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领域里,“话语权”是反映一个学科研究水平和成果的比较形象的词汇。毋庸讳言,由于地缘等原因,南京与北京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相比,在获取话语权方面处于不利的境地。但如果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服务,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获得相应的话语权。日前,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徐康宁教授以专著《文明与繁荣》在一年一度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在经济学研究上争得了一次重要的话语权。
除他而外,他领导的经管学院其他老师也在这次成果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一项二等奖和两项三等奖)。经管学院获奖项目之多、获奖级别之高,是历届社科评奖中成绩最好的一次。由于社会科学无国家奖,作为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的政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是具有相当含金量的。徐康宁教授荣膺该奖是他长期以来在经济学领域丰硕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也是他领导的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一次飞跃。
明确定位争话语
在东南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徐康宁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争夺话语权对于一位学者、对于一门学科,甚至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对以工科为主,经济管理学科起步较晚的东南大学,如何在强者如云的经济学界争夺话语权是一个难题。但对如何争夺话语权,徐教授有他的一套理念。他认为,争夺话语权不能好高骛远,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应当积极为国家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政府服务。经管学院老师一般都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知识,但这光有理论知识不行,还必须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知识才有用,才有价值。在徐康宁教授倡导下,东南大学经管学院的老师积极承担国家部委、江苏省或南京市的重大经济发展课题的研究,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为国家,特别是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徐康宁教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及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完成“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研究”、“网络环境下企业并购研究”、“台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一批省、市政府和大型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评估为优秀项目。此外,徐教授又非常重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重大课题。不久前,他完成了江苏省软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加快苏北工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目前承担着江苏省重大发展战略招标课题《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等一批重要研究课题。
在各种课题研究中,徐康宁教授没有局限于课题本身,他还善于从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文明与繁荣》一书的写作就源于徐康宁教授主持的一个课题。2000年春,由他主持的一个课题组在南京市科委发布的软科学重点招标项目计划中中标,开始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优化问题,同时以上海、深圳、广州、大连、南京、武汉和青岛为坐标系,作七个中心城市发展环境比较研究。同年12月,课题组完成了该项目的主报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把研究报告的一些内容加以适当整理和扩充,形成相应的学术成果,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由于课题的研究成果立意新颖,又富有代表性,2001年10月,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课题组关于国内中心城市发展环境和竞争力的部分研究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许多报刊与网站将课题组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作了转载,武汉、西安、宁波、深圳等城市的市政府也纷纷来人或来电,与他们交流和询问研究成果,邀请徐教授去讲学,并希望能看到内容更详实的正式出版物。于是,徐康宁教授萌发了将原来的研究报告扩充为一本著作的想法。他在原有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扩充,把比较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世界城市的范围,重点比较研究中外城市在经济发展环境上的差异和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依靠课题研究中的深厚积累,《文明与繁荣》一书视角独特,理论性和现实性相得益彰。它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经济学界的热烈反响。据悉,该书在一些著名大学的经济学系中被作为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
除了从事学术性的课题研究外,徐教授还经常参加由省长、市长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专家咨询会、以及省市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论证会,直接发挥掌握“话语权”的作用。除了担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等一批学术团体职务外,徐康宁教授还担任江苏省“十五”发展计划、江苏省振兴制造业计划专家组成员、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宿迁市人民政府顾问、马鞍山市人民政府顾问等政府咨询职务,通过直接建言影响重要决策,服务经济建设。为了更大范围内的话语权,他要求教师不要以课题经费额为选择课题的唯一指标,而要求他们更多地从事一些有标志性的、有显示度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的研究课题。他还为此在经管学院内设立了专项奖金,激励教师从事更有价值的课题研究。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徐康宁教授甘做铺路石。近年来,当一些企业或媒体让他做项目或接受采访时,他多次让年轻的教师走在前面,让他们去迎接机遇,接受挑战。
严格要求做表率
虽然徐康宁教授鼓励教师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然而在学术研究,特别是论文发表上,他却一直向“上”看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夺话语权。在他提倡下,经管学院一直把博士生和教师的论文发表级别定位在国际和国内一流水准。在经管学院有一个鼓励性的论文发表刊物名录,规定只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外24种高级别的经管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才算是真正的核心期刊的论文,才能在博士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效。与国内其他著名大学相比,这24种刊物可供选择发表的余地的确太少了。但是,这种长期执行的硬性指标像一块试金石,检验出了师生的水平,掂出了东南大学经管学院的份量。徐康宁教授自己带头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中国社会科学》这样的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
在徐康宁院长支持下,2000年以来,经管学院大胆借鉴国外和国内著名大学的课程标准,使课程从原先的60多门课扩展到现在的140多门。由于开设的课程种类齐全,学生选择的空间比以前更大了,这为经管学院推出的“个性化打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还规定,硕士生至少参加一次科研工作,博士生至少参加两次科研工作。
徐康宁教授除了参与制定整个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更将这种高标准不折不扣地用在指导自己的学生上。徐康宁院长尽管很忙,但指导学生从不马虎,从不松懈。硕博连读的韩剑博士深有感触地谈起跟随徐老师学习时的经历。刚开始读研究生时,他对经济研究不是很严谨。当时,他写了一篇关于产业贸易的论文,自己以为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徐老师帮他改了不下四、五次,而且每次改完,文章上都标满了红色的修改标记。标记里,有提出修改意见的新观点,有文章结构的调整,有资料不周全的提醒,甚至还改正了不少文字和标点错误。
说起修改文章,另一位读研二的同学刘小飞介绍说,徐院长在主持南京市湖南路发展规划项目的论证报告中,对一百多页稿纸的每个章节、每一面都做了认真修改。在准备现场演示和成果汇报的前一天晚上,徐院长对汇报的每个环节都精心准备,甚至对幻灯片上的标点都不放过,那天他和同学们一直忙到凌晨二点多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同学。
?摇?摇标杆管理求发展
徐康宁既是经济管理学界一位声名卓著的教授,也是一位善于将管理学知识用于工作实践的优秀管理者。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先由多个单位组合而成的,2000年又经历了四校合并,整个团队过去的管理习惯互有差别,也存在着一些历史的矛盾,师资结构不合理,人员迅速增多后又出现工作岗位紧张的矛盾。徐康宁教授正是从这时开始任职院长。
上任伊始,徐康宁院长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相反,他制定了确保稳定和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矛盾的原则,并在发展中创造新的发展平台和环境平台。在工作中,他和他的领导团队始终坚持用标杆原理来权衡自己工作的得失,把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在高手林立的大学中争夺到多少话语权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
标杆是一个醒目的符号,也是一个不易攀越的山峰。十多年前,东南大学经济学科不要说在国内,就是在江苏经济学界,也只有很少的一点发言权。那时在江苏省、南京市的经济发展论坛上鲜有东大老师的声音。但就是在那时,徐康宁院长把一个个标杆摆放在自己面前、摆放在经管学院面前。在一种忧患意识中,每当经管学院有了一点进步,他们往往不是说比谁好、比谁强,而是说比谁差、比谁弱。时刻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照,使经管人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前进的动力。也正因为如此,作为院长,徐康宁教授在工作中赢得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尊重。
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在徐康宁院长带领下,东大经管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不久前公布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结果中,东南大学获得的经管类奖项在省内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但是,这些成绩与徐院长心中的标杆相比,与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应该占有话语权的份量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今年8月份在无锡召开的经管学院战略研讨会上,能否取得更多话语权的关键—人才问题又引起了徐康宁院长的高度重视,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突出强调了队伍建设对学校和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分别从院、系(所)两个层面指出当前及今后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初步提出了实施学院“一二三人才工程”的战略设想。通过研讨,经管学院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将狠抓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为创建一流的经管学院做出应有的贡献。(嵇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