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大人物
潜心思考 板凳哪怕十年冷 奋力实干 文章不写一句空——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熊仁根
发布时间: 2008-11-07                    访问次数: 3005

       熊仁根,化学化工学院成功引进的第一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他率领团队潜心钻研,埋头苦干,建立起了东南大学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在铁电和介电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继续领跑科技前沿。
       从纷繁世界到有序物质
       二月的九龙湖畔依然春寒料峭,记者甫一走进化工学院二楼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的大门,就被两侧的楹联吸引了:“志存高远以兴趣始探求学问,思索进取持毅力坚攀登巅峰。”敲开办公室的大门,宽敞明亮的室内,早春的阳光透过窗棂投射到一个电脑前专注的身影上,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熊仁根教授正像往常一样,开始他新一天的研究工作。谈起门前的楹联,熊教授说他更欣赏的是中心另一侧大门前的一幅:“潜心思考板凳哪怕十年冷,奋力实干文章不写一句空。”熊仁根深有感触地说:“搞科研就是要沉心静气,最忌浮躁,不能当井底之蛙,取得一点成绩就说成突破。要坚持系统研究,不怕坐冷板凳,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获得成功。”
      熊仁根1961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994年获机械润滑工程工学博士,后在美国Puerto Rico 大学和Brandeis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先后赴美国Boston学院访问学者、日本京都大学和北海道大学访问教授。凭着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深厚的科研素养和强烈的科学探知精神,熊仁根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在化学领域内不断探索, 199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2年获国家教委自然科学提名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2004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02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4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六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以上的六十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JCS Dalton Trans.。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一千余次,五年内单篇最高他引200多次,其中美国《科学》 和英国《自然》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成果。
       2006年底, 45岁的熊仁根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变。东南大学为吸引更多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广纳学校学科发展急需和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拔尖人才。学校的热情相邀,同时由于东南大学健全的工科背景可以为熊仁根更趋向化学应用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他最终选择加盟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始组建“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对于这一次抉择,熊仁根说:“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将其作为基础科学做好,我相信其在能源问题,以及材料科学与工业的发展方面,必将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从白手起家到科研高地
       为了东南大学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学校提供了700多万元的学科建设及科研启动经费,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等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支持。化学化工学院倾力而为,刚刚建成的新大楼各类科研和办公用房本已分配到各个科研平台,为了支持研究中心的建设,院长孙岳明、书记肖健带领学院领导班子统一协调,学院的老师们得知后均表示支持,克服困难、合并办公,硬是从有限的空间中挤出了五百平方米优良的科研用房,提供给研究中心,设备处和后勤处也为仪器的采购和安装提供了绿色通道。熊仁根更是将学校支持的700多万元经费以及从其他学科借来的80万几乎全部用于购买了大型实验仪器:核磁共振、电喷雾质谱仪、CCD单晶X射线衍射仪、多晶XRD衍射仪、低温磁场介电仪、铁电-压电测试系统以及一些常规的辅助设备如旋光、红外、紫外、荧光和液相色谱等,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设备不仅为中心建设提供了较高的设施平台,还使学院整体的科研实验硬件条件得以改善。同时,一批有着共同追求的科研精英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研究中心,组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平均年龄为34岁,其中博士4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博士后6名,研究生院也伸出援助之手,在生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东南大学为我们营造了最好的小环境,这里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甚至超过了我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几所大学,经费、场地、设备、人员等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在短短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全部到位,并且全天候为中心服务,我现在一天就可以把需要的结构表征的实验做完,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以前做半个月都做不出来。”学校上下的鼎力支持给了熊仁根极大的鼓舞,他率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常常工作到晚上十点,在实验室一蹲就是十几个小时,周六、周日也难得休息,有时因为过于专注,错过了学校从九龙湖返回的末班车,只好在办公室里过一夜,以至于妻子不得不在下班前打电话提醒他不要错过班车时间。2007年的暑假,诺大的九龙湖校区因为假期的来临而显得格外安静,而在熊仁根的带领下,全体科研中心的人员却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异常繁忙的假期。胡凌云书记和易红校长得知后,先后前往中心看望了全体人员,对师生在假期当中还一直辛苦地从事科研工作表示亲切慰问。今年春节期间,熊仁根和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也轮流来到实验室,7岁的女儿寒假无人照看,熊仁根干脆带着女儿一起到九龙湖上班。当记者问起这些,熊教授连忙摇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能停,要保障安全、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轮流值守,我来也是应该的,都习惯了,不然心里不踏实,睡不着觉。”
       就是凭着这种坚韧与坚持,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熊仁根和他的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创建了具备实验与科研测试条件的实验室,在有序物质研究方面,对物质包括铁电和介电性能研究方面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并且取得了一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他们在靶向性合成具有有趣物理性质特别是铁电和介电性质的材料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工作,并在《美国化学会会志》(J. Am. Chem. Soc.)、《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和《欧洲化学》(Chem. Eur. J.)等权威性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批重要论文,并受到《科学》(Science)杂志编辑的特别点评。
       从系统研究到标新立异
       “搞科学研究就是要做深、做透”,熊仁根说:“研究要讲求系统性,要不断深入,一环扣一环,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好比钓鱼,先要研究水里到底有些什么鱼、有多少鱼,再分析什么情况下能钓到鱼、钓到哪种鱼、又该怎么钓……如果今天恰好钓到的是鲤鱼,就说塘里全是鲤鱼,这是不科学的。科学需要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三年前熊仁根教授曾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综述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烯烃-铜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综述,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够在这样权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综述,可以标志着研究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熊仁根并未就此止步,2006年他们关于一原位合成的含四唑单一手性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志》上,拉开了深入研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铁电和介电性质的序幕。此化合物不但展现了新颖的分子结构,更有趣的是具有明显的铁电材料性质并展现高介电常数,并在研究介电损耗时观察到明显的驰豫现象。这样一个开拓性的发现,受到了美国《科学》杂志编辑特别点评,并在第二年再次受到该杂志的点评。他们认为:该工作具有开拓性与引导性,对于该类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的铁电与介电研究将成为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并引发热潮。随后,熊仁根再接再励,又开拓性地在水热合成条件下通过2+3环加成获得四唑类配位聚合物,并于今年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综述(Chem. Soc. Rev.)上,该类原位合成的四唑类配位聚合物不但展现出多样而复杂的拓扑结构,丰富了结构化学的内容,而且从晶体学上而言,大多数化合物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甚至手性的空间群中,为进一步研究该类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有趣电性质提供了前提条件。
       天道酬勤,熊仁根和他的团队潜心钻研、奋力实干。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他们不但在合成具有铁电性质的单一手性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该类化合物的介电性质研究、各向异性介电研究、铁电与介电性质的同位素效应研究以及多铁材料的探索等方面都做了相当富有成效的工作,相关工作和成果相继在《美国化学会会志》、《欧洲化学》、《德国应用化学》和《无机化学》上发表,其中在介电性质研究方面,他们合成了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的有机配体作为构筑块与金属离子组装获得单一手性金属配位化合物,并对该化合物在不同晶轴方向的介电常数进行了测量,相关工作在《美国化学会会志》和《欧洲化学》上均有发表,这类报道在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方面尚属首次。
       一连串的成果并没有令熊仁根停止探求的脚步,他相信:研究无止境,只要认准目标,埋头苦干,就总有金子可挖。新春伊始,熊仁根率领他的团队开始向新的目标迈进:从绿色炸药到电子领域的化学产品,从新药开发到制作手性分子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够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实际问题的成果。
       “潜心思考板凳哪怕十年冷,奋力实干文章不写一句空。”凭着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熊仁根和他的团队在广阔的物质科学领域中正向着一个又一个高峰不断攀登。 (李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