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第七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于10月24日至25日在东南大学成功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安排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教授和与会代表们座谈,体现了老一辈土木人对新一代学子的关怀,也使代表们深受鼓舞。
24日晚,吕老师在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星、副院长吴刚等老师和学生的陪同下来到逸夫科技馆多功能厅。报告会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 “素质与创新”报告,后半部分是和学生座谈,报告也分两部分,一是土木工程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土木工程领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
吕老师首先结合自己从事教学和科研近50年的经验,给我们归纳了从事土木工程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应具备的九点素质:热爱、勤奋、质疑、创新、求实、严谨、合作、宽容和高瞻远瞩,并详细解释每一点所蕴含的内涵。土木工程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学科,虽古老却历久弥新,虽艰苦却令许多人奋斗一生,吕老师教育我们要热爱科技、认真研究、追求真知,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敢讲真话、不说大话、严禁假话。说到勤奋,吕老师结合土木工程发展历史久、专业范围广的特点,引用著名两院院士侯祥麟老先生的话“每天工作八小时是当不了科学家的”来勉励我们。他以我校材料学院孙伟院士为例,孙院士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在九龙湖从事材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工作。在讲到质疑时,吕老师鼓励年青人要敢于质疑传统理论与方法,在质疑的基础上去创新。吕老师在读研期间为了了解国外先进的科研信息,看了很多国外专业书籍,甚至把《俄华土木工程词典》背了下来,看俄语专业书和看中文书一样流畅。说到创新,吕老师向我们详细解释了创新的内涵,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不是“求奇”,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对专业有深刻的认识,需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在讲到求实、严谨时,他特别提到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专家不能甘于寂寞,变成了“学术活动家”,而不是学者了,这是吕老师很反对的一点,学术活动是必要的,但不能放弃第一线的研究工作。他还强调合作在现代土木工程研究和工程中的重要性,在团队项目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做领头人,要乐于做第二、第三。对待同事和朋友要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吕老师还回忆起当年的同学,在当时,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同学遍布祖国各地,有的甚至在新疆、青海等边远地区,但同学之间一直保持联系。最后吕老师讲到对于学术带头人或学科负责人,还要高瞻远瞩,带领你的研究团队形成合力,要有长远的眼光。
这九点虽然简单,不过二十个字,却是吕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箴言。接着,吕老师又作了关于创新的报告。他首先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做了区分,科学家是探索未知的知识,而工程专家是创造未有的事物,两者侧重点不同。“有什么样的名利观决定着你将来能走多远”,吕老师一开始就在思想上教育我们。创新还要敢于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吕老师回忆自己刚评上博导时,还只是副教授,在校内默默无闻,等通知下来,大家都很惊讶,但吕老师不为左右,该做什么还做什么,继续勤奋学习、创新工作。他还将研究工作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作为老师,不能光让学生去做,自己也要工作在第一线,否则不能对研究有清楚的认识。有很多论文和成果,挂了很多名字,但实际上后面的人有没有做工作呢?这是要打个问号的。吕老师联系自己从事过的实际工程和科研工作阐述创新的含义,从南京电视塔“三足鼎立”方案的设计计算到北京西客站工程设计和建造的主动请缨,从提出双向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和圆、环形构件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到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计算,等等,鲜活的例子也让我们对创新的思想和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报告的尾声吕院士对代表们提出了殷切期望:土木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大家在一流的院校求学,将来都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要立志做一个业务精、品德高的土木工程师,不管从事工程设计,还是科学研究,要有知识、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有志愿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
报告结束后,吕老师又主动要求学生提问,来自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们就工作和出国、科研和工程等土木专业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吕老师做了交流,吕老师也一一详细解答。在座谈会的最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吴刚教授以吕老师曾经的一件小事作为结尾,令代表们印象深刻。吕老师曾于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共有20万元的奖励,他把其中的10万元捐赠给了东南大学,5万元捐赠给了曾经就读的高中,5万元捐赠给了就读的初中,听到这里,会场里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向这位土木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致敬,报告会也在此落下帷幕。(梁仁杰 李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