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至善论坛
明确使命找准方向营造生态创新机制 以高水平科研引领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东南大学2011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校党委书记 郭广银
发布时间: 2011-05-25                    访问次数: 1925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十二五”期间的首次科技工作会议,这是我们继3月31日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后,推进学校中心工作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上午,易红校长作了讲话,对科技工作在研究型大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了强调,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了强调。对强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谈的认识我觉得很全面也很深刻。王延觉司长的讲话对当前高校科技工作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对教育部“十二五”科技工作的战略思考作了介绍,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对我校“十二五”科技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意义。沈炯副校长作了工作报告,肯定了“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九项成绩,总结了“五个坚持”这五个方面的经验,对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了分析,对实现“十二五”科技工作任务与战略措施提出的思考切实可行。科技处李建清同志作了关于东南大学科技管理文件修改的说明,这些我都完全赞同。
  上午王炜同志、周佑勇同志、崔铁军同志作了经验介绍。下午各组分别围绕上午的几个讲话和报告以及系列科技管理文件的征求意见稿作了研讨。我也参加了大家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很热烈,发言很踊跃。通过讨论深化了对未来科技工作的认识,达成了一些共识,凝聚了共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刚才六位组长的汇报充分表达了这些内容,请科技处认真整理,逐条分析。哪些经过论证可以采纳,哪些还需要努力创造条件采纳,哪些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采纳,分几种类型及时向大家反馈。这次会议对有力推动我校“十二五”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的贯彻落实,对促进我校科技管理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我相信,我们能够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根据大家议论的话题和内容,谈几点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使命、把握关键,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1.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
  一般公认大学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项基本职能。(昨天,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还强调了大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会不会拓展到四项职能还不确定,我们现在还是讲三项基本职能。)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他的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史上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将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使中世纪以来大学的职能首次得到了拓展,促进了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这以后,虽然围绕高等教育三大职能展开的论战此起彼伏,但实践证明,今天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汇集了一流的学者、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培养了世界一流的学生。它们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创造了世界顶尖的研究成果。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的研究使命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们国家很早也达成了一种共识。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科学研究无疑是大学基本的职能和使命。
  2.高水平科研是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关键。
  从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看,高水平科研与科技工作支撑高质量教学与人才培养。首先,教学中传播的知识、技能是科研的成果、结晶。通过探索,通过挖掘我们创造了知识和技能,才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来传授。现在我们讲知识更新,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新知的创立与旧知的扬弃必须通过研究来实现。其次,教学本身贯穿着研究。研究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学生做实验、学生进行实践本身就是在研究。研究生的教学更是老师带领学生在一起研究。再次,科研提升教学、深化教学。教学与科研是互动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研研究问题、破解问题。科学研究的成果又运用到教学当中,提升教学,为教学提供源头活水。最后,教学本身也需要研究。通过研究教学本身,探索教学,探索人才培养本身,使教学更遵循规律,更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高水平研究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说:教学科研相长,对教学的研究,研究型的教学是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从与实施国家战略的关系看,科研与科技工作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高校的科教人才资源怎样加入到战略实施当中去?怎么样去加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当中?不管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高校都应该充当一种策源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点建设高校要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责任,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这么一种角色,担当这样一种重要的使命。
  从与社会服务关系的角度看,科研与科技工作,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研究型大学既然是重要的源泉,就要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源源不断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积极参与国家的政产学研的结合,现在政产学研还不够,又加了一个金,就是金融机构也要加入进来,提供资金来源。政产学研金的结合,我们东大参与其中的方式有很多类型,比如我们有专业的研究院、区域研究院、建立跟地方和企业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我们的教师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给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这些都是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强调,科研和科技工作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从与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的关系来看,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必须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项目、经费、成果获奖以及与此相关的队伍建设是学校被评价的重要指标,有些是标志性的指标。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走在前列,名列前茅,必须提升我们的科研能力,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有年轻同志形容“滚滚向前的发展形势,推着我们向前”,竞争非常激烈。必须提升我们这些方面的能力。作为一个到东南大学工作不久的新的东大人,为过去五年我们东大取得的成绩所鼓舞,感到骄傲。我们科技服务江苏七项指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前茅,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这都是学校综合实力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使命,增强科研能力,以高水平科研来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这是我谈的第一个问题。
  二、顶天立地、引领文化,找准高水平科研的着力点
  1.要坚持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推动原始创新和知识创新。
  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重大变革。李政道先生在阐释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关系时曾说,“今天的基础研究,就是明天的应用技术。”原始创新在世界科技竞争中具有制高点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例外都有很高的基础研究水平。要鼓励教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高水平科研。今天我们学校表彰的这几位老师,包括崔铁军教授的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还有很多校外事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我们的研究要敢于直面学术的前沿,敢于面对一些难题,甚至是世界级的难题。能不能通过高水平科研推动原始创新和知识创新,是检验我们能不能跻身世界一流高校的重要标准。
  2.要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研究,着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
  “顶天立地”中顶天的方针,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开展高水平科研,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本月,胡凌云书记率北航的十几位同志到东大来调研时讲到,近年来北航发展迅速,成为全国连续7年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的唯一高校。从1999年至今产生的10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北航包揽了4项,其中2010年科研经费18亿,究其原因就是,北航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国防科研管理和能力,加强国防科研基地建设,争取和承担更多的国防重大专项项目,力争在国防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是我们要着力的一个方面。
  3.要坚持面向区域重大经济、技术需求以及行业共性核心技术研究,着力推进重大应用技术创新。
  要走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设道路,坚持立地战略,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的新空间。我们要抓住区位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参与政府主持的重大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尤其要注意提升横向科研的质量和水平,防止横向科研中“小富即安”的心态。二是要深化与行业、特色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合作,通过共建信息交流平台,成果转化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合作。尤其要重视与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科研大院所建立稳定的、全方位的战略技术联盟,争取横向科研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在行业、产业中树立牢固的地位和声望。这是检验我们在区域创新体系和行业产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准。目前江苏正在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其中第二项就是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突出高端人才引领。二是突出经费和资金的投入。我们东大的高端人才能不能充当这种引领的作用?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多有效的切入点获取经费和资金支持?这是我们一定要着力的又一个方面。
  4.要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着力推进人文和社会科学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要积极参与回答和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要继续借助我校理工科优势学术背景,深化交叉融合,加快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不断完善人文学科生态布局,促进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发展。要继续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申请上取得新的突破,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社会,扩大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这是检验我们人文社科建设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准。来到东大,我感觉到我们的人文社科的建设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学校已经有的人文社科,而是找我们的特色,找我们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方面我觉得东南大学还是很有特色的,怎么样形成东大更鲜明的人文社科的特色,是文科的同志要着力的。我们要产出标志性的成果,要有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有东大的话语权,要能够有一席之地,形成“东大特色、东大风格和东大气派”。这次,胡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文科的同志要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营造生态、创新机制,为开展高水平科研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持
  1.积极营造优良的文化生态,为高水平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要积极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营造宽松民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为新兴学科提供发展机遇。在这方面很多同志具有这样的理念,探索应该受到鼓励,我们要激励成功同时也要善待失败,要宽容,既然是研究,就有两种可能,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但是客观存在的失败我们也应该予以宽容。其次要积极培育团队精神,培养科研团队成员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创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氛围,使团队成员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的科研很少是单枪匹马地进行,更多的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集体攻关,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团队意识,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是“大师+团队”这样一种队伍。再次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抵制不良学风和不端学术行为,自觉维护科学道德。易校长也再三强调,科研的道德规范要遵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反对学术不端,学术不端对学术研究本身是不好的,对学校声誉和所在的学科发展也是不好的,一百个创新的好东西抵不上一件坏事的影响,出来一个,把好的都给抵消了,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诚实地劳动来追求科研成就。
  2.努力构建大平台、高端的实验平台和研究基地,提升高水平科研的支撑能力。
  能不能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也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有很好的研究手段。我们要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平台。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目前还有许多困难,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目前青年教师的科研条件很多方面受到制约,在这方面我们要做出努力。要加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更多的像“无线谷”研究基地这样的大平台,争当科研领域中的“国家队”。形成具有强大云集科技资源能力的平台,支撑高水平科研,为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创造有利条件。
  3.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和管理形式,为高水平科研提供良好的机制支持。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并存的趋势。这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和创新学术组织形式,加强组织协调机制、改革科研考核机制,通过完善学部制、学术特区以及其他学科组织形式,加强学科整合和交叉集成,形成学科集群,有效汇聚学科和人才资源,组织团队、争取项目、产出成果,提升已有优质人才资源的使用水平和科研效率。
  四、凝聚共识、真抓实干,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一是强调要做好本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宣传。
  这次会议对学校的科技管理文件进行了归纳,提供给大家进行修改,请各单位认真组织修改,提出意见,系列文件的修改,征求意见之后还要再集中,正式定下,下发执行,在这之前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组织和讨论有关政策,把这些文件征求教师的意见,对学校科技管理政策的制定多提合理化建议,使我校科技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校内媒体要对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宣传他们成功的经验,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对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宣传,要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胡总书记在昨天清华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组织学习,很好地领会贯彻执行。这个讲话就是与我们高校的工作密切相关,很有针对性,对我们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人才,提升科研的能力,开展社会服务,传承创新文化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希望和要求,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怎么样重视建设的问题,特别强调尊师重教,强调提高教师待遇,强调关心教师健康。这个文件对我们来说是很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文件,请大家认真地组织学习。
  二是各学院党政要高度重视,要把科技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进一步强化各级学院在科技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作用,围绕“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各项指标和年度计划的落实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要把任务进行分解,将任务落实到团队和个人。
  三是加强管理,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各管理服务部门要强化管理和服务同样是生产力、同样是科技能力的意识,改进科技管理、服务机制和形式。要加强学校科技管理和服务队伍的建设,着力构建与我校科技工作相适应的科技管理组织构架和队伍,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和作用。这方面,很多同志都提到了,青年教师也很有期待,希望我们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各个院系都在这方面进行认真研究,看看哪些方面能在教师的科研方面提供有力的服务,哪些方面能简化一些程序,可以使教研人员节省时间,腾出更多的精力去从事教学和科研,请同志们动动脑筋。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管理单位、各院系的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在这方面有一些提升,使教师满意,使科技工作者满意。比如,为新进教师提供一个指南,让大家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科研是如何运转的等等。
  四是要增强科研绩效意识。
  “985”工程三期、“211”工程以及省优势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很大,我们纵、横向的科研经费11.38亿,这个数字很大,我们一定要增强投入和产出意识。坚持突出重点、绩效明显,通过重点建设,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科研、教学、学科间的良性互动。要利用科学研究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要加大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使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大团队,通过开展高水平科研,培养高水平科研生力军。易红校长特别强调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这是很有道理的。青年是我们学校的希望所在,“谁掌握青年谁就赢得未来”,对学校而言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五是鼓足干劲、狠抓落实,奋发有为。
  这次会议,对于“十二五”期间的科研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只开会议不抓紧落实,等于没开会,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所以我们说来说去,最后还是要实干。尤其是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一讲到“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就像江苏“四千四万”的精神。最初,江苏为了发展经济提出了“四千四万精神”即“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难万险”我们没有千难万险,千山万水,但是跑的地方也不少,至少我们有千辛万苦,千言万语。为了一个项目,为了一个合作,为了争取一个什么,费了多大的劲,大家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和智慧。“十一五”期间的科研的成就凝聚着我们学校党政领导、各院系领导,尤其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广大教师包括广大研究生同学付出的辛勤劳动、汗水和智慧。只有付出艰辛,才能收获喜悦。接下来的“十二五”,我们仍然要坚持实干,要把科学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具体开展科研工作、提升科研能力的举措来实施,以取得新的成效。
  本次会议是“十二五”期间推动我校科技工作一次重要会议。让我们以本次科技工作会议为契机,深化认识,凝心聚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和贡献。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我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我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