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校友风采
沿着心的方向去走——我校杰出校友、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回母校演讲侧记
发布时间: 2017-03-28                    访问次数: 1528


11月14日下午,我校杰出校友、兼职教授,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第一人——王澍教授应邀参加了由校团委主办的“2014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活动,并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上为母校师生发表了一场精彩演讲。校长易红在演讲前亲切会见了王澍教授及其夫人一行。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刘波在演讲会开始前致辞,对王澍校友伉俪回到母校表示热烈欢迎。王澍教授这场演讲的主题为“沿着心的方向去走”。对于为什么取这个题目,他说:“因为我扪心自问,从在校读书开始,一直到今天,指引我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心,一颗真诚的心。所以今天我想主要就围绕着如何培养一颗真诚的‘心’来讲。”

“大学的学习,你得能思想”

王澍教授在演讲中回顾了他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学习生活的经历。刚进入四牌楼校区学习时,他就被大气而不失灵秀的校园风景所打动。入校初期,王澍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与老校长钱钟韩先生的座谈。钱先生的学术经历和“敢于挑战权威”的鼓励至今影响着王澍。他深情地回忆道,“当时钱先生问我们,你到大学里来学习,什么是一个好的大学生?我们当时都回答不出,他就给出了答案。他说,‘好的大学生,一定是敢向老师挑战的学生。你作为一个学生只要 提前三天好好备课,在课堂上能够提一个问题,把老师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你才是好学生。’”钱先生的教导,如同醍醐灌顶,让王澍感触良深,恍然大悟。他深刻意识到,大学和中学不同之处就在于,进入大学意味着你开始走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老师的作用是在这条路上引导你、帮助你,至于学习,则全部由你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正如王澍所强调的,“大学的学习,你得能思想。”

“那样的一种气氛,那样的一种学习”

作为二十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王澍说,时代的启蒙让他们的成才特别需要机遇,而没有机遇的话,创造机遇也要努力成才。那个时候,大学生对一切旧的东西充满了怀疑,对新的东西充满了热情。在自由开放的年代,王澍和其他同学一样对知识饥渴而疯狂地摄入,他为自己构建了知识体系,开列各种书单,每一本新出的书都要买到,自己的床边几乎都快变成一个小图书馆了。除了建筑系的学习之外,他还忙着听讲座,形成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他也开始积极加入到社团活动中,从书法协会到后来的科技协会,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了王澍的眼界。

到了硕士阶段,王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不满足于社团活动,他走出校园,开始了带有“人类学色彩”的长途旅行。他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旅行经历,“顺着水走,从江南走长江,最后回到南京。还有一次是顺着长江下去,按着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路线,一站一站、一个村一个村,步行、坐船、拖拉机、马车各种交通工具混合使用。”这个路线的设置,源于他对沈从文的敬仰。王澍说,“当你读书读到一定阶段时,你就开始寻找真正适合你的精神导师。一直到今天,沈从文对我来说都像是精神的标杆,他带给我的那种人性的温馨、温和的反思和疑问,深深地影响着我。包括我设计的建筑所传递出的感觉,都有沈从文的影子。我会经常在脑海中与他‘对话’,这也是某种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锻炼。”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澍通过这种课堂、讲座、旅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艺术体系。

“追随内心,固执和坚持一点小小的乐趣”

“敢于挑战权威”,在课堂中的“标新立异”成就了王澍后期建筑设计的创新之路。王澍 生动地回忆了设计课上的一个小故事。当时设计课上会经常展示很多杰出校友的示范作业,那些作业一看都画得特别好,同学们都仿照那些示范作业在画。但是王澍觉得那些作业虽好,却不是自己所想表达的,他要做的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有一次王澍画了一幅画,画中所有的树都没有树叶,是枯干,在枯干下面有一座房子。评图时,老师们之间争议特别大,有的老师认为这个作业应该直接不及格,因为东南大学的学生作业第一次出现这么古怪的绘画。但他的指导老师——王文卿老师肯定了这一创新之举,竟给了王澍小组最高分90分。至今,王澍对王文卿老师的肯定和鼓励都铭记在心。

在建筑系的学习中,孙钟阳老师对王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王澍回忆,孙钟阳老师以严格著称,要求画建筑图要用2H铅笔、尺规手绘在硫酸纸上。铅笔在硫酸纸上本来就容易掉粉,2H画在上面线很淡,没有功力是画不好的。孙老师用2H铅笔在硫酸纸上画了一张丁山宾馆小茶室的阴影透视图,极准确,极简洁。这幅图王澍看进去了,并延续了老师这种方法,至今画图都是用2H铅笔手绘,即使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仍不改初衷。王澍笑着说:“所以人笨一点,智商低一点,有时候就有这样的好处,你敢于固执和坚持一点点小小的乐趣,不像聪明人那么‘灵活’,错了就换一个方向,容易摇摆。”

演讲结束后,王澍教授还与在座的东大学子进行了热烈的对话交流。他对母校的感恩、对知识的渴求、对内心的追随,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东大学子。在给大学生的寄语中,他说,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心性的自觉,沿着心的方向去走,将知识的积累融入到旅行和实践中,思考作为一名建筑师、一名有担当的公民应有的责任。(文:叶菁 翟梦杰 图:丛婕)


本文原载于《东南大学报》 2014年11月21日  第1226期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