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大人物
【寻访身边的榜样】潜心科研重实践 善于教学育英才——记法学院副教授冯煜清
发布时间: 2019-10-31                    访问次数: 1386

“冯煜清老师在民诉课堂上善于把有趣的案例自然而然地引入,既有笑点又有知识点,而且人超nice!一级棒!”

“冯老师平易近人,温文尔雅。他的课堂很轻松,篮球也打得超级好。”

“我觉得最能体现一个老师人品和教学理念的地方就是课堂,在冯老师的课上,他会照顾到每一个细节,真正让我们快乐学习。真是法学院全民男神!”

在法学院同学们的眼中,冯煜清的课堂一直充满活力,案例生动活泼,化繁为简,使得学生快乐地遨游于民事诉讼法的世界。篮球场上、报告厅内、教学楼里,总会见到他帅气的身影。正如同今年“吾爱吾师”颁奖典礼中给他的颁奖词所言,“温文尔雅、渊博风趣,是为冯煜清老师也”,冯煜清不仅是潜心科研的研究学者,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启明灯。  

偶遇法律 钟情一生  

冯煜清是理科出身,高考保送至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机缘巧合下选择了法学。

大四面临着升学问题,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无意中读到了民诉法学专家吴英姿教授写的关于法院实证调研的文章,立刻被法律人看待问题别具一格的视角、分析问题理性全面的方法迷住了,“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冯煜清当时就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研究这门“非常有意思的科学课”。幸运的是,他成功成为了吴英姿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专攻诉讼法。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冯煜清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相反,由于自己非法学出身,基础不是很扎实,第一次研究生研讨课时就被老师当场严肃批评。但他并没有气馁,更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对自己做了一场透彻的反思,戒骄戒躁,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上,焚膏继晷,努力查文献看资料,付出比别人多两到三倍的精力去学习,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的缺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法学道路上最大的困难不是艰涩难记的法典法条、深奥莫测的逻辑演绎,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法学研究的初期就被当头棒喝,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及时弥补,冯煜清对于这种经历很是感激。正是在屡挫屡战“学习的辛苦”中,冯煜清对法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知识积累也越来越丰富。

冯煜清博士阶段师从香港大学的贺欣教授,贺欣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法社会学家。实际上民事诉讼法学和法律社会学有非常多的交叉知识,尤其关于一些司法制度的实证研究,也是他感兴趣的话题。2013年,刚刚接触法社会学,他在贺欣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把自己之前的调研内容写成了一篇论文,抱着尝试的心态向牛津大学主办的第八届中欧法学年会投稿,出乎意料的是,论文被年会接受,他本人还被邀请去牛津大学做论文发言。第一次在国际上发言,作为博士二年级学生的冯煜清也非常紧张,台下坐着的都是只读过其文章却从没见过本人的国际杰出中国法学者,有一种“举目无亲”的感觉。尽管担任评委的哥伦比亚大学的Liebman教授给他提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但他最后还是得到了会议论文评奖一等奖的第一名。付出努力得到了成果,这时的他如释重负,心情舒畅。会议结束后,会议方举办了一些社交活动,无论是认识的学者还是不认识的学者,都很友好地与他交流,向他表示了祝贺,冯煜清在他们身上第一次感觉到学术圈的温馨,认识到自己真正努力去做学术会得到认可和尊重。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热情,在此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他逐渐喜爱上这条学术科研道路,慢慢地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一直走到了今天。

  基层调研 实地研究  

冯煜清在课堂上常谈到基层实践调研的经历,在问及基层实践调研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时,他很兴奋地说:“我非常喜欢基层的那种环境,包括那种生态啊,那种工作的感觉,那些一草一木,都让我觉得如鱼得水,包括我博士期间研究信访,后来研究司法制度、研究调解,我觉得基层让很快乐、很纯真、很淳朴,而且就在这种很简单的环境下,能够发现一些社会运行中间相对比较本质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在纠纷解决这个层面上,你会发现中国法治的很多东西确实是能够在基层找到它的原型、它的根源。”

从整个法学学术层面来讲,实证研究长期和教义学研究或者规范研究处于一个竞争冲突的状态,但是近年来,它们有融合的趋势。对于法学学者而言,尤其我国早期的法学学者,更多的是从法教义学的角度去研究问题,会陷入非常典型的教条主义误区,包括由于对很多司法现状缺乏认识,导致法学学者研究的东西和司法实务部门真正在运作的方式完全南辕北辙。事实上,实证研究即能够帮助学者把握法律在现实层面如何运行,以及会受到哪些文本之外因素的影响,这对于完善我国的法学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现在无论是教义学研究学者,还是实证研究学者,一个共识就是文本与现实二者不可偏废,需要有机地结合。冯煜清也不例外,他不仅关注文本上的法律,还关注行动中的法律。

为研究涉诉信访,6年前冯煜清曾赴北京调研实践,刚到位于南四环的最高法立案庭时,由于当时长着一副学生脸,与访民交流时访民并不太信任,难以找到问题焦点进行切入。苦恼之余,他想了一个办法——与访民同住,即让一个访民介绍,住在南四环附近主要面向访民的一个民宿,通过和同住在里面的访民深入交流,慢慢地获得对方的信任,得到一些时政素材资料。但是民宿条件特别恶劣,整个房子都是上下铺,三伏天只有一个电扇吹着。然而光吹电扇又有感冒之虞,于是他要求民宿老板给一床毯子,老板就拿了一床黑心棉的破棉被,令人哭笑不得,他整夜整夜睡不着,只能在附近又租一间房子,前半夜和访民聊聊天,后半夜就借口出去在附近房子里整理资料,每天都有种日夜颠倒的感觉,一天只能断断续续睡四五个小时。然而,就是这样的艰苦过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重大的收获,后来在涉诉信访方面,冯煜清发了不少文章,很多都得益于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  

授课风趣 亦师亦友  

学习法律的人都知道民诉法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法律学科,让学生上好这门课并非易事,教师备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就冯煜清而言,在初次备课的时候,一堂两个半小时的课需要花十个小时来准备,除了教材之外,还要阅读很多其他的文献材料,尽可能把问题讲授全面。成为老师的第一年,冯煜清时刻担心自己准备不充分,早上九点五十上课,前几天都要备课到凌晨三四点钟,然而上课的时候却一点都不困,在冯煜清看来,面对坐在底下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于台上侃侃而谈很令人兴奋。他总会耐心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例如,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反馈,渐渐积累起了教学经验,备课也日臻成熟,慢慢地终于能够在十二点、一点钟左右睡觉,心情方面也更加放松。每年,他都会根据最新理论实践成果和前一年学生建议,对整个课程进行大幅度修改,如每年修改和增加30%-50%的PPT,大幅调整课程大纲,对上课的内容、作业布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等问题进行较大调整和尝试。

教育学理论表明,学生连续集中精力的时间只有14分钟,每到14分钟他的精力就会涣散。因此冯煜清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插入一些笑话或者生动的案例,帮助大家跟上课程的节奏。

冯煜清上课时的援引案例来源非常广,实务只是其中一部分。“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搞研究,而且可以说有一点整个生活都被科研‘侵占’了的感觉,所以我经常看到什么东西,脑中会跳出来‘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啊’什么的。我想说,从法律人的角度看,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细节能够给你很多灵感,甚至能够帮你在法学研究的领域中走得更远”,他说到。

身为年轻一代的教师,冯煜清认为,除了在涉及专业学术方面的时候应该严格严肃之外,在其他时候,应把大家当成朋友一样交流。冯煜清一直希望和学生处于一个平和的氛围,用自己的行动无形中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所以他会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正义感、正派的、有勇气的人。

在获得“全校十大最受欢迎老师之一”这一称号后,冯煜清依旧保持着他一向的谦逊说道:“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厚爱,我得到这个奖,非常惊喜。我想,直到我退休的那一天,我仍然会记得这个在我教学生涯中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不过,从我本心来说,其实受不受喜爱,受不受欢迎并不重要,我希望大家能够真的从这门课上收获些什么,而不是把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命浪费掉,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潜心科研重实践,善于教学育英才。作为一名法学学者与老师,冯煜清老师已经充满信心,手秉天平和剑,胸中永存正义,斗志昂扬地求索并前行。(陈睿毅)

  

【人物简介】

冯煜清1987年生,法学博士,副教授,院长助理。江苏省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东南法学》编辑,SSCI期刊《Law and Society Review》《Hong Kong Law Journal》外审专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

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学、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大数据。

主要科研成果:近5年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包括在《China Journal》《Law and Social Inquiry》等S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其他课题4项。入选2012-2015年香港政府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Hong Kong PhD Fellowship Scheme)。

【院系荐语】

冯煜清老师是一个胸中存正义,腹内有乾坤的人。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家国情怀,志存高远。他专业敬业、理性缜密,谦逊务实、正直自信,学识丰富、敢于担当、乐观豁达、富有爱心,是法学院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是青年学生眼中的男神。 法学院党委书记毛惠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