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大人物
病人至上,“悬崖刀尖”上的生命之光—— 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下)
发布时间: 2020-03-18                    访问次数: 1704

邱海波是谁?

“一名医生。”32年里,邱海波无论在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愿意别人叫他“邱医生”,他说“我是一名医生”。

如今,他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此时,他依然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湖北最前线。

他永远对他的团队和学生说:“没有好医生和不好的医生,只有‘医生’。对医生来说,治病救人是天职。”

1

1966年10月5日,邱海波出生于新疆。父母是河南新野人,年轻时响应党组织“支援边疆”号召,在喀什安了家。“小时候,弟弟骨折了,当时求医很难,后来幸得一位维吾尔族医生救治,弟弟‘差点废掉的胳膊’治好了,我们一家人非常感恩。那时候我就觉得医生真了不起,真好。”从此,行医的朴素种子在儿时海波心里种下。

1983年9月,邱海波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在同学眼里,整整5年里,他没有一天不勤勉苦读、潜心笃学。有天晚自习,教室突然停电了,同学们欢呼四散开去,邱海波回到宿舍,点亮蜡烛继续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大学毕业时,邱海波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的。这真的就是他日后从医的真实心境——执着与担当。

1988年7月,邱海波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有一天,担任住院医师的邱海波接诊了一个高烧不退的18岁小伙。几天后,小伙子病情急转直下,尽管竭力救治,但还是无力回天。尸检报告提示,小伙子病因是由膝盖上小疖子引发的全身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一个小小的疖子,竟然导致年轻生命的陨落?”那一刻,他萌发了做重症医生的念头。

1997年,邱海波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他放弃北京优越条件,谢绝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盛情挽留,回到母校附属医院工作。

1997年邱海波担任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助理,1998年担任医院急诊及ICU主任。2000年创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担任主任。

2

重症医学是什么?

邱海波的感悟是:“重症患者就像徘徊在悬崖边上,生与死一线之隔。重症医学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必须时刻关注他们,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错过了一点,他们也许就会摔下去,永远拉不上来了。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则如此评价:“刀尖上的医学,难、重要、极致辛苦、值得。”

邱海波救治的第一个重症病人,他至今记得:“一位72岁的脑梗病人,入院后第七天心脏骤停。”究竟是因为严重脱水还是心功能不好或是肺部感染?当晚,邱海波给病人补充液体,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律。随后的几天,病人开始好转。这一次救治经历给了邱海波极大的鼓励,也让他第一次对“盯”病人有了深刻体悟。

所以,邱海波有两句名言,一句是:“重症患者的生命是‘盯’出来的。医生必须守在病人床边,观察他(她)的一点点细微生命指征的变化,你疏忽的任何一点信息,有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句话就是:“ICU不相信眼泪。” 因为,一旦有眼泪,就意味着生命逝去;而生命逝去无法回头,没有机会弥补!

在医生和护士眼里,有两个邱海波,不穿白大褂的他,温和随和;而穿上白大褂,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滕皋军说:“海波查房严厉是出了名的,邱海波的提问会让不了解病人详细情况的医生和学生无地自容。”

有一次,一名青年医生刚上班不久,没有及时上报患者乳酸增高的危机值,差点延误患者的病情判断。邱海波严厉批评:“人这辈子,有些错误只能犯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能犯!”邱海波的这些话一直刻在年轻医生的心里。

百分之百的努力,结果不会说谎。30多年前,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个独立学科,将重症医学这个独立二级学科做大做强,一直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他做到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学科,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也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

3

什么是病人至上?

就是一切以病人为先。这是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1996年7月24日对邱海波写的鉴定中的一句话:“邱海波,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负责,一切以病人为先,以病房为家,不计个人得失。”

这就是邱海波,这么多年他一直秉持这点,他无数次对团队和学生说:“作为一个医生,不管病人有钱没钱,不管病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也不管这个病人是不是有传染病,都要一视同仁,时刻把病人的生死放在第一位。”

“你知道什么是疼吗?”邱海波给学生上课时会突然问,“其实我是说,医生要能体会病人的感受。你觉得病人不疼,因为你没有疼过。你给自己插过胃管吗?你会一边插一边眼泪哗哗,那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准确插管。”

医者仁心。30多年里,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不,说身体力行还不对,是深入血液、融进他的生命。

“医生遇到重症患者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于是,只要患者需要,海波就挺身而出;只要国家需要,海波就一往无前。

他对谁最好?“他对病人最好。”妻子赵健懂他:“他超级热爱他的事业,这是他的命。”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朱艳萍在ICU病房30多年,她太了解邱海波了。“查房的时候,他会很自然地握一握病人的手,摸一摸病人的脚。他会对病人说,活动对康复有好处,你使劲抓我的手,抓疼了不怪你;你有力气就使劲蹬床,蹬坏了不要你赔。”

邱海波的工作照特别少,几乎找不出,然而,中大医院重症病房外的白昼、黑夜和晨曦见证这一切。

4

生命至上,就是看到光!

那是有光的事业。那束光,危在旦夕的患者和家人看得到,那是生命之光。

这束光,南京最后一名出院的非典患者小芳看到了。2003年,当她生命垂危时,邱海波在她病床前说:“小芳,你要加油,我们能救你。”小芳真的相信,每天都凭着一股信念倒数日子。康复后,小芳又给邱海波打电话,电话那头依然忙碌的邱海波说:“当时大家对SARS很恐惧,大家都会想到死,但我相信,你和我们都更多地想到生。”

那束光,千爱的妈妈当年看到了。五年前的深夜,她曾经多么孤独无助!2015年2月3日,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到了来自扬州的求助信息,5岁女孩千爱突发急性重症心肌炎,心脏停跳、多器官衰竭,虽然当地医院积极治疗,但仍命悬一线。邱海波立即抽调骨干力量前往扬州,为患儿安装ECMO,并紧急转运到中大医院。海波团队20多天奋战,光束照亮,千爱获得新生。

那束光,他和他的团队都看得到。2019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年会上,科主任杨毅作“懂·得”主题演讲,让大伙儿泪目:“乘风望远,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日月不肯迟,四时常相迫,一年星月,满身风雨,不放弃,常相持,懂·得。”没有互相的“懂”,就不会有“得”。懂,在这个目前已经161人的团队里,没有对事业的共同挚爱与理解,根本坚持不下来。而他们得到的是重症救治挽回无数生命的“得”。

也有光束黯淡下去的瞬间。赵健至今记得:“1990年,海波团队抢救一个小女孩,尽管尽了全部努力仍然没有成功。那天,他非常悲伤。当然,第二天他也能很快从悲伤的情绪中抽离,投入到下一个病人的救治中,这也是作为医生的职业素养。”

在武汉,一名重症病人脱掉呼吸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活过来了”。穿着防护服的邱海波看着,微笑。

那光,是生命之光。耀眼、温暖、真实。

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流砥柱遏洪波。

邱海波,就是一个给世界带来光的人。


本报记者 沈峥嵘


来源:《新华日报》2020年3月18日第四版 

http://xh.xhby.net/mp3/pc/c/202003/18/c75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