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
见证三十年: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回顾
发布时间: 2010-05-26                    访问次数: 1116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校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招收研究生,自1954年开始,当时的南京工学院的建筑学、农业机械和粮食储藏及加工工艺等三个专业就率先开始招收研究生。十年内乱,研究生教育被迫停止。“文革”结束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南大学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至今已走过了三十个年头。

        东南大学恢复研究生教育三十年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1978-1985);2.试办研究生院和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发展阶段(1986-1995);3.研究生院的正式建立和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阶段(1996-)。

         一、研究生教育的起步:1978-1985

         这一时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尝试阶段,主要表现为:

          第一,调整了学科体系。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东南大学(当时的南京工学院)基本上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模式。1978年,学校设有8个系、22个本科专业,除了基础课系外全部为工科系。1978年,学校提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设想;1980年,进而提出了“文理工结合”的思路;随后陆续开设了几个新专业,至1984年,学校已经调整为13个系,30个本科专业。这些系和专业初步奠定了我校现有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在1981年进行的我国首批博士、硕士授权学科评审中,我校铸造、通信与电子系统、电子物理与器件、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结构工程等7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21个学科被批准为硕士点。随后在1984年1985年,国家又进行了两批学位点的审核工作,我校的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等3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6个学科被批准为硕士点。截至1985年,我校共有博士点10个,硕士点32个。这些学科后来大多建成为各级重点学科,成为我校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

        第二,创建了研究生导师队伍,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走上了研究生培养的岗位。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了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廷宝、著名的热工学家、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钱钟韩、建筑学家童寯、铸造学专家舒光冀、通信电子学专家吴伯修、电子学专家陆钟祚和土木工程学专家丁大钧等7为专家成为我校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随后,齐康、何振亚、冯纯伯、曹祖庆,韦钰、宋启根等也相继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这些教授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师德高尚,为学校研究生教育树立了榜样,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学术精英,为学校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进行了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尝试和探索。我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85年共计招收博士生58名,硕士生932名;到1985年,在校研究生已达798人,其中博士生58人;共计授予硕士学位326人。

         在这一阶段,学校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工作进行了广泛探索和尝试,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初步形成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如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1980年制订的《1980-1990年研究生培养工作纲要》中作了明确要求:研究生教育既要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深造,又要强调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要把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研究生作为基本力量组织到科研工作中去。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要求,1982年,学校首次组织制订了38个专业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对把握培养要求,保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博士生的培养则强调要依据学科、专业的需要,自觉地拓展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尤其要大量阅读最新的国内外科技成果文献和科研论文,以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站在学科前沿选题、研究,并作出创造性成果。

         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选题必须符合学科方向,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有项目、有经费,是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博士生论文选题,则要求其成果有一定的创造性,理论上或实践上有价值,大多为学科前沿性课题或是与国民经济建设有关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生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包括指导研究生制定学习计划,选题把关、定期检查、指导研究工作、撰写论文等方面,导师均应发挥主导作用。

        二、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的试办和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发展:1986-1995

       1986年4月14日,是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事业乃至学校事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务院正式批准东南大学试办研究生院,使我校成为全国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重点大学之一。从此,东南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科不断上规模、上水平。1988年,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并提出了未来5-7年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保证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调整提高工科,加强理科,发展文科,支持新兴边缘学科”。经过十年的建设,在1986、1990、1993和1995年四次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又有热能工程、电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信号与信息处理等11个学科相继被批准为博士点。截至1995年,学校已拥有博士点21个,硕士点61个。

       在注重扩大学科规模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提高学科水平,在1988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中,建筑设计、通信与电子系统(含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4个学科入选。同时,很多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成长,在1994年进行的首次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的评选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10个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校还确立了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加以培育。由此,初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第二,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充实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研究生教育的初期,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年龄偏大,在1981年第一批遴选的7位博士生指导教师中,最大的已经81岁,最小的也已经58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对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岗位,出现了尤肖虎、陆祖宏等一批30岁刚出头的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截至1995年,学校已拥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近百名,研究生导师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为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确立了师资保证。

        第三,研究生教育进入规范化阶段。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国家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的时期,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招生规模、途径、培养要求、领域、以及培养方式、方法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研究生招生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博士生为例, 1981~1985年,学校共招博士生58名,基本上不成规模,而到1995年,博士生的招生数已达到114名,当年在校博士生达348名。研究生培养不断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这一时期培养的很多博士生和硕士生已经迅速成长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和领军人物。如:1985届博士生项秉仁,是我校首位博士毕业生,也是我国首位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的博士毕业生,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届博士生谈振辉,曾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1988届博士生尤肖虎,现任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88届博士生陆祖宏,现为东南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4届博士生黄卫,现为东南大学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的正式建立和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1996-至今

          1996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标志着我校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校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开始向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转变。因此,这一阶段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一阶段,我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几个大的突破。在学位点建设方面,1998年,建筑学等8个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同时,艺术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则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2000年,应用数学和遗传学博士点的申报成功,实现了我校理学类博士点零的突破;2003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成为我校首批医学类博士点;200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成了我校首批法学类博士点。截至2008年,学校已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点9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点210个,覆盖现有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的9大门类。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的4个二级学科发展到2001年的10个二级学科,到2007年,已经拥有5个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数也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特别是伦理学、应用数学、遗传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入选实现了我校在哲学、理学、医学和管理学门类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学习科学的入选则是我校的新兴交叉学科首次入选重点学科。

         这些学科建设的成就表明,我校开始由以工为特色的大学开始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变。

        第二,改革导师审核制度,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自1996年至2007年,学校共12次审核、批准新增博士生导师合计340余名,学校累计博士生导师数量超过了400名,硕士生导师数量超过了1000名。因此,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开始由增加导师数量向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与培养高质量、创新性研究生相适应的高水平导师队伍转变。为此,学校不断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对每年新增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同时,为了适应我校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学校不断推进博导评审条例的修改和完善。2006年,为了适应新世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我校师资队伍学历、学位结构的变化,对《东南大学审定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新办法强调博导为一个教学岗位,允许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副教授申请博导资格;同时将具备博导资格与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二者做了分离,明确只有招到学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博士生指导教师。

        第三,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这一时期是我校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96年至2006年,学校共授予博士学位1620名,授予学位数均占学校累计授学位数的85%以上。在这一期间,学校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同时,不断注重改善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如,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研究生培养的资助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加强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重;加强免试生、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生的选拔力度;设立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基金,专项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加强研究生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严格执行淘汰制,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回顾三十年,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走过了起步阶段、规范发展阶段和内涵式发展阶段,经历了摸索、壮大与成熟,收获了经验、成功与喜悦。

         见证三十年,我们要感谢伟大的祖国和光荣的时代,为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如果没有30年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也就没有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今天,也就没有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事业今天的辉煌;我们也要感谢一代又一代东大人,无数东大的老师、学子和校友,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每一步前行,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心血、汗水和努力。

         回望三十年,我们信心百倍,满怀对前辈的致敬;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充满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体东大人的辛勤努力,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前途将更加光明,成果将更加丰硕,事业将更加精彩!(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归柯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