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至善论坛
扎实开展创新实践 精心培育创新成果——在东南大学2011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校长 易 红
发布时间: 2011-05-25                    访问次数: 1542

        经过较长时间的精心筹备,今天,东南大学“十二五”科技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了。科技工作是高等学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科技水平更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和层次的最关键的标准,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东南大学在社会上拥有较为崇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声誉,与我们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实力、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专家队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技成果和利用科技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赋予高校的一项更为崇高和重要的使命,就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可以预见,科技工作在今后的高校事业发展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此次科技工作会议,不仅是对前一阶段,主要是“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更是推动我校“十二五”科技工作跨越发展的一次总动员。
  我校的科技工作有着优秀的传统和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突飞猛进,取得了更为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为提高。
  自2006年开始,学校在牵头承担973项目方面取得零的突破,迄今每年都获得牵头973项目资助,截止目前,共获得8项牵头973项目,其中2010年喜获3项。基于超材料实现微波段三维隐身和电磁黑洞研究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技术研究方面,2006年到2009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项、97项、141项和192项,2010年获得241项,较前一年增长了25.5%。
  应用研究取得明显进步。涌现了未来移动通讯技术、专用集成芯片、荫罩式PDP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取得一大批专利,使我校成为国内一流和世界有影响的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显示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的重要研发基地。
  国家级科技奖励快速增长。2006年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2009年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2010年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近两年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教育部对全国高校在2010年度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排名中,我校排名位列第9,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科技经费逐年大幅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攀升。2006年科研经费5.56亿元;2007年6.46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6.2%;2008年8.07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4.9%;2009年超过9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1.5%;2010年11.38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6.4%。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270项,2007年380项,2008年533项,2009年730项,2010年958项,“十一五”期间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7.2%。
  高水平论文不断涌现。据统计,我校在SCI论文方面,2007年收录588篇,排名25位;2008年收录831篇,排名22位,较前一年提升了3位;2009年收录1171篇,国内高校中排名第18位,较前一年提升了4位。EI论文方面,2007年收录1050篇,排名第17位;2008年收录1273篇,排名第12位,较前一年提升了5位;2009年收录1468篇,排名第9位,较前一年提升了3位。不只论文的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升。表现不俗论文方面,2008年140篇,排名第15位;2009年239篇,排名第13位,较前一年提升了2位。表现不俗的论文占本机构论文比例,2008年16.9%,位列全国第2位;2009年20.41%,位列全国第4位。在国家科技部预研管理中心发布的高校和科研机构2010年发表Nature文章排名中,我校在Nature系列上发表文章3篇,加权因子位列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第8名。
  除此之外,我校科研基地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大为增强,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进展顺利;科技专家队伍不断充实壮大;产学研合作成绩显著,科技服务国家和江苏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国际合作科研成效日益凸现,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开展的隐身衣研究、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开展的绿色建筑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院”进展顺利;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迅速,学科和科研布局更为优化。在“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强有力的支撑下,学校有工程、材料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数据库排名的前1%,这表明我们向综合型大学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些成绩凝聚了在座各位专家、广大老师和科技管理部门同志的智慧和心血,为我校“十二五”及以后的科技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校的科技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例如我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重大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够丰富,突出表现为获得的国家级大项目、大奖和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太少;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还偏少且储备不足,尤其是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不够快;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困扰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更加积极有效的改革逐一加以解决,以使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我们拟订了“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一系列关键指标,比如我们要力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0项以上,其中重大、重点项目至少15项;牵头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至少5项。争取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以上,并在一等奖方面取得零的突破;争取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更多高水平学术论文,SCI收录论文年均增长11%以上,收录论文超过7500篇。科研总经费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8亿元,发明专利授权年均增长超过5%,总计超过2000件,PCT专利总计至少达到150件;争取新增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加快南京“无线谷”建设。力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0项,新增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
  同志们,“十二五”规划为我们明确了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绘就了我校科技发展的美好愿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下面,我提几点建议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清当前发展形势,正视我们的不足和差距,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鼓足干劲,艰苦奋斗,实现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工作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的发展形势也非常严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紧迫感和危机感,通过积极有效的改革,依靠我们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奋力拼搏,力争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得东南大学科技工作的新成效,奠定东南大学科技工作的新优势。
  二、进一步认识科技工作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众所周知,一所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水平不高的大学注定了是平庸的,一个不能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的教师在高水平大学显然是不够合格,甚至是无法立足的。我们提出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努力提高科技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希望广大教师要牢记科技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团结协作,刻苦攻关,加大创新,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科技成果。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因时、因地、因学科而各有不同,科技管理方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和完全统一。我们必须适应学校的特色,学科类型的不同和教师个性的差异,充分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形成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科研项目组、以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小组等多种科研组织类型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我们还应当看到,多学科交叉集成,是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工理医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这为我们的学科交叉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和各种制约,增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集成交叉研究能力,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最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和体制创新,建设若干个学术特区,形成若干支异军突起的一流科技创新团队。
  四、进一步加紧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为全校科技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队伍支撑。
  我们要紧密结合我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迫切需求,强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我们要营造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安心做学问、做大学问的良好氛围,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优良环境,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有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大力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五、继承和发扬东南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严谨求实,恪守诚信,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学为人师,德为世范,这是全社会对我们人民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当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遭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这为我们全体老师和科研人员敲响了警钟。我们每个同志都要高度珍惜东南大学百年名校的声誉和优良学术传统,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自觉、模范地恪守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诚信民主、创新进取、代代相传的良好学术环境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成绩令人鼓舞,形势催人奋进。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在这里总结科技发展的成绩,分析“十二五”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部署下一阶段科技工作任务,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认真探讨,总结出我们的优势和经验,找出我们的不足和差距,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我相信,乘着科学发展的东风,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和江苏省的亲切关心和热忱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顽强拼搏,创新进取,扎实开展创新实践,精心培育创新成果,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开创东南大学科技工作的新局面!我希望这次会议能为“十二五”科技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最后,再次祝各位专家和同志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