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跟普通眼镜一样,但其实镜片上藏着一个精密的光学膜,如果想要实现翻译或导航功能,戴上这款眼镜,佩戴者的眼前就实时呈现出清晰的字幕或线路。10月23日,全球首款偏振体全息光波导AR眼镜“云雀”在东南大学问世。这一新型高端显示技术源于东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显示与可视化研究院,由中国科研团队全自主研发。
在AR显示领域,光学显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优劣。“我们期望的是将信息更方便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实现小器件大画面,拥有沉浸式体验。”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显示研究院院长张宇宁介绍,传统的AR眼镜一般采用表面浮雕光栅(简称SRG)技术,这款眼镜采用的是偏振体全息光栅(简称PVG),虽然二者都是基于光栅衍射和全反射原理传播成像,但在光能利用率和制造成本等方面,PVG的优点非常明显。
张宇宁进一步解释,PVG可以更有效地抑制高阶衍射级次,将能量集中于所需的光线偏转角度上,光效提升至300%,实现更长的续航时间或更强的显示亮度,“此外,它的背向漏光很少,私密性更强一些,只有佩戴者本人能看到画面,对面或身旁的人是看不到的。PVG独特的偏振复用技术也在实现较大的视场范围和出瞳尺寸的同时,保证了画面的连续性与均匀性,使佩戴者眼中看到的画面更加清晰明亮。”
据了解,在制作成本上,“云雀”也更具优势。SRG采用微纳刻蚀与纳米压印方法在材质表面形成基于形貌的周期性结构,而PVG则通过全息干涉方法在材料内部形成基于折射率变化的周期性分布。跟SRG相比,全息膜的制作方法设备依赖性较低,无需借助复杂昂贵的微纳加工技术,简易的制备方式有效控制了这款PVG光波导AR眼镜的生产成本。
佩戴AR眼镜,轻便也很重要。张宇宁表示,“云雀”重量仅45克,超轻薄,佩戴过程更加舒适无感,适合长时间使用,在应用场景上,佩戴者可以使用音乐播放、实时翻译、智能提词与精准导航等功能,“为什么叫‘云雀’呢,这也是因为它‘身轻如雀’轻巧便携,所以用鸟类的名字来命名。”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通讯员 唐瑭
原文网址:
http://m.zjsnews.cn/news/718990719492842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