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频道栏目  热门新闻
性情教授吴宓
发布时间: 2008-11-05                    访问次数: 1843

为清华聘来著名的“四大导师”

陈丹青200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国学研究院》
自左至右依次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在陕西泾阳县一家医院,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拖着一条跛腿,带着一双失明的眼睛,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旅程。他去世时,全部积蓄只有“枕头下的七分硬币”,他就是民国时期曾执教过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诸多名校、大名鼎鼎的“部聘教授”吴宓。

  吴宓,原名陀曼,字雨僧。一八九四年出生于陕西泾阳世家,童年时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少年即受到清初关中学者李因笃等人朴实刚健学风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功底。一九一一年二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从此开始六年清华生活。清华学堂为留美预备学校,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美国大学。一九一七年九月,吴宓赴美留学,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文学专科,主攻英国文学;一九一八年八月,哈佛留学生梅光迪来访,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密友。在梅的鼓动下,吴宓同年九月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的领袖白璧德教授,主攻欧美文学。

  一九二一年五月,毕业前夕,吴宓接到先期回国的梅光迪的来信,要他辞去北京高师的聘约,到东南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共同创办《学衡》杂志,并希望他来做杂志的总编辑。于是,吴宓决定提前回国。

  吴宓到东大后,任东南大学外文系教授,讲授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他也是第一个把“比较文学”概念介绍到国内的人,开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因此吴宓被视为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一九二四年七月,因杂志主要创办人和支持者刘伯明溘然病逝,梅光迪去美国哈佛大学执教,友人星散,吴宓遂辞去教职。八月就聘沈阳东北大学英语系,一九二四年八月至一九二五年一月任东北大学外文系教授。

  一九二五年,清华学堂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同年二月,吴宓被聘为清华外文系教授,吴宓当时住在清华工字厅的“藤影荷声之馆”。曹云祥校长请吴负责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筹备工作,按照哈佛模式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吴宓在清华期间被后人称道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替清华国学院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个国内一流的学者,也就是世人公认的清华四大导师。


 
王国维

 

梁启超

 

陈寅恪

 

赵元任

  与清华闹翻和钱钟书有关

  鉴于吴宓的突出成就,一九四二年八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他为英国文学部聘教授,与陈寅恪(历史)、汤用彤(哲学)同时获得“部聘教授”殊荣,后又被聘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议委员。这是对吴宓学术成就的一种肯定。能与他所景仰的陈、汤二人一起获此殊荣,吴宓感到十分光荣,所以虽然有人建议他拒绝这一荣誉,但他还是接受了。

  一九四四年秋,吴宓离开求学执教三十年的清华大学,与系主任陈福田之间的矛盾是他离开的原因之一,据说这多少与钱钟书有关。有一种说法,吴宓与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私交很深,当年吴宓曾让钱钟书在清华旁听一年,还亲自辅导他外语,后钱考入清华。吴对钱钟书十分欣赏,专门写诗称赞钱的才华:“才情学识谁兼具?新旧中西子竟通。大器能成由早慧,人谋有补赖天工。源深顾(亭林)赵(瓯北)传家业,气胜苏(东坡)黄(山谷)振国风。悲剧终场吾事了,交期两世许心同。”从中可以看出,吴宓对钱钟书的学识是十分赏识的,钱学成归国时,吴宓与清华说好,拟聘请他为清华外文系教授,清华当时也基本同意了。可钱到联大时,学校却只肯聘为副教授,年轻气盛的钱钟书自然很是不快,对陈福田和清华更是不满,甚至怪罪吴宓,并发泄到小说《围城》中。

  吴宓对清华的变卦自然很是不悦,只好劝钱去了湖南兰田师范学校做教授。这件事加深了吴宓与陈福田的矛盾,吴宓最终离开清华去了燕京大学,他在清华的生活从此也画上了句号。

  第一次婚姻完全是自由恋爱

  谈到吴宓,不能不谈到他与毛彦文的爱情。这件事或许更能反映吴宓的性格。

  上世纪二十年代自哈佛回国,吴宓办《学衡》,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主持清华国学院,执教多所名教,在文坛和学术圈子里拥有显赫的名声。但最令吴宓出名和为人谈论最多的,并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与毛彦文的恋爱。吴与毛彦文的恋情,他从不回避,甚至在课堂上与学生公开谈论,并写进自己的诗中,一时惊世骇俗,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吴宓的双重性格在他的婚姻爱情生活中反映得非常充分。吴宓的第一次婚姻完全是自由恋爱式的。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清华留美学生陈烈勋把自己姐姐陈心一介绍给吴宓。陈心一也是大学毕业,接受过良好教育,曾听陈烈勋谈起过吴宓,又看过吴宓在清华周刊等杂志上发表的诗文及照片,对吴宓很崇拜,自然表示愿意。

  非常有戏剧性的是,在吴宓与陈心一的婚姻中,毛彦文当初还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其实在认识陈心一之前,吴宓已经认识了毛彦文,虽然没有见面,但对她的一切却十分熟悉。当时吴宓有个大学同班同学朱君毅,两人同桌六年,后一同到美国,关系非浅。吴入哈佛,朱入霍普金斯大学,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毛彦文是朱的表妹,从小寄养在朱家,青梅竹马,经常给朱写信,而朱对吴并不保密,常把毛的来信给吴看,因此吴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孩毛彦文印象极深。一九一八年初夏,毛从浙江吴兴湖郡女校肄业,吴在朱的信中附了一封信,请她为他考察一下陈心一,陈恰好是毛彦文一个女同学的姐姐。毛考察后回信道:“倘吴君想娶一位能治家的贤内助,陈女士似很适当,如果想娶善交际、会英语的时髦女子,则应另行选择。”

 

1923年吴宓与夫人陈心仪及长女合影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封内容翔实的考察信似乎并未引起吴宓的重视,吴宓回信说:“我之婚事,俟回国后方能决定。”但不久,吴、陈宣告越洋订婚。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二人在上海正式结婚,婚后生有三女。

  一辈子也没追到心爱的女人

  朱君毅与表妹毛彦文的恋情却突然生变。一九二四年回国后,朱君毅移情别恋,爱上江苏汇文中学一个女生,要与毛解除婚约。朱、毛分手,对毛是一个打击,却给了吴宓一个机会,让吴宓重新看到了希望。这个意外事件对吴宓的离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速了吴宓离婚的进程。几年的婚姻生活,吴宓渐渐感到陈心一虽然是个好主妇,却不是他理想的伴侣,不能满足他精神上的需求,而毛才是他理想中的恋爱对象。他甚至专门为毛彦文取名海伦,以示对她的眷恋。在吴、毛关系中,显然是吴先爱上了毛,或者说很长时间是吴对毛的单相思。

  一九二八年,吴宓与陈心一离婚。离婚后,吴宓并未真正与夫人分离,只是一居西郊,一居城内,每月领到薪水后,亲自回家把生活费交给夫人,然后立即回校。

  留学归来的毛彦文

  虽然吴宓拼命爱毛,而毛似乎对吴宓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或者说并未失去理智。她知道吴宓不过把她理想化了,所以她并没有接受吴宓的示爱,最终却嫁给了比她大许多的熊希龄。这让吴宓一时十分失望。毛与熊结婚时曾邀请吴宓参加婚礼,吴宓以编诗话为由谢绝了,赋诗道:“渐能至理窥人天,离合悲欢各有缘。侍女吹笙引凤去,花开花落自年年。”

 

毛彦文与熊希龄

  毛彦文结婚仅三年,熊希龄就因脑溢血突发病逝。虽然吴与毛后来并没有走到一起,但吴宓对毛的感情却终生不渝。《诗集》中题下不少未注姓名的情诗,都是为毛彦文而写的。吴宓曾在诗中写道:“吴宓苦恋毛彦文,三洲人士共知闻。”

  摘自:《民国教授往事》,汪修荣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