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至善论坛
培育大学精神 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5-26                    访问次数: 920

     
       
  党委书记 胡凌云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高校作为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库和动力源。科技创新能力则成为高校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我校而言,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我们顺利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实现争先进位目标的关键点。为此,我们必须针对制约我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培育以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改革体制机制,争取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一、培育大学精神,树立自主创新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主要承担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等使命。对研究型大学而言,通过创新产出重大科研成果,通过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优秀人才是其履行大学使命的主要方式。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树立以自主创新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起着极为关键的精神发动作用。作为985和211工程重点支持的研究型大学,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诚朴求实,止于至善”的精神传统,树立自足创新的价值观,培育和锻造具有大气魄、大气象、大胸怀,追求卓越等特点的大学精神,在创新中进步,在贡献中发展。

         所谓大气魄,就是要有敢做大学问的气势与魄力,将学术研究的主要精力投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努力做到“三个面向”,即学术研究面向基础科学,面向战略高技术,面向新兴尖端技术,勇于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重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重点工程研究和重点军工项目,不断构筑新型的学科和科研平台,努力为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做先进生产力的策源地,争做科技攻关的尖兵和重大工程建设的生力军,争做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引擎。

         所谓大气象,就是要不计较一时的荣辱得失,养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治学境界。使每名教师都能沉下心来做大学问和培养优秀人才;使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诚朴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提升创新能力。学校层面要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制度保障等措施引导师生树立以创新为主导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培育创新型人才。

          所谓大胸怀,就是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的品格,坚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培育勇于开拓,独立自由的校园风气,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为“偏才”、“怪才”提供发展途径,为新兴学科提供发展机遇,形成鼓励兼容并包、人人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当前我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所面临的问题

         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学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暑期学校召开的研讨会和本学期“十一五”规划中期检查反映出,当前制约我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现有科技能力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部署间的吻合度不够,能够有大作为的学科领域相对集中和狭小,承担大项目的数量较少。二是传统学科的科研方向与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间有一定距离,较难形成学科的优势,一些传统学科必须转型的趋势日渐突出。三是目前科研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不足,科技资源相对分散,不能适应大型科技攻关的需要,不利于强势交叉学科的形成。四是学科生态不够平衡,交叉学科产生不易,交叉集成的效果不够明显、特色不够突出。五是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不够强,创新型教学体系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继续加强。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变观念,推动包括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在内的体制机制改革,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的事业全面发展。

        三、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推动学科异军突起,实现跨越发展。

        首先是要有学科发展的前瞻意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思路的限制,提升学科的战略思维能力。要瞄准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高、准、精、远的发展定位引领学科发展,争取异军突起,出奇制胜。所谓“高”,就是要善于追踪国际前沿,根据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定位学科发展建设高峰学科;所谓“准”,就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与国家战略需求要高度吻合;所谓“精”,就是学科发展方向要凝练,学科特色明显,影响力要突出;所谓“远”,就是要选准带头学科、引擎学科,通过发展带头学科引领其他学科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学科带头人必须善于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凝练和调整学科发展方向,锻造学科队伍。就全校层面而言,要提升学科规划能力与水平,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杠杆,有效提升学科的集成与协调能力,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引擎学科,形成新的学科集群,从而培育新的高峰学科,占领学科争先进位的制高点。
其次要有学科可持续发展意识。温家宝同志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而基础研究则既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又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对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发展基础学科,推动原始创新是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MIT等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经验表明,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发展的强力支撑,一流的理科是一流的工科的基础,一流的文科则是一流理科发展的动力源。作为以应用学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把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上升到学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要在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原始创新,有效提升学科发展的续航力。

      再次是要树立学科生态意识,为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优良的学科生态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集成和互融,产生新的学科基础,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形成新的特色和领域,突出特色、集成优势。因此,要在学科组织层面积极拓展学科间的合作,建立学科交流平台,拓展包括院系间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渠道,通过强强合作,强强交叉,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学科优势。

        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为做大学问构建大平台

         一是要汇聚优秀人才,建设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优秀的人才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第一资源,优秀的团队是学科争先进位的关键力量。首先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条件改善,筑巢引凤,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重点引进新的领域学科带头人和新的带头学科的领军人才,发展新兴学科。重点鼓励通过关键人才的引进,建设新兴学科,发展强力团队。其次要提升已有优质人才资源的使用水平,加大优秀人才的汇聚力度,打破学科和建制壁垒,集成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的力量,探索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构建大的科研团队,大幅度提升承接大项目,攻克高技术难关的能力。再次要增强科研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学术梯队建设。通过有效的政策,加大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建立学缘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研究团队,持续不断推进高水平科研,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形成学派的研究力量。

        二是要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构建大型公共科研平台。要特别强调科研的绩效观念,重视科研资源的投入与产出,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将人力、物力、财力有效组合,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利用985工程三期和211工程建设,将有限的科研资源投入到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部署相吻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构建大型科研平台,提升科研和教学装备水平,为争取大项目、组建大团队、产出大成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支持。

       五、创新管理体制,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一是要树立管理和服务同样是生产力的意识,创新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要围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改革管理体制,在全校层面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探索大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提高争取、管理、服务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提高为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的能力。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管理和服务部门协同服务水平。要着力加强服务型、学习型和研究型科研服务机关的建设,探索有效的服务机制和体制,节省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支持。

         六、加强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要树立以创新为荣的教育价值观。对教师,要抓好教育观念转变工作,为他们营造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树立以创新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对于学生,要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实践,多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比赛、科技创新评奖等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观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创新式,把成才观从以往的追求成绩优秀转变为追求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快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要通过打造研究型教学和实践平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大各类科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桥梁。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大型科技创业创新大赛,进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大型工程建设基地,进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沿,参与各种科技创新实践,以科研促学习,以学习助科研。

        三是建立以创新为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评价标准,改变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只考核教师有没有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只考核学生能不能通过课程考试的旧标准。通过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促使教学模式、课堂形式、培养方式的改变。

        当前正值我国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三十年改革开放伟大功业的取得,关键得益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此时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的宝贵的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面临着新的抉择。我们坚信,通过培育以创新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以体制机制改革升级、重组各类教育和科技资源,必将为我校的争先进位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