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百年讲堂
大学逻辑与大学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专题组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在东南大学的演讲(节选)
发布时间: 2011-03-16                    访问次数: 1867

    引子:钱学森之问与孟二冬精神。
  2005年10月,温家宝看望钱学森,钱先生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孟二冬精神: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
  关于钱学森之问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就是我们的教育老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这个教育当然从小学或者从幼儿园都是有问题的,高等教育是这个问题产生的一个环节之一。现在学校里提出来说要学习孟二冬精神,那只是在孟二冬辞职之后,如果在他没有辞职,你去北大的校园里你去问问孟二冬,可能是没什么人知道的。
  其实关于孟二冬这个人的精神原型的应该在全国校园里能够普遍找到,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知,淡薄名利,甘于寂寞,而这种人往往在学校里不受待见,特别是在大学这个体制下,这种人往往是比较边缘化的人。现在就是要创办一种制度,让孟二冬这个精神能够在大学里生存下来、发展下来。发展规划纲要中心是要解决这个质量问题,因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超过了世界时任何一个国家,但是质量问题确实在令人不禁画上问号。我们国家每年毕业的博士数目已经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而我们的质量差别很大。质量上不去,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所以我可以毫不夸口地说,质量上不去是和整个民族相关的,和整个人类的发展相关的。如果中国的博士的质量很高的话,那么这个影响的不仅是整个中国,而且是整个人类。
  人类大学作为大学来说,它都是有个共同的标准的,不是说你能够用中国特色的标准来衡量的,其实大学是就是一个开放的没有国界的,包容并蓄的状态,全球化就是现在对大学改革发展中最为有力的一个思想,如果一所大学还在宣传不能跨越国界,那还奢谈什么全球化。所以中国大学要想发展下去,就要遵从人类几千年以来的世界大学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作为标准。中国大学发展的怎么样,最终还是由中国自己来决定。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中国人你自己观念是不是改变了,关键在于你是以什么的态度来应对全球化,这才是大学能不能发展好的根本。
            一、歧路———大学管理的行政模式
  从发展的历史来说,为什么要制定大学发展纲要,这是因为大学的发展是走了一个很弯的历程。以前大学发展走过了管理的行政化的模式。在近现代在最早是在日本出现了大学,后来1901年-1917年那个时候大学的中心就在欧洲,那个时期主要是体现在我国为蔡元培领导的具有代表的北大。到后来1918年之后到1920年左右,这个时候大学就是在美国。具体的体现就是当时我们东南大学的校长,当时郭秉文,陶行知从美国回来。后来从1921年就开始这个苗头,孙中山想闹革命想寻求思想的支持,当时给苏联写了一封信,苏联方面很感兴趣,所以就在我们国家改组国民党,当时对教育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把苏联办大学的那一套模式带到中国来。就是说要通过党的形式来控制学校,所以到1949年以后呢,这种模式就普遍推开。完全模仿苏联,大学教育的发展就偏向行政化的方向。大学的发展走向了理工科,偏向大学的经济及政治工具功能,轻视大学的人文功能,这样就形成了过度的行政化。总是摆脱不了其功能化的作用,这样我们怎么能够出现大师呢?从现代大学来说,七八十年前,北京大学和美国大学是同步的,应该说当时西南联大是最靠近世界大学前沿的时期,而就是这个时候大学的固定资产及教学设备都很差,连校舍都没办法保证坚固,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每一位学者凭借着一种精神一种制度把大学办的很出色。所以我们可以说就是一个地方能不能够把大学建设好就是要看这个大学的精神转变好了没有,这个大学的制度建设好了没有。大学制度的行政化和大学精神的丢失就导致了现在我国大学没有办法走到世界的前沿。
  大学生活的三重价值:大学是学人的精神家园;学业———职业基础;大学是成人———幸福基石。成人的功能要靠大学精神来实现,大学的发展要遵从其自身的内在生成规律。
  大学内部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真伪难辨(公信力下降);2、钱权横行;3、虚实不分(浮躁);4、批判无力;5、闭门自慰。根源:丢心失魂(精神)杂乱无章(制度)。
            二、千年根基———士志于道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从古代人类共同体有了共同的追求来说,最早的就是孝。这个孝并不是现代文化上所说的晚辈对长辈的孝,而是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孝,人与人之间的孝。中国文化讲的就是和合文化,这是中国几千年之前就讲的了,这是和西方的文化史不同的。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大学要建设怎么样的人就是要像古代所说的人士合一。先前最早的时候士分为文士和武士,士就是解释道理的人。如何获得和理解这种道理呢?就是说要培养一种大学中的讲道理、维护和培养不断追求真知的人。自主和他主是一个大学是否能够兴盛的根源。一个大学只有自主了,这个大学才能够发展的好。大学生进入大学时要干什么呢,首先就是要明白真理,然后就是用实践去追求这种规律,这种真理,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膨胀去追寻真理,使其符合逻辑规律。为什么大学没有办好呢,就是现在培养出许多只知道追求自己利益的人,没有想着去追求科学真理,没有去想着追求一种大学精神的人。
  郭秉文初创东南大学的治理1、以民主与科学精神治校。
  2、崇尚学者治校,依靠教授办学。
  让全校的教授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在学校成立教授会,负责全校的教务,教授会由校长、各科系主任及教授组成,学者不参与政党与政治。在我们纲要中讲的是教授治学,教授治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个细节的问题了没有,别的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并没有写到教授治学治校,但是在别的国家的教育体制中确实是这样的。
  3、南高师时设立了9个常设委员会和12个临时委员会,制订有个委员会通则,议决校内各项事务;并制订了校内试行简章。
  4、1921年7月东南大学重组行政委员会和评议会,“凡校中一切要务,悉由评议会议决,再由行政委员会执行。”
  5、建立“三会一体”的大学管理体制。校董会是全校最高的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立甚至更高,此外还设有教授会、评议会,使决策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三、全球化———躲避不开的现实
  “全球化”是人类一体化的过程。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的全球交往日益密切的发展历程,具有自发特征,曾在十九世纪实现“金本位”的人、财、物的全球流动。
  “全球化”指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的人类快速一体化现象。冷战结束以来,人类逐渐自觉地意识到“全球化”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价值与利益成为影响其进程的关键。
  正确态度:谁要逃避就必然因自我封闭而被人类发展的潮流所抛弃,明智的选择是自觉主动进入“全球化时代”,是积极参与制订一系列全球规则,并致力于构建全球伦理。
  全球化的价值基础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种认同任何主义存在而又不偏居于某一主义的主义。自由主义和中国传统价值及当前众多大学重点宣传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性质不同的意识形态。
  首先是出发点不同,自由主义以人类个体为出发点,中国传统价值以群体本位、社会本位、民族群体为出发点。其次是遵从不同的逻辑,自由主义遵从“普世主义”的逻辑: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博爱。中国传统逻辑对同类的关爱有着鲜明的边界,采取多重标准对待与自己关系不同的人,即是指我们对待陌生人和自己熟悉的人的态度是不同的,对待不同远近关系的人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再就是走向不同的归宿。自由主义的目标是人类所有个体的自由幸福;中国传统强调的目标是本族本群获得优势的发展。很多时候教育大师蔡元培,胡适,陶行知他们的内容都是自由主义。
  如何对待自由主义是中国大学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核心问题。如何对待自由主义,人们采取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完全接受,二是完全拒绝,三是以适当的方式接受。与自由主义对立就是与人类全球化的趋势对立;陷入自由主义的某一具体结论就会作茧自缚。
            四、开放———大学逻辑的选择
  (一)开放是大学本原的特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书院,还是西方的波隆亚,都在生源、教师来源、学派关系、思想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就这个生源来说,有外国人在中国念书,但是都要通过一定的考试,只要通过考试就势必不能够广开门路来收纳学生。大学因其开放性历来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组织形式和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大学的开放程度。要是强调大学是有国界的,那这所大学就注定是不能够做大做强。
  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的社会职能决定的,培养高级人才和探究高深学问不可能在一个局促的环境里成就,唯有精神意识上开放,才能在讨论、批判过程中促成知识增量的产生,才能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的思路。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开放还是大学能成其大的缘由。现实中客观上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域限,然而这种域限是时代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而非主观设定的,大学开放即是立意于能容乃大而尽力拆除有碍大学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围栏的过程。在外国大学都是没有围墙的,都是和大学周围的社会连为一体的,而在中国恰恰相反,是有高高的墙篱和社会隔开的。
  (二)开放是大学的生存机制。开放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大学发展存在多维的空间,需要以学人独立自主的、开放的思想意识去探究、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目标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开放是大学发展最为关键的免疫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行足以消解大学中各种危害学术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妨碍本真、健康的学术增量产生的因素。只能依靠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让伪知识、伪学问以及有违学术规范的行为原形毕露。大学开放就是向本原的大学形态开放,就是营造并维护大学的原生态。有些大学总是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遇到什么事情不敢讲,不敢处理,总是包着,这样的心态是及其不健康也不利于事情的处理。
  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大学自身的特性决定着它代表着大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三)封闭是中国大学积弱的主因。中国大学在生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核心层面均未深层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
  中国大学要立足本土,发挥优势;但一定要融入人类大学发展的主流。管理体制官僚化必然造成封闭,封闭的后果:1、大学成为行政科层的附属品和复制品;2、学人权力边缘化;3、办学过程“学店化”。
  提高大学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大学质量不可能完全靠被动接受评估得到提高,不可能靠物质金钱堆砌起来,不可能靠较高的行政级别抬高起来;必须靠师生自觉感知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开放和自主发展才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五、大学开放必须从“心”开始
  (一)从“心”开放是大学开放“先立乎其大”的选择。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是决定大学开放的首因,大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开放必须从内部开始,必须首先实现大学精神、理念、思想的开放。
  在大学的各方面开放中,思想开放是先导,最为重要。大学精神和理念的开放是大学体制及其他方面开放的前提。
  (二)从“心”开放的内涵。这种开放是依据大学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大学内部发出的一种理性、真诚、诚挚的诉求。是一种自觉、自主、自为的开放。是“主体在场”而非“心不在焉”。只有保证这样的诉求不失真地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大学健康、协调、稳步前行。从“心”开始才能使开放成为大学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特性。评价大学是否开放主要看它的思想、精神、理念是否开放,再看它的其他方面是否同样显示出开放的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某些形而下的开放特征就判定它是开放的。
  (三)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从“心”开始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如何将大学办出特色,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如何解决资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思想、精神、观念上进一步开放,先准确定位大学,依照大学的逻辑,把这些问题放在大学发展之中逐一解决。
  (四)从“心”开放是中国大学的战略选择。包容、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教育文化和大学发展模式是再造和创新未来大学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宽广心胸、远大志向。
  进一步国际化是中国大学发展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惟有在真诚参与中才能提高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中国大学从“心”开始进行开放的时机与机遇已经到来。抓住当前的机遇实现从“心”开始的大学开放是中国大学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五)从“心”开放的障碍。人们比较多地关注了世界各国大学的外在、过程、制度、结果,而对属于大学内核的内在精神、宗旨、原则、理念或关注不多,或忽略,或避而不谈,或有意排斥,没有沉下心来打造中国大学独特的精神视野和路径,没有因时因地制宜、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由于精神理念没有完全开放,使大学在设置和运行方面手足受束,没有进入原生状态,一直没有完整地展现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六)大学精神与理念开放要义。就是要向着大学本原的目标,遵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立足于人类大学文化的积淀,超脱于权势和利益,由学人自主地沿着大学发展的轨迹向前迈进。
  育人、学术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一切办学措施在于保障和增强大学的育人与学术整体能力。学术若不能成为大学的目的就必然成为大学的手段。
  第一,品质和质量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大学开放是由实然大学向应然大学之路的开放,是向大学学人责任与权力的开放。
  第二,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专业性社团组织,必须建立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每个学人都应勇于发起和接受挑战,每一位真理的探求者在真理面前都是天真而非老成的,是虔诚而非虚伪的。
  第三,大学精神理念的开放集中体现在社会和政府对大学师生在追求真理、增值知识、成就人才上的充分信任,相信学人能够通过研究共同体内在的准则处理好内部以及学人与社会其他组成的关系,使学人们能够自主地追求大学的核心价值,不用大学的外在价值束缚学人对大学的核心价值的自主追求。
  第四,学人的精神独立,应立足于独立思考,而不是成为物质和世俗权势的奴仆,更无须对社会追赶、逢迎、讨好。为此大学管理中要多些自主权,少些行政命令;多些民主评议,少些“一长制”。
  第五,大学学人成为大学的真正主人。大学开放要使大学学人不再仅仅是打工者,尤其不应成为“搬运工”,而应成为以中西文化为基础的独立思想者,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的原创者。
  第六,精神理念和思想开放不是无政府的,而是要寻求更有效率、更符合大学特征的、更为严谨的管理,主要依据学术逻辑而非行政逻辑或商业逻辑对大学进行管理,学术的真实权力应掌握在实实在在做研究且在某一领域走在前沿的人手中。开放在于使学术规范畅行无阻,承认学术规范是天下的公器,不可私用,也不可为一部分人所用。(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