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至善论坛
本科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发布时间: 2010-09-21                    访问次数: 1766

        五年来,东南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确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提出了“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强基础、强实践、强能力、重素质、创一流”的改革思路,积极组织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专业建设,办出特色和水平
  学校长期重视本科专业的建设,重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对各类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新增9个本科生专业,包括传感网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个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目前我校立项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33个,首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已全部通过验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充分发挥了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培养制度,一批中青年教师崭露头角
  我校十分重视教学队伍建设,遴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教学改革与建设;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培养,严格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并通过首次开课培训的教师才能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逐步形成了入校教育、首次开课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东南大学教学名师培养五层次环环相扣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目前我校共有5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5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11位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9位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
  三、坚持课程改革,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
  我校本科课程建设始终坚持“反映学科发展新内容,体现教学设计新理念,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突出研究性、创新性教学新地位”的改革思路,深入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以规划引领全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以立项的方式支持精品课程建设、以相应制度保证高水平教授领衔课程建设方式,对精品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专项建设经费配套支持,投入专项经费开展教学改革,实施课程上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我校已获得国家精品课程4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6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100门多门。
  四、坚持整合优化,重构实验教学开放创新体系
  我校按照“方案设计超前、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集中管理、综合自主开放、提高水平效益”的原则,突破课程壁垒和学科界限,对全校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进行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整合,系统重构了从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到自主研学创新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实验课程体系;全校重组后开出540门实验课程,体现科研与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研讨型、综合性、项目型实验课100多门,开出的4000多个实验项目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超过2/3,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结合“985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学校先后投入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达到1.7亿元,完成了与学校学科特色相匹配、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大类学科基础、本研共享专业三个层次的实验装备平台的建设。已建成了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实验效益。
  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建设学校一贯坚持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吴健雄学院已成为我校优秀学生培养的改革示范区。近五年来,校优秀生培养领导小组统筹全校优质资源,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选拔全校3%的优秀学生组建电类强化班、机械动力强化班、杨廷宝班,按照“强基础、强实践、强能力、成大器”的目标,积极倡导“与大师同行,与探索为伍,以创新为志,以贡献为荣”,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性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精心塑造东南大学优秀人才品牌。一批优秀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斩金夺银,一批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和业界大展宏图,显示出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2007年,我校成为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10所高校之一,立项建设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我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六、强化科研训练环节,提高学生创新实验能力
  随着学生课外自主研学和网络助学活动的进一步丰富和规范,学校进一步倡导“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获得2个课外研学学分。五年来,学校构建了部省级、校级、院(系)级三个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先后开辟了六种课外自主研学途径:①自主选题申请科研训练立项(年均2000项,每项平均3人,资助200万元/年),②参加教师科研项目(300人/年),③参加学科竞赛活动(60余种、6000多人次/年),④听课外研学讲座并撰写文献综述(50场/年、15000人次),⑤直接提交研制作品(200件/年),⑥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50项/年)。院(系)级、校级一般科研训练计划是基础,覆盖全体学生;校级重点、重大科研训练计划面向学科交叉、研究前瞻性强、可持续进行的优秀项目;部省级科研训练计划是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提升的更高平台。2005年以来我校在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国际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性/国际性最高水平竞赛中均获得最高奖。(教务处 熊宏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