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校友风采
大潮下的小石子 ——记杰出校友、广南高速公路公司副总经理刘玉荣
发布时间: 2010-05-26                    访问次数: 1507

   
   
      
       编者按:建国60年来,我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他们或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辛勤耕耘,或在世界的舞台上独领风骚。校友是我校的宝贵资源,他们既在奉献才华,也为母校增添光彩。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推出“校友天地”栏目,不定期选登相关文章,以彰显校友业绩。

         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盛誉,但崇山峻岭、险峻复杂的地形又使四川留下“蜀道难”的印象。千百年来,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丰富的物产、秀丽的山川得不到开发利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交通系统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四川交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为了大西南的发展和繁荣,在四川修路大军中一直活跃着一批来自东南大学的青年才俊,其中就有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公司副总经理刘玉荣。十几年来,她就象改革大潮下的一个小石子,默默地将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的山川与河流。

       “等你有她那么大……”

          刘玉荣1971 年出生于渝东南明珠、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那里山清水秀,但是交通不便。读初中一年级时,县城里一座古桥因为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垮了。县城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中断了,这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她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理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为人民修路架桥。没想到,这儿时的梦想在十几年后成为现实。以至她做老师的父亲每每提起这事便津津乐道。

         1988年高考时,想起家乡交通不便的困境,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的土木工程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入学后,她才发现,所填报的专业似乎并不太适合自己。路桥专业因为以后就业环境艰苦,而鲜有人报,更不用说是女生。上两届的一个班三十几人全是男生,被人们戏称为“和尚班”,他们班45个人也只有寥寥的7个女生。但是她不管这些,一头扎进紧张的大学生活中。作为学生干部,她很早就表现出超常的组织才能和集体荣誉感,大三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次,系里组织的足球赛因为场地和别的系发生冲突而面临取消。她得知后,立即赶到操场,面红耳赤地和人家争论。体育老师看到一位娇小的女生在和一群壮实的男生争场地而惊诧不已。他对着那群男生戏言:“你们就冲着这位女生,也要让一让啊”。就这样,刘玉荣如愿以偿为系里的足球赛拿到了场地。她的知名度也在那次冲突后大大提高了,并引起了一位男生的注意。他叫李光白,吉林省长春市朝鲜族人。经过几年紧张而活泼的大学生活,他们走到了一起。毕业时,在鸡鸣寺前一棵樱花树前,他们巧遇了时任校长韦钰。看着校长满面红光、精神抖擞的样子,李光白开玩笑地说:“等你有她那么大,要能象她那样就好了。” 她在心里暗自下着决心,我一定要像校长那样,做一个时刻精神向上的人。由于成绩优异,表现出色,荣获1993-1994年度“刘树勋”奖学金(每年2名);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东南大学1995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毕业后,刘玉荣跟随未婚夫来到了吉林,任职省公路勘测设计院。由于工作突出,她在竞争上岗中,以面试和笔试总成绩第一,被破格聘为工程师。1999年,她又来到重庆市公路勘测设计研究院;1999年底她考取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课程完成后还就职于Atkins国际咨询公司,任中国地区道桥部经理。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她毅然放弃国外高薪职位,回到四川省公路局,参加西部的交通建设;2007年至2008年挂职交通部公路司建设处副处长。从1988年算起,刘玉荣先后走过了南京、吉林、重庆、新加坡、深圳、北京、成都等多个地方,或学习或工作,在公路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刘玉荣和先生李光白回母校留影

       “川九公路建设管理新理念”

        在汉代的摩崖石刻《石门颂》中,对祖国西南地区的千年古道——子午道的险状作过这样的描述:“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泻临渊。”因此,在这样险恶的地形下修建高速公路,意味着更多的辛苦和付出。

         2003年,上班不到一个星期,刘玉荣就来到了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简称川九路)的施工现场。川九公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的松潘县,海拔三千多米,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简陋。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住的是藏族人的民居,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冬天零下20多度的早上,大家也得到房子外面去用水、上厕所。施工现场90多公里,几乎没有人烟,她每天在工地上一跑就是一天。刘玉荣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进入角色。在确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过程,她与实验室人员同吃同睡,连续工作几天几夜,以确保沥青混合料的最佳生产配合比。在每个实验路段的摊铺过程,她坚守在高达100多度的摊铺现场,检查工序,以确保施工质量。

         工作中,刘玉荣把在东南大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新加坡的深造成果结合起来,在川九路的设计和施工中大胆革新。她参与创造了“设计上最大限度的保护、施工中最小限度的破坏、施工中最大限度的恢复”的川九理念,做到了产品是“绿色”的,也确保了过程是“绿色”的。川九路由于质量优良、并与环境和谐,而成为了全国第一条生态环保示范路,开创了交通建设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对此均作了大量报道。2005年该路荣获了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并被交通部评为了“优质廉政工程”。 从2003年9月川九路建成至今,刘玉荣先后为交通部专家委员会以及多个在建项目的管理、设计、施工人员等近万人次宣讲过“川九公路建设管理新理念”,在全行业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她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并获得省“五四青年奖章”和第九届“青年科技奖”。

工作中的刘玉荣(左二)

        “抢通保通,就像救我们的孩子”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对于四川省交通系统部门的人来说是个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映秀老虎嘴,半座大山将213国道吞进腹中,80米高的塌方体将岷江拦腰阻截;在德阳汉旺至清平路段,由于滑坡频频,一辆挖掘机在3米宽的路面上作业,却要四五个人瞭望守护;频繁的余震造成山体滑坡,让许多道路通了又断……

          望着自己参与修建的,曾经漂亮而舒畅的道路变得如此破败不堪,时任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副总工程师刘玉荣心如刀绞。她对着上级领导和群众,喊出了感人肺腑的语言:“这些路都是我们建的,我们最熟悉也最有感情,抢通公路就像救我们的孩子。”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难度最高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5月21日,她临危受命负责德阳汉旺至清平路的抢通工作。汉旺至清平乡虽然只有14公里的里程,但山体严重变形,滑坡面积大,造成绵远河阻断,形成大大小小4个堰塞湖。她和山西抢通保通突击队员一起冒着余震,坐皮划艇过堰塞湖,徒步翻越松散的滑坡体,踏勘道路受损情况,现场制定抢通方案。5月25日,6.4级余震发生时,她正在一处滑坡体上现场制定抢通方案,一个汽车大的孤石就从她的身边划过,其他同志见状都让她离开,可她仍坚持把方案确定后,才和大家一起撤离。经过努力,于6月8日打通了汉旺至一把刀堰塞湖的道路,为清平乡的人员转移和堰塞湖的爆破创造了条件。但6月12日由于堰塞湖爆破泄洪的流量过大,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抢通的道路再次被冲毁。望着再次被冲毁的道路,一向坚强的她和突击队员们一起抱头痛哭起来。但困难打不垮瘦小的她,经过103天的连续奋战,8月26日,被地震全部毁坏的公路——绵竹汉(旺)清(平)路终于全线贯通。

       来到四川后,刘玉荣作为省高速路建设上的一位领军人物,一刻也没有停歇。抗震抢修刚刚取得初步胜利,她又转战到广南高速公路公司。她说:“石子只有铺在路面上才有价值”。其实,在四川还有好多像她一样的来自东南大学的“石子”。她的先生李光白现就任四川省公路设计院主任工程师。此外,四川省交通厅稽征局局长张琪、公路设计院隧道处处长李海清、成都市交委公路处处长李树光等都是从我校走出的优秀校友。长期以来,他们就象铺路石,在巴山蜀水奔腾的改革洪流中无声地奉献着。(  嵇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