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东大
改革开放30年:863计划推动高新技术发展
发布时间: 2008-11-05                    访问次数: 1279

  1991年,邓小平为863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开上混合动力车之后,生意出奇地好,大家都争着打我的车,人们对新能源车很感兴趣。”一位开奇瑞混合动力车的出租车司机神气地告诉记者,这种混合动力的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40公里左右,遇到红灯需要停车时,还会自动转换到电瓶模式不再耗油。“这样大约能省20%的油,就像汽油没涨价一样。”

  在奥运期间,由我国企业研发生产的75辆混合动力轿车,被编入出租车队在北京市区行驶,出门打个新能源车成了街头一景。
 
 
 
不仅这些,奥运期间北京还投入了500辆新能源汽车服务赛场内外,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奥林匹克中心区域交通“零排放”。这些节能环保车辆是国家“863”计划支持的自主研发成果,未来将在此基础上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推广应用行动。到时候,百姓的出行会更“绿色”。

  伴随着高科技构建的生活走进千家万户,“863”这个高科技的代名词如今已经深入人心。然而,20多年前,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之时,高科技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国要不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新技术革命点燃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技术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积极谋划发展的战略重点。谁掌握了高技术,抢占到科技制高点,谁就可以在发展中就占据主动。一时间,风云聚集,群雄逐鹿,一场没有硝烟的高技术争夺战在世界范围内打响了。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星球大战”。“从表面上看,只是个重点针对苏联军事威胁的战略防御计划,但就此计划囊括了大批新兴尖端科学技术这一点看,美国试图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促进国防科技发展,进而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以确保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独占鳌头,最终达到抢占21世纪战略制高点的目的。”863计划倡导者之一、如今已97岁高龄的王大珩院士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记忆犹新。

  虽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国内各方早已达成共识,但是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专家们分歧不小。一部分意见认为,我们也应该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谁能把握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另一部分意见则认为,以我国当时的国力来看,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国外搞出来以后,可以利用他们的成果。

  面对当时的分歧,王大珩心急如焚:“我从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展中体会到,在高科技问题上,"有一点儿"和"一点儿没有"大不一样。当初中国有了核武器,对全球的战略格局就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高科技发展机会,我认为中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而且事不宜迟。”

  和王大珩有着共同想法的,还有与当年他一起投身“两弹一星”工程的科学家陈芳允。他们商量联名给中央领导人写个关于发展我国高技术项目的建议书。建议书写好后,分别送到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王淦昌和杨嘉墀的手上。随后,4位科学家在建议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86年3月3日,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的面前。邓小平看了建议后,3月5日做出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国务院很快会同有关部委、院所,组织了200多名专家进行了调查论证。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并决定到2000年前国家拨款100个亿支持863计划。举世瞩目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诸于世。

  由于促成这个计划的建议提出和邓小平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863计划”。863计划开启了中国挑战尖端、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新时代。

  浩瀚太空飘扬五星红旗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今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挥舞国旗,迈向太空,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高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殊不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起源于863计划。按照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863计划初期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共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重点。

  “1987年,中国载人航天领域成立了7个人的专家委员会,我是其中的一员,一起研究载人航天发展规划,也就是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说,当时的航天部组织了载人航天可靠性论证。但由于载人航天投入大,风险高,对于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专家们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场争论一下子又进行了5年。

  “一直到1992年1月,开始进行载人航天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9月21日,党中央听取了论证汇报,整个工程才定了下来,就是现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叫做"921工程"。”王永志说。

  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方案和分三步走的路线已清晰可见,这为日后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中断了30年的载人航天重新列入了国家计划,而且瞄准了世界载人航天的前沿———载人空间站系统,这也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腾飞的新起点。

  20年来,863计划在关系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世界高技术舞台占有了一席之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储备了条件。

  超级计算中国新速度

  6月24日,北京再次聚焦世界的目光:我国首台突破百万亿次运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研制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自主研制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从曙光一号到曙光5000,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史记录着863计划的足迹。

  1986年4月,在专家论证会上,智能计算机顺利通过,并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主题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受命出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第一任专家组组长。当时,日本研制第五代计算机风靡全球,我国是仿效日本,还是根据国情独闯一条路,大家众说纷纭。

  因为863计划确定之初是瞄准和跟踪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许多人倾向于跟着国外先进技术路线跑。但汪成为提出:“中国搞智能计算机的目标,是设计出比现有的计算机更合理、更聪明、更好用的计算机。”接着,他带领专家组对中国的智能计算机进行重新定位,从而确定了中国智能计算机发展的第一个战略目标,这就是研究面向智能运用的高性能计算机。

  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从1993年曙光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曙光1000、2000、3000、4000A到曙光5000,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走过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科技实力。

  20年来,863计划瞄准高技术发展前沿,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像高性能计算机这样的标志性成果。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技术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少魂”的历史;人类功能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等研究继续处于国际前列;模块化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建造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0.1微米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刻蚀机样机和8英寸、0.1微米工艺的大角度离子注入机样机,均已成功进入了大生产线的试运行……这些战略必争的核心技术成果,改变了高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带动了我国高科技研发水平和能力的整体跃升,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棋高一着抢占先机

  “我很平安,不用担心。”这句平常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电话用语,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却成为灾区亲人分分秒秒的期待。

  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通讯、网络全部中断,汶川变成了与外界隔绝的“信息孤岛”。在这种困境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组织了一支应急通讯救援队,迅速赶到重灾区北川。5月17日中午,第一套应急通讯系统架设完毕,将灾区现场救援情况的音视频信息回传到北川县指挥部。

  5月19日19时,北川的系统正式与卫星通讯系统连通,接入互联网,从此北川正式从信息孤岛中突围出来。到5月20日,在北川的多支救援队伍、地方政府、各路记者和志愿者都使用上该系统。当天中午,一名受困多日的妇女被救出的消息,就是通过这一平台传送出去后,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这支架设“信息生命线”的救援队伍为何如此“神通”?原来他们手中的秘密武器叫“宽带无线通讯应急平台”,这项技术是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经过6年磨砺研制成功的未来移动通讯的重大创新成果。

  “过去普遍使用的2.5G无线通信网络,只能支持通话,如果要看实时视频,带宽就显得过于狭窄。而我们这一系统应用了最新自主研发的4G核心技术,不仅能把无线带宽拓宽到几十兆、甚至上百兆,而且在移动状态下随时开展工作。”应急通讯救援队队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研究所卜智勇研究员自豪地说。

  “这要得益于我国在2001年启动的863重点项目———未来通用无线环境研究计划(FuTURE计划)。”国家863计划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组组长、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说,“以前的863项目大多是跟在国外的后面进行研究,而这一项目则完全不同,可以说我们是与国外同时起步开展研究的。”

  “十五”以来,863计划继续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从跟踪模仿到创新跨越的战略转变,主动开拓新领域,抢占未来技术的制高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就是863计划先人一着的抢先布局,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20年前,863计划把中国推向了世界高科技竞技场上,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照亮了中国人的强国之梦。今天,863计划不仅成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将高科技融入到人们吃穿住行的点滴生活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惠泽中国普通百姓。展望自主创新的未来征程,863计划必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新的辉煌。(刘恕)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