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校史钩沉
此情可待成追忆 长随我梦过江南----对“65型数字积分机”研制、应用工作的回顾
发布时间: 2010-05-25                    访问次数: 574

  1965年12月,在南京工学院举行了由江苏省科委主持的“65型晶体管数字积分机”鉴定会,标志着我国第一台数字积分机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我校完成了国家12年科学规划中的一项任务。四十年过去了,“65型晶体管数字积分机”研制、应用的历程仍然深刻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研制的困难和成功,应用的艰巨、心酸和欢笑,使我终生难忘,并且激励着我的后续道路。
  1965年,我25岁。
  (一)
  1963年秋季,时任计算机系副主任兼计算机教研组主任的王能斌老师宣布成立科研组,研制晶体管数字积分机。由于科研组成员正忙于各自承担的“数字计算机原理”课程之大型实验设备,所以,实际科研工作是从1964年春季开始的。
  研制阶段和过程如下:
  1.总体设计和逻辑设计;
  2.基本电路研制(两状态触发器、三状态触发器、门电路、磁心存贮器的读写放大器等);
  3.运算器、磁心存贮器、增量存贮器和电源等部件的模型样机之设计、安装、调试,外部设备控制部件的研制;
  4.制造工艺准备(包括印刷电路板),整机、电源柜和布线设计(四大部件有两个大立柜体积,电源柜有半橱柜的体积);
  5.印刷电路板和插件的生产、焊接;部件柜的布线和焊接;
  6.部件柜调试、整机联调;
  7.振动和冷环境考验;
  8.试运行;
  9.鉴定。
  通过鉴定后,1966年1月,数字积分机被运到北京展览馆,参加“全国新仪器展览会”展览,由朱铸章、董逸生两位老师担任展览讲解员。1966年5月,整机又被运往重庆市展览,直至7月返回南京。1966年2月底,在展览会开幕的同时,举行全国性技术交流会。王能斌老师与我一起参加“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两个专业组的交流,王老师分别在两个专业组做了技术报告,介绍数字积分机的研制和性能,引起了听众的关注和兴趣。
  在这次交流会上,上海江南造船厂李工程师和上海有机化工厂(龙华)的侯主任表示要应用数字积分机于各自的生产过程。从此,我校与江南造船厂的合作开始了,数字积分机也启动了她应用的航程。
  (二)
  数字积分机的研制工作是艰难的,但在特殊年代中它的应用工作,更为艰难。
  1965年11月,学校科研处与南京市电子仪表公司决定由南京工学院技术支撑江苏无线电厂合作研制“66型晶体管数字积分机”。当时,江苏无线电厂生产变压器并为南京714厂配套收音机等设备,是1958年从街道厂发展起家的地方国营厂。该项目由我和秦振松同志与杨书宁、李永钧、沈寿生等厂方人员组成研制小组。
  该项目从1966年春开始,直至1968年底完成整机主调试。1969年春季,“66型”机被用来为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船板绘图作试算。1972年底,郑州工学院接收“66型”机,运用于教学和科研。
  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开展较早、较好。该厂的数字放样,利用“最小二乘法”算法,将船板中“非直线、圆、弧”的特殊复杂曲线转变为多项式表达。对于如何将船板的绘图和切割实现于生产过程,该厂李工程师艰苦地寻找合作伙伴。1966年至1968年他多次到南京与我研讨,使我了解了应用中的技术需求。但在那样的年代,进展很慢。
  1969年6月,我被从湖山煤矿劳动锻炼队伍中调出,与工宣队王师傅、陈冠清老师一起到江南造船厂商讨万吨轮船板绘图和切割的技术合作,正式启动了厂校合作。1个多月后,老82教研组全部撤回学校,更多的老师参与了这个技术合作项目。
  实地生产的关键方案选择,是用“65型”机还是“66型”机运到江南造船厂作试验。我考虑了各种因素,提出以“65型”机作试验的建议。此方案得到了院、系和教研组的同意。于是,这台沉睡了三年之久的“65型”机,被开箱抬到动力楼一楼的房间里。经过开箱、部件测试,整机调试,使其恢复到可用状态。然后,大家忙着江南造船厂的程序试算与外围设备的联调。
  1969年9月中旬,我们目送“65型”机经火车运输到上海。隔了几天,我与陈冠清、朱铸章、董逸生、成松林等老师到江南造船厂,先行恢复主机并建立联调准备。又隔几天,秦振松、曾庆辉、唐肖光、周荣富、过智英等老师到达江南造船厂。通过系统联调、试算,系统运行良好。9月26日清晨,自动切割第一块船板。但是,有些部分的尺寸不准确。9月26日白天和晚上,我一直在苦苦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找到原因———跟随积分器的“淤塞”。然后采用降低△t速率的方法来解决之。9月27日,绘图试算表明正确。但是,白天由于起重机的启停造成电源对积分机的共地、共电干扰,影响系统可靠性。9月30日下午,在多次绘图正确后,第二次进行自动切割船板。我们的心情高度紧张,大家默然等待。终于,积分机将万吨船板200×150×1cm准确、光滑地成功切割!回想经历过的种种艰辛努力,苦酸甜辣一齐涌于心头。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离开船厂走进小饭馆吃面时,聆听到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国庆20周年宴会上讲话的声音。
  1969年冬至1971年,老82教研组为江南造船厂研制了基于镍线存贮器的专用数字积分机。1971年后,又为求新造船厂、宁波造船厂等多家造船厂研制了专用数字积分机。我校八系电子仪器厂,小批量生产这种绘图和切割控制的专用数字积分机。
  1970年夏季,杨祥金、周荣富老师与我一起研制潜艇数字航迹仪,用于在海图上实时自动绘出航迹。我们利用“65型”机,进行编程试算,与六机部457厂、443厂一起合作,研制出样机和试验机。1972年,杨祥金老师随潜艇参加实际运行。
  (三)
  1978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基于数字积分机的两项科技成果———自动绘图和切割控制系统与潜艇数字航迹仪,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同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科学大会上,“65型晶体管数字积分机”获得江苏省科学大会奖。
  (四)
  数字积分机,是我大学毕业后参加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对我的人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回忆起来觉得有几点体会很真切。
  一是要为国家争光。1963年至1965年,我们与全国一样,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学习徐寅生的文章———“怎样打乒乓球”。通过学习,我们树立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足本职”的人生观点,同时在数字积分机研制、应用工作中运用和实践,切实地得到提高。
  二是要经过深入调研,选择主攻科技和项目。王能斌老师经过几年的科研工作,确立了把数学积分机作为当时的任务,率领我们当时的年轻人进行艰苦拼搏,终于在两年内完成国家科学规划的项目,而且性能指标超出了原定设计。事实证明,技术路线和方法是正确的。
  三是搞科研,一定要有一支团结、集成、作风硬、精神强劲、不谋私利的队伍。在困难的时候或者顺利的时候,都要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以目标为重,从而保证队伍的坚定性、敢打敢拼的作风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四是要在实践中创建特色。在克服新的、前人未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新的思考,寻找和探索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即依靠创新去获得新的成果。
  (五)
  在王能斌老师的领导下,我校1960年创建计算机专业,1965年研制成功“65型数字积分机”,70年代初,基于“数字积分机”的应用系统研制成功并推广。1972年,我离开“数字积分机”领域。1973年9月,王能斌老师带领我北上赴电子部15所,参加电子部组织的通用数字计算机———DJS200系列机的联合设计和研制,使我有机会在第二个科研项目中再次接受磨炼并再次去拼博。(
 顾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