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校史钩沉
永远难以忘怀的人
发布时间: 2010-10-19                    访问次数: 1176

  1988年12月31日,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奠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建设,1990年秋季,九○级学生入驻浦口校区,开启了浦口校区办学历程。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先后进行了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浦口校区的建立和发展,为东南大学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行列、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首批“本科教育优秀学校”评价、实现学校本科教育中心转移,形成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和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为把学校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浦口校区在办学历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团结、拼搏、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东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浦口校区还为学校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干部,不少同志先后走上学校和部、处、院系的领导岗位;浦口校区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为我校九龙湖校区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我国诸多高校两地办学、多校区管理提供了借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浦口校区在东南大学办学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我是1996年1月至1999年6月在浦口校区工作的,亲自经历和参与了浦口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当时建成的具有江南庭院风格、由金坛市人民政府捐资与东南大学共建的“金坛院”,不仅与反映东大悠久历史的“成贤院”珠联壁合,成为错落有序、新颖别致的教学主楼,而且也成为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河的“金坛模式”的象征。由中央大学校友邹祖尡先生捐资与东南大学共建的“真知馆”,既包含海内外校友对母校的犊子之情,也寄托了学长前辈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浦口校区二期工程的建成,标志着学校本科教育中心的转移。我在浦口校区工作虽然只有三年多时间,但让我经受了全面工作锻炼,使我的思想、能力、素养等有了全面提升,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离开浦口校区已有十年之多,然而,时光的年轮抹不去我对那片热土的衷情、思念和牵挂,我永远难以忘怀那些与我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同事们,那些为培育人才而付出艰辛劳动的老师和职工们,那些为了校区的建设、发展和稳定而给予重要支持和帮助的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公安干警们!
  最可信赖的人
  在浦口校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有一个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支最可信赖和依靠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我们始终重视校区党政班子的建设,着力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作风建设,提高管理能力上下功夫。无论是校区管委会还是校区党委会,都能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制度,切实保证领导班子成员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的团结协调。校区党政班子坚持做到,凡属人事、财经或涉及校区重大问题都经过班子成员充分酝酿、民主讨论、集体研究决定。我和校区党委书记程明山同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是工作中的战友、事业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遇有重要工作、重大决策,我们都事先沟通,取得基本一致后再提交班子讨论决定。班子在研究决定重要事项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集体决策。可以自豪地说,当年校区党政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和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富有创造精神和战斗力、执行力的坚强领导集体。班子成员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大家同甘共苦、任劳任怨、勤奋工作、默默奉献,以自身模范行为带动校区形成了风清气正、心齐劲足、蓬勃向上的和谐局面。
  无论是在艰难的创建阶段还是在二期工程建设时期,或是在日常的险、脏、累、苦、难的工作中,校区的共产党员总是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冲锋在前、奉献在先。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干不好的工作。在校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党员带领群众,干部依靠群众,群众激励党员、鞭策干部,上下联动,在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中,共同培育和塑造了“团结、拼搏、奉献”的校区精神,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值崇敬的人
  自从1990年首批学生入驻浦口校区后,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夏冬炎寒,我校基础课系及相关院系的辛勤园丁。可敬的老师们,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不仅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做好学问,更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启迪学生怎样做事和做人。忘不了,天气突变、风雪交加,为了保证第二天正常教学,有的老师顾不上回家添增寒衣而留在校区;忘不了,刚刚分来的女教师乘坐班车虽晕车呕吐,仍强打精神坚持走上讲台;忘不了,大雪封桥或遇上大桥大修,班车受堵,有的教师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往校区上课,有的教师连续数天住在校区;忘不了,体育系的老师为了学生早操,他们前一天晚上就要住在浦口校区……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教师,用崇高的师德师风铸造了东南大学的师魂,带动了校区良好学风的形成。在浦口校区任课教师中涌现了象罗庆来等一批教书育人的先进典范。
  校区党政办的同志在协助校区领导处理重大问题中充分发挥联系上下,协调内外的参谋助手作用。学办和团委的同志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与学生朝夕相处,特别是在新生入校和军训期间,他们一直住在校区。让我难以忘记的是,遇有学生重大活动,校区领导和学办同志晚上留在校区,舍不得去住校区招待所,而是躺在办公室沙发上过夜。校区的后勤职工强化育人意识、端正服务理念,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做出了积极努力。校区教室管理组在保洁服务方面,一直是一面旗帜;校区食堂被省教委评为“文明食堂”后自加压力,力争再上台阶;校园绿化环境卫生在取得南京市“三星级”文明单位后又向绿化、美化、园林化的更高标准努力;校区保卫办在周边治安环境较差的不利条件下,克服困难,努力保证校园平安稳定。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为了看守刚刚封堵好的校区围墙不被人推倒,校卫队员连续数夜点着篝火,露宿田头墙边;工培中心、电工电子中心等驻区单位的同志们,在各自岗位勤奋工作,与校区同呼吸共命运。在校区干部职工中,陆志东、陶玉山等先进典型曾多次受到学校和校区表彰。
  正是这些值得崇敬的广大教师和职工,他们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了学校事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在东大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
  最应感谢的人
  当我调离浦口校区多年后曾有人问过我:你在浦口校区工作期间感到最难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毫不迟疑地告诉他有三件事:一是封堵校区围墙缺口;二是搬迁校园内居民楼住户;三是排除周边下岗人员对校区正常教学和工作秩序的干扰。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圆满做好这三件事,无一不是依靠当地政府、公安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浦口校区地理位置与周边村民接壤。有的村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把校区围墙扒了十多个缺口,他们在校园内养鸡喂猪、种菜种粮,校区成了他们的“自留地”和出入通道。这不仅造成校园脏、乱、差的环境,而且严重影响到校区的安全稳定。校区管委会研究决定,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封堵围墙缺口,彻底整治校园环境。但要实施这项工作难度极大。为此,我和程明山同志多次拜访区、镇、村领导及公安部门,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否则,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将寸步难行。1996年下半年,在封堵罗庄小区那片围墙缺口时,镇领导夏咸准主席、陈以盈镇长和三河派出所丛所长都亲临现场,他们对前来阻止施工的村民进行耐心地劝说工作,当极少数村民出现过激行为时,他们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保证了封堵围墙缺口工作的顺利进行。1998年夏季发大水,校区北边黄洼村村民住宅被洪水围困,要求学校扒开围墙泄洪,考虑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校区决定扒开校园围墙,让洪水从校区排出。但灾情过后,校区准备重新封上围墙缺口(留有足够的出水口)时,村民们却不答应。有天下午我去见泰山镇田兆坤书记,当时他脚气病犯了,脚面红肿,躺在床上,但他仍一瘸一拐地和我一起到校区察看现场,并答应做好村民工作。在封堵那块围墙缺口时,高新区公安分局的政委亲率近10名干警到场,他们一边劝说村民,一边用身体排成人墙保护施工现场。那情那景,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感动得真想落泪。每次遇有周边下岗人员干扰校区正常教学和工作秩序时,浦口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都十分重视,采取措施排除干扰,特别是原副区长(现区人大副主任)刘宝柱同志多年来一直对浦口校区倾情关怀,鼎力相助。虽然离开浦口校区这么多年了,但至今我和程明山等同志仍和区、镇、村当年的一些领导同志保持着联系。后来在浦口校区工作的同志逢年过节也请他们到校区看看,他们与东大友谊长存。我们认为,东大人是有感恩之心的,对那些曾经真诚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是永远不能忘怀的。我们这样做,也使这些区、镇、村的领导十分感动,他们一直在宣扬:东大人是最讲情义的。
  (作者系原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时任校长助理兼浦口校区管理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