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受聘东大,成为我校的名誉教授。他有一句“口头禅”:“我永远是一名学生……”
那么,东大为什么会聘请一名“学生”做名誉教授呢?
原来,这位自称“学生”的人名叫克劳德·科恩·坦诺奇,他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4月15日和16日,“霍尼韦尔·诺贝尔全球校园行”活动把他请到了我校。
在东大,他以“光与物质”为主题,作了精彩演讲;深入院系,与同学们亲切交谈;进入实验室,考察东大学子的学习环境;赶往答辩现场,为博士生加油鼓劲;到达餐厅,和优秀学生共进午餐……坦诺奇先生和东大师生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同学们纷纷表示,坦诺奇先生的到来,为他们注入了科学研究的“营养液”。
让青年人把自己的学习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
坦诺奇教授认为“霍尼韦尔-诺贝尔全球校园行”活动很有意义。他说,目前有一个趋势必须引起重视,那就是愿意学习科学的学生日益减少。在他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舆论导向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媒体往往热衷于宣扬影星、歌星和体育明星,动不动就把明星大腕的身价拿出来说事,让青年人误以为挣钱多就是“有本事”。坦诺奇认为,娱乐明星们个个是挣钱的“高手”,他们的“扫钱”能力让科学家们望尘莫及。但是,应该让年轻人知道,科学家们对人类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视的。
他说,东大校友吴健雄女士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学术精湛、人格高尚,应该多给学生树立这样的榜样。坦诺奇认为,应该帮助青年形成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应该让青年把自己的学习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而不是只考虑能获得什么样的收入。他说,在巴黎高师求学期间,他参加了一个夏令营,主办方邀请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给同学们讲学。坦诺奇强调,那两个月对他影响很大,他学习了大量现代物理的知识,也极大地增强了他对物理的兴趣。他表示,自己参加此次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接触科学家,让他们做科学家的“粉丝”。由此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明白科学对生活的意义,从而投身科学。
坦诺奇教授提到,学生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目前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第一,培育学生的兴趣点。建立一些物理博物馆,让孩子从博物馆里接受形象的物理教育,让他们知道物理的魅力所在。他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第二,学习物理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观察、理解、并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科学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为科研工作者,你永远是学生”
坦诺奇教授说:“我有一个很好的导师,他叫Alfred Kastler 。他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家,还是一个诗人,曾经出过2本诗集。他讲课的时候用的是诗一般的语言,在他的课堂上,原子物理是一门艺术。”坦诺奇回忆到,大学时代,有一次听数学讲座的时候遇到了同在听课的Alfred Kastler,坦诺奇当时很奇怪:那么著名的教授为什么会和学生一起听课?后来,听了Alfred Kastler的一段话,坦诺奇才如梦方醒。Alfred Kastler说:“作为科研工作者,你永远是一个学生,永远有知识等着你去学习。”毕业后,坦诺奇曾经在自然科学研究院做研究员。Alfred Kastler建议他回到学校从事教学,所以他又回到校园里成为教师。后来,坦诺奇发现,教学真的非常重要。只做科学研究,没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别人。只教学不研究也不行,那样,知识没法更新。坦诺奇所在的法兰西学院有50名教授,每位教授每年必须开一门课,不许重复开同一门课。坦诺奇说,他本人就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的启发,推动科研的进步。
坦诺奇认为,要把学问做好,需要一个领军人物。坦诺奇他们的实验室最初的时候也是 “一穷二白”,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实验室有一个科学领袖,那就是Alfred Kastler。坦诺奇说,Alfred Kastler是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人,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让实验室的每个成员受益匪浅。Alfred Kastler善于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所有人都会努力工作。大家都愿意跟着Alfred Kastler搞科研,他第一个学生去了MIT,学成之后,立即回到了导师的实验室,后面的杰出学生也都纷纷加入他的团队。很快,在1966年,这个实验室就培养了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坦诺奇看来,领军人物比仪器设备更重要。
工作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坦诺奇说,做学问是很棒的,因为每一天都不一样。有时候,他会因为一些小小的错误郁郁寡欢,但是这是暂时的,当问题迎刃而解的时候,他又会快乐起来。他说:“你看到一个钢琴家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奏,看起来很轻松,事实上,他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样的 ”。他说,自己曾经参过军,在部队的几年时间里,他做了很多科学研究,他经常观察夕阳在云层上的反射,以此测出风的速度。他说,部队的训练很累,但是他还是坚持做科学研究,因为科研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他认为,年轻人刚刚踏进科学的殿堂,会有一些犹豫,这是正常的。但是很快,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坚定信念,作为老师,就会很有成就感。没有人能坐享其成,只有在努力工作之后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作为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与同伴们友好地相处,大家一起解决问题,这是最幸福的事情。“我喜欢有张有弛地生活,当我考虑学术问题时,我就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余,我喜欢享受家庭的温馨。我爱好古典音乐,对历史和心理学也很感兴趣。我还喜欢和学生讨论问题。” 坦诺奇说到。1997年,他和他的夫人、妹妹妹夫、孩子们一起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他们在瑞典度过了最难忘的一周。当时,市政厅容纳1300人的大厅座无虚席。按照惯例,瑞典国王夫妇和公主也参加了典礼。用坦诺奇的话说,这种荣耀和喜悦完全是辛勤的工作带来的。所以,他一直认为,工作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中国离诺贝尔奖近在咫尺
在吴健雄纪念馆,坦诺奇称赞健雄先生是“a pretty lady”。同是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他对吴先生非常敬仰。他说1979年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在实验室里见到的只有两个年龄段的人:头发花白的老人和二十出头的青年,他感觉整整两代人在运动中被耽误了。他说,当时的试验设备也很简陋,现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科技。坦诺奇说,二战后的法国是百废待兴。然而,他们很快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中国文革后的状况也不好,但是随着这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与日俱增。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出现自己本土的诺奖获得者。另外,坦诺奇提到,在诺奖的获奖名单中,不乏华人的名字。他称赞朱棣文等华人科学家的聪明和勤奋。他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离诺贝尔奖很近很近,中国的科学家将会大有作为。
他说,在以工科为特色的高校发展理科至关重要,MIT 就是个成功的例子。东大校园环境优美,工科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招募一批年轻、聪明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年轻人来这里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同时,可以加强跟其它高校的联系。
坦诺奇一直强调,量子力学的应用面很广,激光、电子半导体计算机、核磁共振都是通过量子力学实现的。另外,纳米技术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运用。他说,二、三十年后的计算机很可能就是量子计算机,这可能是计算机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到那时候,信息的传输速度会快得惊人!( 唐 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