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东大
东大沈炯:大学生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缺陷
发布时间: 2009-05-31                    访问次数: 451


2009年05月27日   科技日报
  ■王燕宁

4月29日,在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专利局共同主办的“2009年南京大学生专利成果展获奖作品颁奖仪式”上,东南大学副校长沈炯在致辞中说:“目前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机制以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本身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还存在着缺陷。”

  他认为,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很高,这对于建立深入学习、积极创新、广泛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机制非常有利。这一局面的取得,得益于高校对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存在的问题是:评价指标相对单一和功利化。现有的评价办法是以量化为基础的定量评价体系,社会、学校通过给予各种奖励或学分,鼓励少数突出者冒尖。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普及。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指标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使得这项本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才可能有所收效的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而且,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青年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发生。

  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的创新类别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创新成果只有尽可能地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着特征。但是按照现有的评价办法,技术创新因其更容易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受到偏重,而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弱化。所以,现有的评价办法不仅存在评价指标单一、标准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还直接导致了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因此,沈炯提出,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单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活动,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设置带导向性的评价因子,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这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