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东大
东大教授:城建不能再短视了!
发布时间: 2009-05-11                    访问次数: 659

来源:龙虎网 2009-5-11 《江南时报》,01版

记者黄勇的报道——

  城西干道即将“变脸”——城市井字型内环的一竖从空中“下地”,893棵大树“搬家”,私家车有可能要禁行一年半……南京还没有一条路的建设,像城西干道改造引起如此多的争议。

  然而,“建了拆、拆了建,23.5亿元的巨额投资到底值不值?”“隧道口的交通会不会继续成为堵点?”……就在人们将质疑集中在这些问题上的时候,南大和东大的几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更深的思考,呼吁“城市更新”中应该减少“短视”。

  “短视”带来“短命高架”

  由于交通拥堵,城西干道不得不改。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如是形容城西干道“显山露水”的改造:“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城建需要逐步更新、梯度发展,因为发展的环境变了,城建的要求变了,更强调以人为本、环境友好。”

  然而,城西干道设计寿命有50年,目前仅使用了10年,就成了不得不拆的“建筑”。建了拆,拆了建,这其中是否存在“浪费”,成为市民质疑的关键之一。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赵辰表示,这些年来,在城市快速扩张中,前瞻性不够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已纤毫毕现。

  记者了解到,其实南京城西干道高架只是“短视”造成的“短命高架”的一个代表:素有“亚洲第一弯”之称的上海风景绝佳的高架弯口——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此前已被拆除;北京市于2006年拆除了西直门北立交;昆明市、广州市近年来也拆除了部分高架桥和立交桥。又比如,北京一圈一圈往外“摊大饼”式的建设,如今被拥堵的交通证明“短视”造成的问题太多。

  对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周琦教授坦言,由于建设资金不够,城西干道当年建成隧道也不太现实,但是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一定要避免“短视”行为。

  老城南开发急需“反规划”

  针对“短视”缺陷,有学者提出了一个“反规划”理论。记者从南京市规划局获悉,该市前几年也曾提出这样的城建新思路,但还没有在区县规划中完全推广开来。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关键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逆向思维的应对。形象地说,就是在建设规划之前,告诉政府决策者、开发者什么是“高压线”,什么是会破坏“城市更新”的“短视”行为,什么是一概不准做的。它比规划中的历史文化建筑的紫线保护范围,保护得要更广。

  “牛市、颜料坊、黑簪巷这些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老民居的消失,理应成为市区相关部门‘前车之鉴’。然而目前老城南却继续拆拆建建下去,那里急需‘反规划’来反一反。”有专家提出,南京正兴起危旧房改造的“高潮”,部分区让不是文保单位的老建筑为房地产开发“让路”,或保留部分老建筑却搬走所有原住民,这些都是“城市更新”中的另一种“短视”。常州等一些当年大拆过古宅老房子的城市,今天大概已经悔青了肠子。保留老建筑老景观说不定是一种最大的发展,比如扬州“双东”地区保住了东关街和东圈门历史街区,并留下了70%以上的原住民,现已成为该市继瘦西湖之外的又一旅游胜地,财源滚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周琦教授说,老城南的保护是南京“城市更新”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相关部门的确应该在规划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更远一些。高强度的开发,很可能是种得不偿失的“短视”。高强度开发老城南,很可能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