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大人物
飞向未来的翅膀———访动画片《三体》总编剧、医学院冯筱扬同学
发布时间: 2016-01-18                    访问次数: 1864

    2014年,东南大学医学院的冯筱扬同学和小伙伴们成立了一个制作团队,打算把炙手可热的科幻小说《三体》拍成动画片。

  这个动画片制作团队成员众多,每一集都有四五十人参与创作,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在这支庞大的制作大军里,主创人员只有10人,冯筱扬名列其中。

  医学生为动画片写剧本,听起来有点“不着调”。冯筱扬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年多过去了,他们做得怎么样?

  改编《三体》,是因为它把“亚洲没有优秀科幻作品”的论断扔进了太平洋

近来,《三体》风头正劲,说它是国内最火的科幻小说也不为过。那么,《三体》为什么这么火?

  《三体》的作者叫刘慈欣。这部小说真正的名字叫“地球往事”三部曲,“三体”是科幻爱好者们对它的昵称。该系列小说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

  “雨果奖”历来以“科幻界的诺贝尔奖”著称。今年8月23日,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举行,本年度的“雨果奖”在这次大会上颁奖。《三体》成为最大的赢家,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科幻作家首次获此殊荣。《三体》此次获奖,将某些西方人“亚洲没有优秀科幻作品”的论断扔进了太平洋。

  今年10月,刘慈欣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

  据冯筱扬介绍,《三体》将中国的科幻小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之前,中国的科幻小说大多都致力于科普。

  如果是第一次接触《三体》,很有可能会有强烈的“错乱感”。在《地球往事》三部曲中,第一部讲述的是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的故事;第二部则是描写从21世纪初到未来的两百年;第三部时间跨度最大,从古罗马时期写到几亿年以后。

  尽管时间上如此“纵横交错”,还是阻挡不了越来越多的《三体》迷爱上《三体》的步伐,冯筱扬就是如此。谈起《三体》的独到之处,他总是如数家珍:第一,不是虚无缥缈的科学幻想,而是以地球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视角讲故事。第二,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小说里写到几位老人在菜场里买菜,他们谈到地球的未来,讨论身后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第三,小说描写地球人与“外星人”斗争的情节,指出靠人心赢得胜利,而不是高科技。

  为理想“吃苦”:苦也甜,累无怨

说冯筱扬是《三体》的骨灰级粉丝,一点也不为过。他的案头,摆放着三套《三体》小说。早在2011年,刚上高一的冯筱扬就迷上了《三体》,买了一套简装版。2013年,冯筱扬买到精装版的《三体》,还幸运地获得了作者刘慈欣的签名。今年,他又入手了一套《三体》,并且获得了刘慈欣的当面签名。第一套《三体》,早已被他翻得“面目全非”。

  冯筱扬说:“第一次读到《三体》,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小时候酷爱天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天文无感了。接触《三体》后,再次唤醒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

  《三体》的10位主创人员分布在世界各地,目前有6人在国内,另外4人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和法国,冯筱扬是总编剧。这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22岁。

  2013年,“三体粉”“矢量中子弹”提出把《三体》改编成动画片,另一位爱好者“神游八方”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制作出第一集。随后,众多“三体迷”加入其中,他们抱团作战,很快搭建了制作班子,“神游八方”担任总导演。

  敢想敢做,是冯筱扬的最大特点。听说有人要为《三体》拍动画,冯筱扬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为了让《三体》动画片早日跟观众见面,冯筱扬和伙伴们可是吃了一些“苦头”。对于“吃苦”,冯筱扬满不在乎,他说:“为了理想,苦也甜,累无怨!”2014年,冯筱扬加入《三体》动画片制作团队,担任编剧。医学院课程很多,冯筱扬深知作为大学生,必须先搞好学习,所以他希望在不影响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做好编剧工作。从2014年初决定制作动画片到今年10月第一部杀青,他都是利用晚上9点下自习以后的时间以及周末来写作,休闲娱乐的时间比别人少很多。

  据冯筱扬介绍,最初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把小说从无声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动画,没有想过做得多么精美。但是出于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在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提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

  这部动画片,是用Minecraft沙盒游戏实现的。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原因:其一,如果用3D建模来做,难度大、耗时长;其二,团队里的小伙伴大多是沙河游戏迷,大家都比较喜欢用这种类似积木的方式实现动画效果。所以,在这部《三体》动画片里,人物、房子、树木等场景基本都是方框堆砌而成的,看起来像乐高积木搭建的世界。

  每一集剧本都写了20稿以上,最艰难的是写作第十一集《智子计划》的时候,因为在原著中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外星人锁死地球科技的故事,技术细节特别多,必须要把艰涩难懂的技术词汇转变成通俗易懂的“人话”,所以特别困难。光这一集,他写了将近4个月,将原著硬生生仔细品味,然后再变成动画剧本。冯筱扬说:“不只是我,伙伴们都很拼!为了给故事中人物刻画出生动的面部表情,团队里的动画师曾经连续六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动画片《三体》刚刚出炉,就荣获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一个多才多艺、善良纯真的“书虫”

  冯筱扬高中毕业于江苏省淮阴中学,他自幼爱好读书,特爱科幻小说,被同学们戏称为“书虫”。上大学前,他每天放学前都要到书店看半小时的书,然后再回家,高考前也不例外。

  高中时代,冯筱扬就获得过江苏省网络征文特等奖。因为阅读面广,冯筱扬语文成绩一直特好。他得意地说:“因为看的书挺多,高考语文的两篇阅读理解都是我熟悉的段落,一篇出自老舍的文章,一段来自叔本华的文字!”高考时,他的语文考出了128分的好成绩。此外,冯筱扬物理也很好,获得过江苏省物理奥赛二等奖,高考物理A+。

  问起业余爱好,冯筱扬一口气报出许多社团名称:动漫社、广播台、校大学生科协……作为自行车爱好者,冯筱扬经常骑车往返于南京和淮阴之间。

  冯筱扬很有爱心。今年暑假,他随支教协会去云南昭通支教,在那里整整待了一个月。对于支教地的艰苦,冯筱扬是有充分心理准备的。

  尽管如此,到了当地,所见所闻还是让他大吃一惊:昏暗的教室里不通电,连窗户也没有;因为山路崎岖难行,遇到下雨天,孩子们干脆就不去上学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出勤状况,导致孩子们的学习基础极差。

  一个名叫“三院”的小孩让冯筱扬印象深刻。三院在家排行老三,家境贫寒,体弱多病的父母没法出去打工,只得待在山里务农。原本生活就很拮据,大哥结婚欠了五六万元的债务,二哥上大学又欠了两三万元,家里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冯筱扬爱读书,也特别支持支教地的孩子们读书。一次聊天时,三院说起自己喜欢看书,特别希望有一套《三国演义》。回到南京后,冯筱扬很快就买齐全套的“四大名著”,给三院寄过去。

  支教结束后,想要跟昭通的孩子们联系比较困难,因为他们都没有手机。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冯筱扬牵挂孩子们的心。冯筱扬在支教日记里写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世界仍然向我们掀起它神秘面纱的一角,让我们可以去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舍不得那片土地,惦念着那里的孩子们。”

  身为90后,冯筱扬在同龄人中显得有点“老套”。他不喜欢用电脑打字,习惯手写文字。近5年来,冯筱扬手写创作了将近30万字的小说。与同龄人喜欢“独立空间”不同,他跟父母关系很融洽,特别喜欢跟爸爸妈妈聊天。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冯筱扬只抢购了两件东西———送给妈妈的指套和送给爸爸的皮带。

  谈及未来的打算,冯筱扬显得特别清晰:“最好是先做一名好医生,然后再当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之所以对科幻文学如此钟情,是因为冯筱扬从科幻作品中看出了人类的希望,许多往日的科学幻想都已经变成了现实。冯筱扬说:“科学幻想最大的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大胆想象,尝试用新的办法解决老大难问题。科幻,是人类飞向未来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