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大人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记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东教授
发布时间: 2012-05-16                    访问次数: 3108

    11月26日,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1年年会在南宁广西大学召开,大会公布了第四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评奖结果,并进行了颁奖仪式。共有2部著作、10篇论文和研究报告获奖。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东教授喜获第四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优秀论文奖。
            没有报送,却懵懂获奖
  李东一直觉得此次获奖自己很懵懂。这个曾经憧憬着的奖项,居然没有任何预告就来了。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东颇觉得有些戏剧。为了躲避繁琐的各种会议邀请,他整整两天都没有接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蒋一苇基金办公室打来的获奖通知电话。第三天,他按错了键才误接通电话,获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他只能用“很激动”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而心里却还泛着一丝的歉意。
  直到在广西南宁领奖时,李东才从工业经济研究所一位编委处得知,此次获奖归功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青睐。自己的论文是由工业经济研究所从数百篇的论文中挑选出来送去参评的。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其评选非常严格。论文的选择有三个主要来源:一、由我国应用经济学权威杂志《中国工业经济》从该刊所发表的论文中选择推荐;二、《经济管理出版社》《世界经理人》《管理世界》三个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可以自行申报;三、定向通知国内30多所社科学科有一定基础的高校自由申报。由厉以宁、李京文、吕政、刘国光、陈清泰、吴敬链等18名资深权威组成评审委员会,在这几百篇论文中进行筛选并通过两轮的匿名投票产生。除了第一种方式是由他人推荐,其他均需要参评人员自行送报。评选的主要标准是:要求成果能够顶天立地,能对世界前沿管理学理论产生影响,能够深深根植于中国,并且要求论文发表以后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社会影响。
  李东于2008年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杂志上的论文—《面向进化特征的商业生态系统分类研究———对33个典型核心企业商业生态实践的分析》,发表后很快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对商业生态系统的机理理论和战略设计方面的研究分析独到,开创了平台功能分析与构建途径方面的新领域,为系统推动新型技术产业化中的商业模式设计和破坏性创新中商业模式构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东发现自己是后知后觉了,因为这一切严格的筛选程序,都在他毫不知情的时候走完了,他就这样被“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懵懂的撞了一下腰。以至于他在接到邀请电话以后为去不去领奖还犹豫了一下。
            “从一棵树长成一片森林”
  李东的团队对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的关注和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于商业生态,李东教授有他自己最朴实的解释:过去的标准型企业就像一棵树,生命力脆弱、难以遮风挡雨,但如果在这棵树旁边开辟一块地并提供养分,吸引别人也来种树,让这些小树也迅速长起来,共同形成一片森林。这时候顾客来到这片森林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每棵树也同时获得相应养分。而早先的那棵树—标准型企业也就由此缔造了一个有利于它的商业生态。
  传统标准型企业独立运作,单独提供产品或服务,能产生的竞争效果是有限的。李东形象的以加油站为例,加油站通过提高服务、薄利多销等常规手段所产生的利润空间总是有限的。但如果加油站在加油业务的基础上,还提供其他的针对驾乘人员的互补产品,如洗车、维修、小商品销售等等来增加加油站的服务种类,这就有可能形成商业生态。过去标准型企业—加油站提供的一道菜,而共赢模式则给顾客提供的是一桌菜,这对顾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前者无法比拟的。
  另一个更加有力的例子是苹果公司。2002年左右苹果公司进入低谷,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他们在绝境中寻找生机。为此,首先需要充分利用企业核心能力,这是立足的根本,所有的实践结论都表明企业必须专注于核心的那一道菜,那么剩下菜由谁来做呢?当然是吸引所有有可能提供与苹果手机有互补关系的机构或个人。苹果打造了一个软件仓库,装载了全世界的各种功能的软件,而把平台开放给了全世界的软件商去展示。这对于苹果手机的用户来说,享受的是一个世界森林的养分。苹果公司也从中获益。在2003年至2007年,公司市值翻了150倍。华尔街、学术界和政府罕见地达成了一致的共识,那就是苹果的商业模式确实是取得了成功。
  这一模式目前在数码产业、传统行业、制造业等各行各业都在广泛应用。对企业来说,商业生态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在于利润的稳定性,持续稳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正是着眼于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和实践趋势,李东教授放眼国际,对中外多家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发表了论文《面向进化特征的商业生态系统分类研究———对33个典型核心企业商业生态实践的分析》,也正是这篇论文,使他获得了大奖的青睐。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带有偶然因素,那么对于李东来说,则更多了一份必然,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4年,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东南大学,那时的李东带着一腔热情和一份不服输的自信。然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当时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与学校的档次有差距。担任系主任后,他在心中暗暗地给自己施压,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捏紧拳头,瞄准有世界影响,对中国实践有重大启迪作用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为了真正贯彻“顶天立地”这一研究要求,李东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从两个方面吸取最前沿的研究素材和研究依据:第一,实践驱动。李教授担任了包括苏宁在内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担任了十几家省内外各公司和政府机构的管理顾问。在长期与企业的接触中观察和预估企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解决的方案。第二,文献驱动。他的团队始终盯住管理方面TOP10权威刊物动态,比如全世界排行第一的AMJ(管理学术期刊),以及SMJ、AMR、HBR等;关注世界上研究商业模式的二十个左右最顶尖研究者的研究动态,保持对该领域的最前沿动态的了解。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业务走向成熟和普及,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企业,比如Ebay,从换邮票起家,应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一夜暴富。因此,作为全球投资界风向标的华尔街以及美国的财经界,给这些企业新贵们贴上了形形色色的商业模式标签。而推波助澜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数字化网络的普及,另一个是全球化巨浪。这两个源头生生不息,给各个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很快李东就由此确立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围绕这一主题先后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的项目。
            邂逅的惊喜
  从南京飞往南宁的机场,李东意外地遇见了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陈传明,这一对由来已久的老朋友这才知道,两人竟是同时获奖。而最让他感到欣喜的是,此次同时获奖的还有在人民大学读书时候对自己的学术给予指导的、是自己所尊敬的导师,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前院长徐二明教授。
  在前三届获奖者中,既有李占祥、金焙、李维安、于立、刘伟、李海舰等著名学者,也有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荣事达总裁陈荣珍等著名企业家。能够与这些著名的学者、企业家、自己的导师、最亲密的老朋友们同台领奖,李东感觉到一份畅快淋漓与自豪。
  2010年,李东再次在《中国工业经济》杂志发表最新的论文———《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该论文对国内商业模式研究挖掘的前沿,从规则的角度对商业模式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如今,他带领的团队通过八年的努力和研究,已经跻身为国内主要研究商业模式这一的基地之一。
  今天的李东,还在带领他的团队一如既往地前行着、追踪在企业管理学术的最前沿。他坚信,努力终有回报,东大的工商管理学科终有收取辉煌的时刻,而他一直在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