站,远远地看着喜庆的中国红灯笼矗立在眼前,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迫不及待地下车,拍照留念。随后,我们在泰山站主建筑前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当国歌声响起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严肃,此刻唯有放声歌唱,方能抒发胸中“我是中国人,我在南极泰山站”的自豪和骄傲之情。

泰山站海拔2600多米,这里平均气温零下36.6度,气压为700千帕左右,气候环境比较恶劣。在泰山站的每一天,我的感觉就是争分夺秒地工作,跟时间赛跑。前七天,所有队员协助宝钢工程的队友开挖雪下基坑,冒着大风和地推雪的天气干活是常有的事,开挖雪坑、平整场地、集装箱吊运与拼接、冰雪回填等工作,我们花了一周的时间才顺利完成。

2019年1月4日,我正式开始组装无人值守移动电源试验平台,从开舱整理设备到平台初步安装成功,花费了约4天时间。这期间主要工作为:拆卸设备包装、发电机组固定与安装、铱星终端安装、机组排烟管安装、舱内电气设备接线以及控制柜线路排查等等。后续还用了两天时间,进行了舱体结构保温和材料耐候性测试,实验取得圆满成功,舱体的保温效果比预想的要好。2019年1月8日,首次手动成功启动发电机组并运行,随后进行了控制系统测试、远程命令交互测试以及视频监控系统调试。2019年1月18日,平台完全组装成功并进入连续运行测试阶段,定时向国内监控中心发送系统运行数据以及视频监控图片。

接到考察队的通知,我们于2019年2月3日上午撤离泰山站,早上九时许,我再次来到无人值守移动电源试验舱外,绕行一周,听着熟悉的发电机组运行的声音,我感到由衷的兴奋,同时也松了一口气,一个声音在我内心回荡:“此行不负青春,不负希望。”十时许,我登上返程的PB300雪地车,向着中山站进发。2月10日,车队到达中山站,2月15日,队员登雪龙船返航,3月12日,雪龙船到达上海极地考察基地码头。

历时131天的南极之行至此结束,回首这段时光以及经历,感慨良多。细数之下,发现很多事都是第一次,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比如:第一次在远在万里之遥的南极过春节、第一次过春节不在父母妻儿身边、第一次经历3万海里航行、第一次与企鹅面对面、第一次看到虎鲸……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到达南极,第一次知道南极精神,“南极精神就一个字——干,唯有苦干实干,方可干出一片天地。”魏福海副领队如是说。

南极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愿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葛健)


本文摘自《东南大学报》第1392期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