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校友风采
永不逝去的东大青春——访正大置地有限公司副总裁柯海明校友
发布时间: 2013-09-02                    访问次数: 2603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每个人的青春都终将逝去,但是东大却是青春永恒。因为,每一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优秀青年把自己的青春足迹留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在学子们心中,来到母校所在的地方,就找回了自己的青春……

  近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播,在国内刮起了一股绿意萌动的青春风潮。
  影片在我校大量取景,当大礼堂、中央大道、中大院等校园景致逐一映入眼帘时,观众们应接不暇,东大校友们更是大呼“亲切、漂亮!”
  五一期间,在北京的东大建筑系校友在微信、微博上热议这部电影,并且相约一起走进电影院,回忆美好的青春岁月。
  建筑系1990届校友柯海明说:“如果想看民国时期的西方古典建筑,就应该来东大!”连日来,他不停地向朋友们介绍自己的母校东南大学。推介之余,他还不忘告诉别人,东大学子虽然有幸在美不胜收的校园里求学,但是却一点也不沉溺于美景,刻苦是东大校友的共同基因。
  柯海明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第一位由民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历史悠久的东南大学从来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学校,柯海明更是一位特别有故事的校友。作为青春故事的发源地,东大的青春永不逝去……

    成为第一位民选的学生会主席
  高中时代,柯海明就读于北京八中,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北京市西城区学联主席等职,他高三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又红又专”的好学生。
  柯海明高考成绩很好,好到可以选择任何一所大学。因为出生于江苏的工程师父亲有浓厚的“南工情结”,柯海明报考了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初入大学,在强手如云的建筑系,柯海明就被委以重任,担任班长。
  学校希望在校园民主建设方面做点尝试,1987年,时任校学生会主席沙敏等人提出,要在校内由民选产生新一届学生会主席。这个说法,在当时的校园里不啻为一声惊雷。这意味着,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学生会主席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谁当主席将由大学生们自己说了算。
  当年三四月间,学生会改选拉开帷幕。初生牛犊不怕虎,大一新生柯海明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跃跃欲试。校学生会选举工作在校党委、校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之下,由同学们自己组织,全校同学热情参与,选举过程紧张有序。
  全校当时有16个系,被分成两大选区。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等8个单数院系为一个选区;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四、十六等8个双数院系为另一个选区。
  每个系最多推荐一名竞选者,同一选区的竞选者聚集到一起,各自亮出自己的风采。经过来自选区内的同学们的投票,单数选区、双数选区各产生候选人一名。
  就这样,柯海明作为单数选区的优胜者,和一名来自无线电系的大二同学一道,成为最终的候选人。
  两位候选人的相关情况被张贴在南门口,供来往的师生观看。竞选当天的大礼堂,像过节一样热闹,时任党委书记陈万年来了,副书记柏国柱也来了。各院系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五六百人出席了活动,见证新一届学生会主席的产生。
  两位同学在大礼堂进行自我介绍,并陈述“施政纲领”,然后再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在场的同学都很踊跃,大家争先恐后地递纸条,对候选人进行提问。
  柯海明觉得,自己和另一位竞选者在台上是“对手”;在台下,应该是朋友。因为大家都想把学生工作做好,都是为了服务同学。况且,柯海明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对手”来自无线电系,他严密的思维方式可以和学建筑的自己互补。
  于是,柯海明在台上郑重承诺:“如果我在竞选中获胜,我将邀请另一位候选人担任学生会副主席。”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也为柯海明赢得了人心。最终,柯海明收获了三分之二的选票。他诚挚地邀请自己的“对手”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对方欣然应允。
    大一新生做好全校学生的“大班长”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校园民主意识,使同学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那一届学生会的努力方向。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的时代,第一个民选的学生会主席很快在全国高校中引起轰动,柯海明成了一个“新闻人物”。
  如果把学校看作一个“班”,身为学生会主席的柯海明无疑就是“大班长”。柯海明是大一学生,而各部部长大部分都是大二年级的,还有两位副主席来自大三。如何调动师兄师姐的积极性,是他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柯海明谦虚好学、待人热情,很快就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久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陈万年、柏国柱、胡凌云、杨勇、杨一民、左惟等领导都很赏识他,给了他很多鼓励。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成员们配合得很好,一批学生干部脱颖而出并结下深厚友谊。毕业后,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大多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中坚力量。作为当时的校学生会女生部部长,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刘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今,柯海明建立了一个名为“老东大人”的微信群,那一届的学生会干部悉数入群,大家经常在群上回忆过去的青春岁月。
  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在大礼堂看现场演出、电影录像的时候,时有扔纸飞机、起哄等不文明现象发生,学生会向广大同学发出文明倡议,号召大家自己监督自己,很快这个现象得以杜绝。
  学生会主席作为校务委员会成员参加了很多学校重大事情的讨论。学生会伙管会主任兼任学生食堂的副主任,参与食堂伙食定价、质量、服务等方面工作。1987年12月份,学生会伙管会给全体同学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市场上的猪肉涨价了,但是近期学校食堂的各种肉食品价格不会变化,因为学校膳食科在涨价前预先采购了一大批新鲜猪肉并冷藏起来。请同学们安心学习,迎接期末考试。
  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对柯海明后来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学生会的历练,让柯海明学会了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尤其是为人处事之道。如今,每当柯海明处理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合作伙伴的想法,这就是从大学时代养成的习惯。
    金色年华的欢乐节日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柯海明那一届学生会组织了很多大型活动。其中为期一个月的“金色年华文化节”更是闻名遐迩。柯海明说:“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都不敢相信当年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搞了如此多的活动,而且那样精彩。”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对国家、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1987年12月,由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大学生科协、研究生分团委共同主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二周年活动启动。这次活动以“继革命传统,树时代新风”为主题,学生会主办的“金色年华”第一届校园文化节同期拉开帷幕。
  10月5日,文化节开幕式暨全校文艺汇演在大礼堂举行。10月31日,文化节闭幕式晚会暨新年晚会在演讲厅举办。其间,共有包括辩论会、交谊舞赛、校园歌手大奖赛、系列讲座、时装表演、小品赛、英语专场晚会、体育冠军赛、“南工的未来”校园畅谈会等在内的23场活动。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伴随着这首毕业歌,精彩纷呈的开幕式晚会开始,每个系都献上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尤以无线电系的《浪花舔湿的音符》和建筑系的《大地·建筑·未来》最为突出。前者融音乐、舞蹈、故事、歌曲为一体,描绘了两位老人在海滩上回忆一生的画面,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后者用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建筑的过去和未来,其中第二部分的霹雳舞将演出推向高潮。
  闭幕式晚会由省学联和校团委联合主办,来自河海、南航、南医、南师、南化等兄弟院校的同学们也参加了演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舞蹈《担鲜藕》、颇具异域风情的手风琴独奏《西班牙斗牛士》、粗犷高亢的男声独唱《骏马奔驰保边疆》让人流连忘返、缱绻遐思……与此同时,一份名为《金色年华》的油印小报作为文化节特刊粉墨登场。在文化节期间,这份小报一共办了5期。文化节结束后,《金色年华》成为学生会的固定刊物。
    严谨的作风、平和的心态是母校馈赠的青春礼物
  柯海明回忆,大一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40块钱,吃饭只要20块钱。那时候,一块大肉一毛钱,小炒菜只要四、五毛钱。尽管物价如此低廉,但是仍有一些同学“入不敷出”。
  于是,同学们开始“勤工俭学”。有同学在文昌桥开咖啡屋,有同学出租录像带,还有同学出去做家教。咖啡屋当时是一个新奇的事物,深受大家喜爱,大概六、七十平方米的地方经常聚集了很多学生。
  学生会经常组织活动,还请南师大、南医大等校的同学过来,互结“友好宿舍”。每周六晚上,学校在中心楼演讲厅、体育馆、校友会堂等地举办周末交谊舞会。大礼堂的固定节目是放录像,当时很多同学都持有录像卡。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还会经常去鼓楼的英语角练口语。
  那时候,建筑专业的柯海明一个学期要完成两个大题、一个快题。快题由老师当天布置,学生当天完成;大题是一个老师带十个学生,王文清、黎志涛、卢志昌、朱德本等老师都带柯海明做过图。
  柯海明大一的时候,前工院还在改造,他们看书就在中大院或者中山院,有时候也会去图书馆。学生会成员都很刻苦,学习都比较好。大家经常需要抢自习教室、图书馆,柯海明也不例外。“好在建筑系还有一个专门画图的地方,我们少受了很多寻觅自习教室之苦,”柯海明说。
  每次交图之前,都有四五天时间需要熬夜。到交图前最后一天,宿舍里会显得分外忙乱。这边在不紧不慢地放费翔的歌,那边在如火如荼地赶图。
  建筑学这个学科,尤其需要协作精神,柯海明和同学们关系很好。他当时住在文昌十舍,那时候学校四牌楼有四个食堂,校东两个、成园一个,还有沙塘园。柯海明经常在位于校东的三食堂吃饭,偶尔去成园“大快朵颐”,因为那个食堂人少,菜精致一些。
  每天晚上十点下自习以后,室友们一起到南门口来碗小馄饨加加餐,然后再一起回宿舍。洗漱完毕,“卧谈会”开始。宿舍9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经常侃到很晚。
  不管夜里睡得多迟,一大早,柯海明和同学们都必须从文昌桥跑到小营,丝毫不敢懈怠,因为体育老师在终点等着他们。
  柯海明认为,严谨的作风、平和的心态是母校馈赠自己的青春礼物。他说:“我因此学会了诚恳待人、踏实做事,这份礼物让我受益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