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大人物
【寻访身边的榜样】静心尽力——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授许威
发布时间: 2021-04-26                    访问次数: 9313

一走进许威在无线谷的办公室,就能看见办公桌后面摆放了一个很大的书柜,最上面三层塞满了厚厚的全英文书籍,下面则堆叠着写有“无线通信”、“统计分析”等字样的中文书。随手拿起一本书,书中的每一页都有他推导的公式和用不同颜色标注的笔记。

许威出生于1982年7月,早在2016 年就成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规定自己每天都要读一小时专业书,还要兼顾书法等个人爱好的青年教授,实际上是一位专业上的“大牛”。在“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现代生活中,许威一直以来的追求,恰可以用他最近很满意的一幅书法作品来回答,那纸面上赫然写着“静心尽力”四个字。  

对无线电的“一种奇妙的感觉”

2002年,就读于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许威,问鼎国际数模竞赛,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特等奖,并以年级前茅的优异成绩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的保研资格。那年夏天,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接受这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保研名额,继续电气工程专业的学术研究;另一条是和周围的“浪花”一起奔涌到电网公司的海洋,凭借学历获取一份待遇优渥的工作。这两条路,貌似哪一条都很容易走得顺风顺水。但是,他哪条路都没选,只为了彼时心中对无线电的“一种奇妙的感觉”,许威选择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跨专业考研路。

许威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他而言,电气专业的强电类技术经历长期发展,理论和技术研究已经走在稳固创新的道路上,而移动通信技术当时尚处于2G与3G商用网络更新换代时期,全球对移动通信的发展前景有着无限憧憬。与之前依靠有线网络的固定电话完全不同,自2G网络开始移动通信技术能支持语音信号的数字化无线传输,这对当时大三的许威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事物。尽管当时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功能还相当受限,但到2004年,东南大学浦口校区的大一新生中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同学成为手机用户,手机慢慢成为生活必需品。许威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决定跨专业考研。

确定好目标之后,摆在许威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没有学过任何通信类课程。“初生牛犊不怕虎”,许威带着一腔孤勇向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猛攻。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然而,许威的应战却非常从容。没有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的埋头学习,也没有惊涛骇浪、破釜沉舟的心态起伏。许威坦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想那么多”,“想做这件事情,那就去做”。他最终凭借自学信息专业课程,成功上岸,正式开启信息通信的科研路。

谈到自学,许威分享了他在本科参加免修考试的经历。每次暑假放假回家,许威就在家里自学新课程,并在暑假结束后参加校免修考试。许威在多次免修考试中通过考核,获得包括信号处理、概率统计等重要课程在内的免修资格。“基本上我每年就免一门,每年免一门不挺好的嘛。”许威轻松地打趣道。

漫长的一生,就像在不确定的汪洋中漂流,许威没有事事追随大流,将兴趣与理想淹没于人潮之中,他选择做一汪流深的“静水”,云淡风轻地走在通往彼岸的道路上。 

“你花时间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从2G、3G的追赶、4G的并驾齐驱,到5G的领跑,再到如今6G的引领创新,面对中国移动通信相对国际水平的发展史,许威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在许威的这条理想和现实交织的道路上,绕不开两个人。一位是“领自己进移动通信世界的启蒙者”赵春明教授,另一位是对他的科研大局观有着深刻且重要影响的尤肖虎教授。两位恩师将他带入了移动通信的世界,让他带着家国情怀去看待所从事的移动通信行业,从国际视角“去定位我们自己的研究”。

无线通信看不见摸不着,书上介绍公式时又大多缺乏应用场景。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员,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在阅读专业书籍时不易建立专业知识与物理意义之间的联系,经常会感觉知识很难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赵春明轻而易举就让许威弄懂了很多重要概念。曾在德国读博士的赵春明不仅对理论非常熟悉,而且对算法在实际系统应用中的理解也非常深刻。这对许威的科研思维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引导他开始了解系统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联系,帮助他在理解理论时从落地应用的角度思考问题。

回忆起尤肖虎、赵春明等资深前辈研究国内第一个CDMA芯片的历程,一切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都还历历在目,“就是花时间拼命去整。”公开文献给出的理论算法与系统实现中的方法经常是有本质区别的,应用于实际问题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最大程度减小空间电磁波传播在环境变化中对通信过程的影响,需要对信号信息进行极短周期的切块,并在至少毫秒级以内的特定小的时间周期内完成复杂的信号处理,严格满足最大处理时延要求。文献中提及的数学算法,在实现中需要进行定点转换并精确到毫秒乃至微秒级的处理周期,这通常非常困难,需要开展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尽管如此,在实际系统中,无论是基础理论问题,还是研究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只要肯花时间,大部分问题都能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相比之下,那充满不定数的未来,则是另一种困难。“我感觉,只要有扎实的基础,然后花时间去弄,总是能做出来的。”

硕士阶段由赵春明领入3G研究领域,博士阶段攻研4G技术,任教东大后跟随尤肖虎专研5G,如今作为主要科研人员之一承担科技部“6G总体技术研究”项目。从通信新人到新一代科研力量的中流砥柱,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百家争鸣的6G通信发展趋势,许威坦陈,“机会很多,但压力也挺大。”曾经有明确的目标与对手,如今全球对6G愿景认识虽然基本一致,但各国6G技术的发展重点则有分化趋势。如何引领?如何突破创新?摆在面前的困难是棘手的。

“至少可以努力离最强的人更近”

每念及学生时代,许威在导师每周都召开的组会中了解到不同的研究方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获得长期的经验积累,为自己的科研扫除了很多阻碍。在任教之后,他便接续师门的教学传统,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考虑到学生的性情不一,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许威的组会都是一对一交流,每周都会针对不同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一一梳理,帮助他们推导公式,从更基本的物理概念角度出发去分析数据和遇到的问题。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组会时间越来越长,但他不会因此压缩和学生交流的时间,有些时候组会能开到夜里12点。不仅如此,组会还是学生与老师的谈心会,他会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与科研上的困难,不断地给予他们鼓励。在他的研究生张雯惠陷入自我怀疑时,许威便用概率论的知识开导她——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强的那部分人,但至少可以努力离他们更近。‍

‍在张雯惠眼中,许威是儒雅亲和的老师;而在梁乐心中,他是亦师亦友的科研领路人。梁乐在大四那年刚起步做研究,对很多事情既认真又较真,天天往实验室里跑,很少休息。许威鼓励他找时间出去玩一玩,或者出去开会,“平衡工作和生活,不要只顾着做工作上的事情,要学会放松自己”。出国研学前夕,许威主动热情地给他介绍了到国外生活的情况,还将自己当年在国外求学时使用的理发工具送给了梁乐。梁乐目前已经回到东大任教。许威关注的,远不止学生的学业,更是关乎他们生活、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

“做一点真正对通信行业有意义、有贡献、有影响的成果”,在许威看来,作为老师,学术是最重要的,要有学术追求。学术水平好,才能上好课、带好项目、搞好科研。或许困难多,走得慢,但方向一定不能走偏。

许威是时间的掌控者,他擅于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地完成工作。在指导学生做项目的时候,他可能前一天半夜十二点还在陪学生看代码调程序、推公式改报告,第二天早上七点左右就能上线与学生讨论进度了。

无论处于何时何地,许威都能做到“静心尽力”。许威常说:“不管怎样,都要努力对待工作。至于结果,顺其自然就好!”这就是许威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教给学生的做事之道。(黄滢 韩晓蝶)


【人物简介】  

许威,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从事无线通信与信息理论方向的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成果获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被授予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学者奖,担任国际知名期刊编委。


【单位荐语】  

许威老师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而立之年,获聘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他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面向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他潜心学术,瞄准前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在阵列通信与通信安全等领域取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充分展现了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在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