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乘组在组合体模拟器训练(由左至右 王浩泽 宋令东 蔡旭哲)
龙马乘组|蔡旭哲:空间站就是一场接力赛
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正式和大家见面。在这次飞行乘组中,既有备受瞩目的新面孔,也有老熟人。曾随神舟十四号出征的航天员蔡旭哲被任命为神十九乘组的指令长,备受关注。再赴天宫之约,他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角色转换,担任神十九的指令长,他又有哪些感受?
蔡旭哲:空间站就是一场接力赛
蔡旭哲在人船合练中
再回天宫
2022年,蔡旭哲作为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从入选到上天,蔡旭哲用了12年来完成自己的圆梦之旅。在神十四返回落地时,蔡旭哲曾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天宫。
蔡旭哲:刚返回以后的前半年属于身体恢复期,过了半年之后,我很快地投入了备战训练任务,当时我决定两个归零,一个是思想归零,一个是身体归零,把每次飞行当成是自己的首飞,尤其是进入神舟十九号任务乘组以后,根据以前有过一次的飞行经验,而且在天上也有过一些自己的总结,所以我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这4个不能:学习不能放过一丝的疑问,训练不能有一丝的懈怠,操作不能有一丝的疏忽,遇到困难不能有一丝的退缩。
蔡旭哲首飞的神舟十四号任务被称为是建造阶段情况最复杂的一次,技术难度高,任务重,由于当时的空间站还属于建造阶段,所以蔡旭哲也亲身经历了天宫从“一居室”到“三居室”的转变,随着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先后与空间站核心舱对接,中国空间站也在那时正式形成三舱三船的组合体运行模式。
蔡旭哲:上一次神舟十四号我们返回前,我在舱里走了一圈,对舱里的环境真的很熟悉。当时我们刚上去的时候只有一个核心舱,当我们走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三舱的“T”字最终构型,可以说是从我们手里一点一点把这个空间站建设起来,非常留恋,也非常不舍。当时我走的时候就在想什么时候还能回来。
新乘组迎接新挑战
此次神十九号出征同样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根据计划,此次神十九安排了多次出舱任务。对此,神十九乘组也做了大量的训练。
蔡旭哲:我们进行了水下训练,进行了针对出舱的EVA的训练,还有虚拟现实的训练等等。但是训练有的地方可以模拟,有的地方可能模拟不到。比方说,我怎么把舱外的设备在舱内进行存储和传递,这是一个难点。在水下训练可能重点是设备安装这一部分,它可能会模拟得逼真一些,但是对于一些细节还是不能完全地覆盖,所以说出舱(任务)对航天员来说是一种挑战。
蔡旭哲参加水下训练
除了出舱任务,此次神舟十九号任务中,还将开展一系列的新实验和新项目,这也是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各系统和应用立项的首批项目要在神舟十九号任务之中展开。
工作项目增多了,技术难度增大了,因此对乘组之间的协同配合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为自己属龙,两个“90后”新队友都属马,蔡旭哲也给这次的新组合取了个名称 —— 龙马乘组,寓意着以最好的状态去完成既定任务。蔡旭哲说,一年多的合训让乘组之间的默契值拉满,形成了1+1+1=1的合力。
蔡旭哲:我们两位“90后”的航天员非常开朗活泼,而且能力也很强,他们入队以来的训练非常扎实,遇到问题,也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去分析,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跟他们在一块训练,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整体来说我们发挥了团队的合力,做到“1+1+1=1”的这种攥指成拳的感觉。
“太空菜农”再上新
在2022年初登空间站时,蔡旭哲曾带了一些蔬菜的种子,成为一名在天上种菜的“太空菜农”,并第一次在中国空间站培植出了生菜。与很多航天员在闲暇时喜欢眺望地球一样,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种子慢慢成长,成为蔡旭哲与地球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蔡旭哲:当时大家见到的可能都是我种菜的这种场景多一些。我觉得因为在太空狭小的环境,带上这种新鲜的种子,包括看着它一点一点地生根发芽,感觉到一种有一点看着孩子的成长的感觉,感觉自己离着地球没有很远,还在地球上的这种感觉。因为现在有了更好的太空菜园,所以说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再带种子了。可能我(会)带一点纸质的书,想上去晚上睡觉前看一看。
从初次上天的“新人”到此次乘组中的“领航人”,蔡旭哲曾在空间站迎接过神十五乘组的到来,这次,他将从神十八乘组的手中接过交接棒,值好下一班岗。对蔡旭哲来说,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一场接力赛,将每次的任务成果代代传承下去。
蔡旭哲:空间站就是一场接力赛,我们每名航天员都是接力赛中的一员,像现在每年正常一年两次,每次半年也是成为一种常态,所以我觉得也是一种交接,一种把接力棒从这个乘组传到下个乘组,不光是乘组之间的传递,而且还有这种航天员这种首批二批三批,包括四批,也会慢慢地传到他们的手中,这种传递过程始终会一直地继续下去。
龙马乘组|宋令东:为国出征的“守望者”
1990年出生的航天员宋令东,2020年9月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从捍卫祖国长空到为国出征太空,他有着怎样的经历?此次太空出差,他有哪些期待?
宋令东:为国出征的“守望者”
宋令东在人船合练中
从书中诞生的航天梦
宋令东是此次神舟十九号乘组中年龄最小的一位,1990年8月,他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在上学时,他偶然翻阅到一本书,书中详细描绘了一位英勇战士阻击敌人的场景,这份无畏与牺牲精神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从此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
宋令东:书里写的是有一个战士,他在一次阻击战里面,靠着地形地貌,靠着对这片丛林的了解,阻击了好多次敌人的进攻。有一个画面,快结尾的时候,在一个晚霞里,他从丛林里面走出来,站在山上。这个意境当时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就希望自己什么时候能有一天像他一样,去守护一片土地,守一方平安。
2008年,一场空军招飞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通过层层选拔,他顺利成为空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员,也让这位农家孩子可以有机会“触摸”天空。
宋令东:我们有一个教员,是战斗机飞行员停飞的,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的飞行生涯。他说,一圈动作下来,他看到了4道彩虹,然后又讲了他跳伞的经历,这些对我的冲击力非常大,上课结束以后,他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我当时看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下子憋了一口气,我说我就要当最好的男子汉。
当飞行员时,宋令东想的就是要飞就飞最好的飞机,多年来,他也一直朝着目标在努力,然而,对热爱飞行的人来说,谁不渴望飞得更高更远?
宋令东:当时在出任务,单位临时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去参加体检,我也不知道是航天选拔,等到了以后,说国家在招收第三批航天员。当时很期待,我也很想挑战一下自己,所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选拔,没想到还比较幸运。
百折不挠,农村娃拿到太空“船票”
航天和航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训练的内容却差别很大,对宋令东来说,又是一切从零开始。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考核、体能锻炼……他都竭尽全力,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极致。
宋令东:整个训练周期训练强度还是比较大的,节奏转换也比较快,但是我们有非常专业的保障团队和训练团队,摸索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来训练。从入队以来,所有的训练科目我们都是训一门考一门,它不仅仅是考验你对这一项技能的掌握能力,也是在无形中磨炼你的心态和意志力。
“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保持年轻态、持续焕发活力的“法宝”。此次神十九乘组,“75后”的01将带着2名“90后”出征,宋令东坦言,这么快就能拿到这张太空“船票”,是他此前不曾想过的事。
宋令东:2019年选拔的时候,大队长就问我,小伙子你是哪一年的?我说90年,然后他又问我,那你父亲是哪一年的?我说是63年的,他就笑了,他说他是64年的,当时我的感觉是这份事业离我太遥远了,我的父辈都还在为飞行时刻准备着,我作为“90后”,什么时候能接过这个重担?但是一转眼我还有03,也即将登上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把一些飞行经验传授给我们,告诉我们怎么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有机会投身到这个事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幸运儿。
面对空间站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飞行中所有操作的精准性与乘组配合的默契性息息相关。为了这场太空之约,宋令东说他们已经做足了准备。
宋令东:我们这次任务出舱活动和新开展的科学实验比较多,出舱活动我们就反复去练模拟出舱,水下活动我们也反复地去练,对于不熟练的操作,我们都会加倍地去练习。新开展的实验,我们会去现场跟科研人员一起交流沟通,反复把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共同推演,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让我们这个实验在天上能顺利开展。
怀揣期待开启太空之旅
这次太空出差,宋令东说出舱活动和新开展的实验项目比较多,他的主要任务将承担乘组的站务管理、设备维修养护以及根据安排执行出舱任务,当然,对于即将到来的这趟太空行程,他也有自己的小期待。
宋令东:因为我来自农村,爸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种地也是看家本领。我们有太空菜园,这次带了红薯,我们准备在太空种红薯,我想试一试在太空能不能种得更好,挑战一下自己。另外,我希望能在天上多留一些纪念,比如说做一些科普的小视频,毕竟这既是我的首次飞行,也是一次非常珍贵的历练,我很希望能把握能留住在天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守望者”是宋令东的微信名,这个名字十年没有变过。从捍卫祖国长空到为国出征太空,宋令东常说自己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宋令东:保家卫国、守卫领空,这是战斗机飞行员刻在骨子里的。但作为航天员,我觉得它更多代表国家,是另外一种希望。我的理念是,如果你甘于平庸、随波逐流,那很简单,但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做点有意义的事,你就必须努力,持之以恒地努力。人类不可能永远仅仅停留在地球,这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做一个探索。我也是在守望未来。
逐梦星空,再启征程。此次“太空出差”,宋令东除了会带几张家人的照片,他还准备带上一幅牡丹图。他说,待到牡丹再次盛开之时,便是他从太空归来,与家人团聚的日子。
宋令东:在我们老家,牡丹寓意着吉祥如意,也寓意着繁荣昌盛,到时候我会把这幅画挂在我的睡眠区,它会激励着我更好地完成任务。我想过我在空间站的工作之余,会通过舷窗去看一看地球,看一看我们美丽的祖国,看一看我飞过的地方,我也想看一看银河,看看繁星。大家放心,等明年四五月份,牡丹花开的时候,就是我们回家的日子。
龙马乘组|王浩泽:把阳光洒满整个空间站
本次任务的03航天员是一位全新的“90后”女航天员,她的名字叫王浩泽。曾经专注于造火箭的她,喜欢春天、喜欢诗歌、喜欢美食、喜欢宅在家,却从没想过能坐着飞船去太空,在她身上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龙马乘组|王浩泽:把阳光洒满整个空间站
“春的女儿”也有航天梦
下午三点,阳光透过航天员训练中心的窗户均匀地洒在王浩泽身上,仿佛一个光圈环绕着这个梳着马尾、皮肤白皙的年轻女孩,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唯一一名女航天员,同时,她还是第一个上天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这些“第一”让她足够引人瞩目。然而,采访始终,身着统一蓝色航天服的她都非常淡然,只有当她讲到参加航天员的复选这样的特殊时刻才会露出特别开心的笑容:
王浩泽:因为我觉得航天员确实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人,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就已经很幸福了。所以每天很享受选拔的过程,觉得每一项任务都很有意思。我觉得我有一次能够有机会和成为航天员这件事情有过交集就已经很棒了。
1990年,王浩泽在河北省滦平县呱呱坠地,春分时节出生的她对春天多了一些依恋也多了几分春的柔美。
王浩泽:我的生日是在春分时节,所以我也自诩为“春的女儿”。我特别喜欢的是莺飞草长,也特别喜欢山花烂漫。我觉得这些都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
喜欢自由自在地在山中奔跑的王浩泽18岁那年跑进了东南大学,本科学习热能与动力工程,而后又继续攻读了工程热物理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园里,她练就的好身体也给她后来进入航天员队伍打下了一个好基础。2015年,她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进行新型动力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工作。2018年,她参加了第三批航天飞行工程师的选拔,2021年进入航天员大队,正式成为一名航天员。
王浩泽:当时想到竟然有这样一个机会,太酷了,虽然我是设计火箭的,但没想到有朝一日我去坐火箭。这个太有意思了,成为航天员,总体来说我是又幸运又感恩。
坚持不放弃终得“十八般武艺”
对这个“90后”姑娘来说,由于心态特别平稳,所以她在航天员选拔过程并没有太大压力,但离心机、转椅、低温耐力、低压缺氧能力、运动心肺功能,静态心肺功能等,每一个选拔项目都是实打实的考验。
王浩泽:我觉得最难的一项就是离心机。当我坐在离心机里面,相当于6个我自己的体重压在身上,呼吸是非常困难的,每呼吸一下,我就感觉我的肺在撕裂。当时就一直在坚持,能感觉自己的呼吸已经不是很通畅,并且肺比较不舒服。我当时就握着警铃儿,一直在做思想挣扎,虽然很难受,但是我觉得我不能成为第一个摁警铃的人,然后就这样挣扎着、坚持着到离心机停下来,我就把这项挺过来了。
成为航天员后,面对这些训练上的困难又该如何克服?除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向有经验的航天员取经也是个好办法。
王浩泽:不停地去练,边练,还要边向周围优秀的三批的飞行员出身的队友去请教经验,我有一个小本记录了在学习初期我的这些学习体会和经验,其中有一半儿都是在记录着每一次训练完交会对接后我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就这样边练边思考,用一个苦练的方式,在经过了近千次的训练,我现在的交会对接也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每一次都能达到满分的标准。
在王浩泽心中,沙漠和海上训练,特别是在巴丹吉林沙漠的48小时沙漠生存训练最让她难以忘怀。这是为了以防航天员从太空中返回时落入沙漠而进行的生存训练,那把“仙女”撒下的“璀璨宝石”不仅照亮了整个夜空,也洒满了她的整个心田。
王浩存:沙漠最难的就是热和干燥,地表温度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温度,缺水缺食物,很消耗人的体力和精力,在那过夜,晚上在帐篷里睡觉也很冷,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第二天晚上,我们就躺在沙漠里看到满天的繁星,实在是太美了,觉得这一趟沙漠真的来得太值了,就感觉到满天的繁星就像是仙女随手把她的首饰盒一撒,天上全都是亮闪闪的璀璨的钻石,当时感觉太美了,所有的苦什么的都抛在脑后,就是享受着迷人的天空。
在沙漠训练结束回来的路上,那几天的一幕幕在王浩泽脑海中如电影般不断闪过,她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名为《沙训之夜》。
王浩泽:大漠升星汉,璀璨漫洒天。玉带天边横,列星舞月镰。黄沙千万里,帐篷两三盏。风起尘中卧,求生苦作甜。这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苦中作乐,“飞”出精彩人生
出舱训练是每一个航天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但对于女性航天员而言,身高臂展以及上肢力量通常与男性存在差异。王浩泽开始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变得更加省力、更加有力?她总结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操作方式。
王浩泽:比如说我在服装内的身体应该呈现什么样的姿态来延长服装的操作范围,我的反光镜应该调到什么样的位置来让视野变得更好,我的手应该捏到哪个位置等等,这一些细节都梳理到位之后,我的这项操作就变得很省力,很快。
据了解,本次任务中,神十九乘组计划多次出舱。王浩泽说,每一次出舱任务都是对航天员在轨出舱能力,在轨出舱效率的更深层次探索。
王浩泽:现在的训练由于产品的研制周期比较短,任务也比较紧急,所以我们在边研制边训练,同时也边设计边反馈,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出舱情况,我们已经进行了出舱的水槽训练,还有虚拟现实训练。
齐心协力共赴天宫之约
王浩泽:大型的任务我们三个会共同完成,比如说我是比较细致的,那么我就会承担一个把控手册来指导他们操作的角色,01和02他们可能在操作上面多一些,这样的话我们都各有分工,有人读手册,有人操作,有人复核,能够保证整个项目一次性的顺利完成。
作为首个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也有自己的特殊使命。
王浩泽:无论是航天飞行工程师还是航天驾驶员,我们都是航天员,我们所有的训练能力都是完全覆盖的,对于在天上如何发挥航天飞行工程师的作用,我想更多的是与地面技术人员的沟通。比如说遇到一些预案之外的情况,需要我们天地同心,共同动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工程背景去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我想我应该能发挥作用。
王浩泽透露,这次任务还有很多创新,很多新的科学实验将首次亮相中国空间站,其中包括很多全新的领域,涉及脑材料科学领域,还有生物技术领域等。
同为第三批航天员,三名航天员加上王浩泽,两个属马一个属龙,他们称自己是龙马组合,王浩泽给这个组合前面又加上了两个字“阳光”。
王浩泽:因为我们乘组三人从01、02到我对待工作,虽然很严肃,但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幽默的,并且还有那种很好的苦中作乐的精神,尤其是我和02,我们两个都是“90后”,我们两个有的时候训练完了之后相互开一开玩笑一笑,这一天的疲惫就都没有了。我们也会把阳光洒满整个空间站。
喜欢宅在家、爱好美食的王浩泽马上就要出发去太空了,此时此刻,她的心里却只有一句话。
王浩泽:我想把任务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踏踏实实地做好,精精确确地做好,这就是我对太空半年工作和生活的所有期待。
监制|高岩
编审|陈秉科
记者|张棉棉 孔颖 刘宏凯
新媒体编辑|廉金亮
图片|孔方舟 徐部
原文网址: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76526296532589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