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大人物
【寻访身边的榜样】时刻做好“眼前事”——访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吕俊鹏
发布时间: 2020-10-28                    访问次数: 7002

他的办公室不是很大,却处处透露着生活的气息。一张放着两个正在工作中的电脑的办公桌,一张摆放着未开封茶具的小茶几,茶几下面藏着一双拖鞋,茶几上面则堆了一些袋装和罐装的食品,这就是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吕俊鹏的办公室。回首往事,吕俊鹏表情坦然,“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不喜欢什么,要用排除法不断试错,‘知之不若行之’”。  

从普娃到牛娃的逆袭之路  

1986年,吕俊鹏出生于农村。每年放暑假,他都要帮家里人去地里干农活。谈及学习的动力,自称小学之后再没考过第一的吕俊鹏说,就是因为“懒”,如果自己学习好一些,也许以后就可以多一种选择。

吕俊鹏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时候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人——他的夫人,他们从本科到博士一直是同班同学。自称“学渣”的吕俊鹏,在学霸女友的陪伴下,本科没有挂科,也顺利通过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资格QE(Qualification Exam)考试。

在大四那一年,吕俊鹏收到了德国不来梅大学(University Bremen)和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的offer,两个专业分别是微电子和光通信。而那时候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山大有合作,每年都会有学生被推荐过去读博,吕俊鹏选择和夫人一起到新加坡学物理。读博这件事也是吕俊鹏在学习路上的分水岭,他的思维和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深入接触科研中,他找到了新的学习动力,那就是对科研产生的热情和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就感。

在201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吕俊鹏遇到了他的“伯乐”倪振华院长。倪院长看到他的科研方向和东大物理学院想要发展的方向相关,就极力邀请他来校任教。直到2017年,吕俊鹏被东大物理学院的执着和真诚打动,成了东大的一分子。他非常感激东大物理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没有任何头衔的普通教授成长为第十四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和江苏省“双创人才”。

这些头衔的得来也离不开吕俊鹏的个人奋斗,在2011—2019年,吕俊鹏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让他的学生感到惊奇的是,不管是凌晨1点还是早上8点给吕俊鹏教授发消息,他都会及时回复。吕俊鹏说,做科研的老师是没有固定的“996”的,也是没有办法完全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我们随时可能处于一个工作的状态。  

“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努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做科普”  

吕俊鹏在博士期间的导师把他带上了科研之路,而且教会了他怎么去做“service”,为社会服务。他的导师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做科普、反馈给社会。

在导师的启发下,他开始思考科普的意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学理科,因为许多人认为做理科的人工作辛苦又挣钱少。吕俊鹏认为,自己虽然改变不了这种社会现象,但是我们可以激发更多的人对理科的兴趣,用兴趣去改变大家对理科的刻板印象,给一些年轻的学生多一个思考的角度。

在第一次做科普的时候,刚到新加坡的他站在商场里搭好的展架前,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对着来往的人讲解展示的原理。在讲了四五遍之后,吕俊鹏迎来了他当时最小的听众,一群小朋友,在陪他们玩的时候,他专挑一些有趣的内容讲,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他对导师所述的“人人都可以去做科普,但是要找到做科普做得好的人并不多”这句话深有体会,意识到“科研做得不好的话,科普也做不好”,科研和科普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让人对科学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科普则是把科研的一部分用更加平白的、接受度更高的方式表述给大众。

在吕俊鹏看来,“幽默”是把科普做好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且要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科普内容,因为做科普要和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知识水平的受众打交道。在回国以后,吕俊鹏经常会在包括东大在内的各个大学做科普的讲座。他还去了高中,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南京的高中,南师附中分校、南外、科利华中学等,然后又去到外省的高中,长沙雅礼中学、安徽歙县一中等。后来他又到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去做科普。有一个幼儿园,每个月都让他去一次,他连着去了三个月。

面对不同的受众,不变的是科普用的器材,变的是讲述时运用的知识的深浅程度。比如同样讲浮沉子的概念,给小学生讲重量与体积的概念,给中学生、大学生就要讲密度和浮力的概念了。吕俊鹏说,他的科普灵感很大一部分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他也会到各种视频网站搜一些别人做的科普小实验。

从2009年到2019年,吕俊鹏坚持做了十年的科普活动,“我们没有奢望学生在听完这个科普之后就一下子爱上了物理,就我本身来讲,我收获了很多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绝不是虚荣心上的满足,而是在看到学生对科普展示感兴趣的时候,对物理现象或者物理知识有所渴望的眼神的时候,“这就够了”。  

时刻“做好眼前事”  

吕俊鹏将科普路上的钻研精神延续到了课堂里。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他的生活中不只有科研,“老师”这个标签更是他工作中的重要身份。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吕俊鹏认为他首要的工作是要教会学生做事的态度,这也是他在科研学习道路上一路走来所体悟到的最深刻最重要的一点。“做科研的时候态度一定要端正”,这是吕俊鹏生活处事的哲学。在他看来,不论日后对自己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做好眼前事从来都是第一位的。既然一只脚迈进了科研的门槛,那就要踏踏实实静下心来钻研,每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但好高骛远却从来只会让人一事无成。

所谓“做好眼前事”强调的是一种踏实耐心的精神,不是强迫学生们在物理上“一条路走到黑”。吕俊鹏从来不是个只想把学生往自己篓子里网的贪心“渔夫”,相反,他一向很注意引导学生去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我是觉得同学们既然作出了选择,那就更应该努力去证明自己的眼光,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是好的,是真正可以从中收获人生意义的。”他一向以“科研工作者”自居,从不给自己扣什么“科学家”的帽子。在吕俊鹏看来,做一个在高校里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只搞好自身的课题是不够的,吸引培养人才才是更长远更重要的任务。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他更多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把课上讲授的知识真正吸收,为此他也颇费了不少脑筋。在新加坡的留学经历使他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两年教学经历的摸爬滚打中,他萌生了给研究生开设全英文课程的念头。就像某些学生所评价的那样,“吕老师有一种难得的平衡感,可以在追求自由与遵守规则之间游刃有余”,全英文课程是执教两年来他所做的最大的创新尝试,而口碑良好的教评也给予了他最大的肯定。

吕俊鹏每节课必备的演示实验也是他授课的一大亮点,这些实验一如他科普时的质朴风格,以小见大,他总能从生活中那些被人熟视无睹的小细节中发掘出不一样的东西,这种接地气的作风也让不少同学评价他身上有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气质。“我很少费脑筋去设计实验,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已经有这么多了”,以光学领域为研究范围的吕俊鹏在课上曾经要求同学们打开手机的手电筒,以此为素材展开课堂。他从来都不反对上课用手机,“你看现在我的课堂上大家都把手机拿出来,只不过没人看屏幕,全去看后面的摄像头了。”吕俊鹏笑着说。

在学生眼里,课堂之上的他可以严肃认真,“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的老师吕俊鹏。这是我的第一句中文话,也是最后一句”。课堂之上的他也可以暖心体贴,担心学生下午容易犯困,上课带了巧克力给他们提神。课堂之外的吕俊鹏在学生眼里更像是一位可敬的兄长,一个可以一起打羽毛球的球友,一个一起出去聚餐的朋友。而当被问及如何形容自己时,吕俊鹏戏称自己是“标准的理工男,没有任何高大上的地方”,对于学生评价中的“谦虚”,他也矢口否认,“谦虚是因为本身就没有长处”。

吕俊鹏每次做科普都会给大家展示出自《荀子·儒孝篇》中的一句话——“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做科研也好,做科普也好,教学也好,“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understand”。(韩晓蝶 褚沄馨 卞心语

  

【人物简介】

吕俊鹏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2009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2013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加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主要从事低维材料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在硫化钼、磷烯等二维材料的物性调控与光电器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承担或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培育项目、青年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担任全国纳标委低维纳米工作组副秘书长。


【院系荐语】 

吕俊鹏老师少年勤学,志在四方。而立之年,已是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他卓越俊逸,立足岗位,淡泊名利,敢为人先,在低维微纳光学、光电子学等关键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党员教师,他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讲好每一堂课,培养好每一位学生,并以普及科学知识、启发创新思维为己任,助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在校内外做了大量的科普讲座和科普宣传,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物理学院党委书记潘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