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经济管理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UTD24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他是“薛家军”口中的“老薛”,在刚落下帷幕的“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之十佳导师”评选中高票排名第一,深受学生们的推崇和喜爱;他钻心科研,扎根泥土;他贴近生活,玩转潮流。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最大的体会在于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更重要的是要“心平气和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青春之心,行踏实之路,薛巍立教授正是这样在人生旅途中越走越深,越走越稳,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上天入地”。
求学之路:数学与经管的碰撞
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卓有成就的薛巍立并非经管出身,他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南京大学的数学系。谈到当初选择数学的原因,还有个“阴差阳错”的小故事:“在我们高考的时候,计算机比较流行,所以当时就想报个计算机的专业。当年推出了一个新的专业叫信息与计算科学,以为这个专业是计算机系的专业,我就报了这个专业。没想到来了之后发现是数学系。”虽然如此,这一段看似“走偏”了的经历,给薛教授带来的帮助却是巨大的。在他看来,大学的学习并不在于具体的条目和知识,而在于思维模式和逻辑的培养:“数学教会的,不在于那些复杂的公式,更多的是锻炼你思维的一个方法、锻炼你的一个逻辑。”通过数学训练所形成的思维和逻辑模式,对后续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或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将大有裨益。薛巍立很庆幸自己曾有一段学习数学的经历,这也在极大程度上贯穿了他之后的科研和教学。
到了研究生阶段,虽然名义上还属于南大数学系,但那时薛巍立的研究方向已逐步转向了管理科学,开始尝试用数学工具解决一些管理问题。这对他而言却是一个“顺水推舟”的过程:“当时我在数学系的导师推荐我去工程管理学院做一些管理的东西,我就走上了管理科学这条路。”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或许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或许是发现了适合自己内心的道路,薛巍立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了自己人生的岔路口。而这一转变,也为他后来去香港中文大学的供应链管理方向深造埋下了伏笔,更成为其漫漫科研路的开端。薛巍立的经历也让他深深感受到老师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对这些老师都抱着感恩的心。”
科研之路:寂寞旅途中的自我探索
“其实从博士开始,我就知道这条路是挺难的。”科研初期的大部分时间是痛苦的,薛巍立并不否认这一点:“一方面它是个探索的过程,很花时间,需要沉浸下来思考;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会对科研的价值和为此投入产生某种自我怀疑。”他也曾对自己产生过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学术这条路?再加之博士阶段做的研究偏决策方法,多少让人有飘在天际、脱离现实之感——这也促使薛巍立作出博士毕业后投身企业的决定,希望将企业管理实践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开端。
可是,当时国内企业的粗放式管理方式没有让薛巍立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当真正看到许多问题在具体运作起来的实际面貌、以及企业本身在运作组织层面存在的诸多局限后,薛巍立教授反有一种“幡然醒悟”之感:原来,之前做的研究并非“无用”的,自己只看到了飘在天空的叶子,却总是容易忘记一切的来源是扎在土里的根。“所以后来还是回到学术界啦。”现在的薛教授,用轻松的语气回想着自己当年心境的转变。这个转变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人生方向的改变,而于薛巍立自己,则更多的是自我内心的探索。
毫无疑问,探索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寂寞的,但好在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让薛巍立感觉自己不是孤身一人。他时常回想起博士阶段在实验室的场景:三五好友,来自不同地域,有香港的,也有大陆的,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有时也互相开玩笑、打游戏,周末再一起组团,要么去深圳转一圈,要么去著名的“麦理浩径”走上一段,“一共一百公里嘛,我们每次去走个十公里。”这些珍贵的时光,是薛巍立不能忘怀的青春记忆。
教学之道:因人因地,教学相长
从学生成为老师,是身份的转变。对于教学,薛巍立有自己的看法,更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带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其实大体就是两种带法。第一种是老师会给你一些课题,你就顺着这个课题做下去,可能比较容易做出一些成果。另外一种方法呢,我们俗称‘放羊式’的方法,给你指一块草地,把你放上去,什么都你自己来找。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是也有好处,就是很快能把你发现问题的能力给锻炼起来。”薛巍立笑称,自己读博的时候,老师多采用的是“放羊式”的方法,而到了现在自己也带学生了,考虑到境外和境内高校体制的差异,则更倾向于将两种方法结合,第一个问题还是老师来给学生,等到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之后,老师则逐步放手。
对于学生,薛老师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即使行政事务重、学术兼职多,他依然雷打不动,每周坚持采用小组或个人约谈的形式和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充分掌握他们的性格、能力和未来规划等情况,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基础上因“人”制宜进行引导,以确保老师与学生间的良好交流,为学生找寻最适合的研究和发展道路。这固然要花费大量时间,可在薛巍立看来,一方面,立德树人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能够看到学生有所进步、有所成长,也正是自己为人师的责任和最大的快乐所在;另一方面,教学和科研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本质相通,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思维引导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往往也会给自己带来新的灵感,教学的过程也总能使自己获得新的收获。
生活之中:“3A”导师“老薛”的“潮流”日常
薛巍立将他对老师的感恩均付诸到对学生的关心上,在学业、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等方面尽可能帮助大家。上一个秋招季时张钒同学面临找工作难题,薛老师不仅及时给出建议,还经常在同学状态不佳时送来心理上的鼓励和安慰。张钒说:“虽然那段时期压力很大,但有了老师的关心,就觉得充满了力量。”也正得益于一次次的频繁交流,薛巍立跟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就像是战友和伙伴。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3A”导师:专业A、关怀A、潮流A。生活中的薛巍立风趣幽默,他接受学生当面叫他“老薛”,各种社交工具信手拈来,还有“表情包达人”“段子手”等诸多“头衔”。他会“不耻下问”地请教诸如“什么是二次元”之类时髦话题,也会在和学生们开心地“狼人杀”过后,不停“怂恿”他们去研究狼人杀里隐藏的科学问题。他不仅是东南大学“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之十佳导师,还常年位列学院研一新生最想选做研究生导师的名单前列,学生们会因为与导师感情太深而不舍得毕业,近四年课题组读博率高达80%……
谈到这些,薛巍立会心一笑:“我还年轻嘛。”而被问到会给一样年龄段或更年轻的青年学者什么建议时,他又瞬间严肃了起来。薛巍立称,他还是会把“心平气和”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不要被外界的诱惑甚至乱象迷惑,是从事研究事业的关键。对于青年研究者而言,最主要的还是要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做有穿透力的研究,即所谓的“上天”;与此同时,若能运用研究成果去解决际问题则更佳,即所谓的“入地”,但这需要建立在高水平的学术训练上。这个过程可能是困难的,尤其是从“0”到“1”,尤为艰难。但是呢,“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刚开始要能够受得了探索的痛苦。等第一批高水平成果出来后,后续的研究就水到渠成了。”
薛巍立的办公室中,摆着不少盆栽,花花草草,一片葱茏。他说,自己最近做的一个工作,是尝试把供应链管理中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方法运用到农产品中去,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的滴灌系统。供应链、区块链和农产品,看似是几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但只要探寻到事物本质的方法和理论,就可以实现系统间的互通。这也正是他为自己的研究“落地”所做出的尝试。
做研究要“上天入地”,做人与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如薛巍立平时喜爱的运动——爬山那样:“爬山是很好的,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很多风景,另一方面呢,通常你在爬山时也容不得你顾虑太多,反正你只能一条路往上走,对吧?”这多少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信条:找准脚下的路,排除外界纷杂的干扰,不去顾虑太多,只是“一条路往上走”,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新的高度。(陈欣怡 胡志)
【人物简介】
薛巍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民主同盟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目前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经济与管理系统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运作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等。 主要从事数字经济环境下的运营与决策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服务运营管理等。发表SCI/SSCI论文20多篇,包括 Operations Research、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Transportation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等。
【院系荐语】
薛巍立老师,系我院物流管理工程、电子商务系副系主任,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党纪国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教学认真负责,重视素质教育;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业务,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深受师生好评;自觉遵循学术规范,能很好地发挥学术示范引领作用。——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张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