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snews.jschina.com.cn 2009-04-11
4月初,乍暖还寒时节,记者走进通州3家颇具典型意义的中小企业,细细倾听与揣摩企业在金融严寒中的得失与省悟。
敏锐对接国家产业政策
“环保作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我们企业看到了危机中的曙光。”在华新环保设备工程公司繁忙的组装车间,副总经理包卫彬告诉记者。
包卫彬的父亲包宏明是华新的董事长,面对诡异的市场,包氏父子一直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市场变产品也变,这种变使华新公司得以由一家乡镇农具厂逐步转型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环保企业。
国家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社会对环保的重视,地方政府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都给企业带来难得的转机与空间。“华新环保”在全国增设销售网点,包宏明几乎天天在外跑市场。今年初,该公司与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签订200万吨污水处理设备合同,总额超过1亿元。在通州市的滨海新区、海门工业园区,以及南通狼山水厂和横港水厂等扩建工程中,“华新环保”屡屡中标。
在四安镇,有一家球墨铸造公司,这是一家典型的外贸型企业,90%的产品外销,企业避开了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一季度销售额同比猛增50%。
2004年,通州市四安球墨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德结识了国内铸造业泰斗——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国雄教授。在他的建议下,企业到西欧考察风电项目。考察回来,公司迅速“调转船头”,主攻风电铸件。
事实证明,“四安球墨”的“华丽转身”正契合了国家鼓励的风电产业发展方向,为抗击这场金融风暴铸起了“挡浪墙”。
在川姜镇,8年前4位做绣品生意的地摊业主,联手成立了一家花型设计作坊——金太阳。纺织、印染、绣品都属传统行业,金太阳打造的却是连接印染和家纺之间的全新平台,企管部经理沈建东的解释是:“我们是品牌家纺的‘孵化器’,为有个性的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去年,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考察后说:“金太阳集研发、销售于一体,走出了一条高端化发展的新路!”今年该公司提出,从面料的后期花型款式设计服务,转化为前期针对市场调研并进行整体策划设计服务的转型思路后,订单大增。年初,在法兰克福国际家纺展销会承揽了100多万美元的订单,在其后的金太阳首届时尚家纺设计与秋冬新品发布会上,又获3000万元订单。
今年金太阳制订了内贸销售额确保4.3亿元的目标。总经理袁红星说:“2009年是考验公司整体作战能力及应变能力的一年。危机就是洗牌,谁的反应快半步,谁就能踩准市场的节拍。”
科技创新提升内生能力
记者在“四安球墨”采访时,恰遇几位老外在企业考察。这家偏居一隅的企业,时常会有欧美客户光顾。陪同采访的四安镇党委书记瞿祖平说:“来这里的不仅老外多,谁也想不到,一个乡镇企业竟然有那么多博士、研究生。”再过三个月,公司里又会有5名东南大学的研究生报到。
人才带来技术,技术带来创新,创新带来品牌。“四安球墨”曾获得德国西门子公司授予的“技术创新奖”,已列为世界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威斯塔斯公司的全球10大供应商之一。从寻找客户到选择客户,球墨的提档升级完成了一次嬗变。
为加速新品开发,“四安球墨”已投入2500多万元,增设了日本卧式加工中心、风电铸件生产车间。杨金德说,目前该公司已掌握风电机组核心部件的铸造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彻底告别依赖进口的历史。
而华新公司对创新、人才和品牌的渴望与实践更具传奇色彩。
念好环保专业博士,本可在上海成家立业的包卫彬,被父亲一封家书调回村里,子承父业,开始了一个博士生与众不同的创业历程。
自主研发,是提高产品含金量的保证。华新每年都要拿出总销售额的5%作为科研经费,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开发新产品,先后引进3名博士进行重点技术攻关,企业每年都有代表国内水处理先进水平的新产品面世。去年华新已成功地将一个省级博士后流动站设在了公司里。
在生产车间,生产部部长袁国华指着一种铝合金叠拉门对记者说:“这是公司去年开发的一种使用于污水处理厂的检修门,原来用铸铁笨重且容易生锈,现在使用铝合金轻便。门上的一块黑色橡皮最有技术含量,国内只有一两个厂家能做。”近年来,“华新环保”申报14项专利,已获批准发明专利两项、实用专利4项。
“企业的竞争,到一定程度其实就是品牌的竞争。”包卫彬对此感触颇深。江苏名牌,中国名牌,一个个牌子被相继摘回,一个个市场制高点被“华新环保”攻克,企业应对危机的内生能力不断提升。
传统产业融入创意元素后抗风险能力倍增。金太阳公司成立家纺设计研究院,下设花型、质地、款式等四个专业设计所,设计人员超过了120人。
公司聘请两名苏州大学资深教授主持设计,并与清华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10余所国内一流高校合作。目前,公司已拥有1000余款专属版权,53件外观专利,同时已向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申请并被受理的发明专利11件。由此,金太阳成为中国纺织协会的产品研发部门。
企业度时艰,政府服务更显紧迫
记者采访的是通州市三家抵御危机能力较强的企业,它们不仅在风暴中坚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寻觅着复苏与迸发的机遇。
通州市发改委主任瞿云峰透露:“至2008年底,全市有212家亿元企业领衔通州经济发展,产销占全市总量的70%。通州经济的平稳,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尽管如此,几位企业家都表达了“危机还未触底,压力前所未有,风暴冲击波仍在向实体蔓延”的担忧。融资难、开拓市场难、价格波动大等因素仍然是企业家们挥之不去的梦魇。骨干企业尚且如此,通州其他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在危机面前所遭受到的冲击可见一斑。
政府服务在这个时段尤为迫切。
“企业围墙外的事,我们政府包了。”“四安球墨”所在的四安镇党委书记瞿祖平谈起政府在危机中对企业的服务作用时快人快语:“你发财,我发展。”
而华新公司所在的五甲镇党委书记李学义对危机中政府的定位是:“两有”,即企业“有难必帮”、“有求必应”。“越是这个时候,企业越是需要政府的真心相助。”
包卫彬指着华新公司办公楼南面一大块金灿灿的油菜花说:“这块地政府已批给我们企业作为二期开发,一座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将在这里崛起,连厂房门前的这条路政府都给协调修好了。”
川姜镇党委书记陈剑俊说,今年他们在继续做好政银企合作沙龙、国际贸易服务外包、家纺版权交易等平台的基础上,将重点打造研发设计、信息公共服务、家纺综合展会、商贸旅游以及国内知名家纺品牌集聚与创建等五大平台建设。川姜镇还将借鉴上海、深圳等地举办大型家纺交易会的成功做法,以“大家纺”理念着手筹划,通过加快发展家纺展会经济、促进家纺城工业旅游等措施,“与企业携手渡过危机。”
来源:www.nanto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