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大人物
一支粉笔一个板擦一面黑板用数字记录人生——记我校数学学院副教授闫亮
发布时间: 2022-03-30                    访问次数: 7870

在东南大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授课认真负责、讲解耐心细致,深入浅出之间便可将复杂的高等数学变得简洁明了,循循善诱之下便可将枯燥的数学分析变得妙趣横生。他曾多次获得东南大学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数学学院最受欢迎老师称号,被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数学学院男神。2021年度,他的名字又一次在聚光灯下出现,那是东南大学首次颁发的杰出教学奖名单,他就是教学新秀奖的获得者———东南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闫亮。 

因缘而遇  向心而为 

谈及与数学的缘分,在专业和教学方面一直侃侃而谈的闫亮不禁莞尔:“是阴差阳错,也是机缘巧合。” 

正值新世纪初,一番“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的言论掀起了一股学习生物学的热潮。彼时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闫亮也积极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报考了兰州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而也正是因为这号召过于火热,失之毫厘的他与心仪专业不得不失之交臂。也许是被命中注定的缘分敲中,“退而求其次”的第二志愿让这个19岁的年轻人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带上行囊、坐上火车,怀揣着求学的梦想,那年的他就这样跟着一张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山东去到了千里之外的甘肃。 

“人的机遇就是这样,当你‘被迫选择’后,认真做好就行,对吧?”入学后,“佛系”的闫亮阴差阳错之间再次错过了生物基地班的报名时间,被命运彻底地安排上了数学这条“不归路”。幸运的是,经过对数学的不断了解,他渐渐地发现了数学与自身的契合,自己不喜言辞、相对沉稳的性格正与数学需要的严谨与稳重相投。就这样,他在数学的探索之海上,开启了追逐“数字人生”的旅程。如今想来,数学于他亦曾是大趋势指引外的首选,与其说是被安排,又何尝不是他的心之所向? 

求学数年,书读得越来越多,数学的分类越来越细,闫亮学得越来越专,却也发现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时间的推移,让他的专业知识越来越精进,也让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想要变成数学全才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专注一隅精益求精方为可行之道。于是,他选择在应用数学方向深深耕耘。 

2011年,于兰州大学博士毕业的闫亮,在数学世界探寻近十年后,怀着希望能够不染尘焦、守护对知识的热忱的赤子之心毅然加入了东南大学,选择继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成长。就这样,握住教案、拿起粉笔、贴近黑板,伴随着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板书声,闫亮的教书生涯在东大起锚。 

转眼间,又是一个十年。这十年,不忘当初学生时代傅初黎教授和钟承奎教授等老师的教诲,以他们溯本求源的科研精神和孜孜以求的治学方法为表率,闫亮始终如初地坚持着。扎根在讲台的方寸之地,他以板擦为犁辛勤耕耘在教学的天地之间,以符号为媒播撒下数学的种子,那纷扬洒落的笔屑如春风化雨般润泽着无数渴求知识的灵魂。朴素的画笔在他的指间轻舞,就勾勒出了一幅幅自然而神奇的科学美景,在讲台的方寸之地,展示出了一片孕育着未来科技发展和收获希望的新田野。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闫亮一直反复给同学们强调,“想要学好数学,既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基础知识;也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处理各种问题。学习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新知识的吸收不能只是被动接受,更不能把学习当作任务。想要走科研的路则既要沉稳也要活泼,因为科学研究既需要有静心的定力,也需要有创新的灵动。” 

2011年,刚进入东南大学成为教师的闫亮意气风发,下定决心要尽全力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为实现这个目标,他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老师虚心请教,甚至在一周十几个课时的情况下,坚持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并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保持与学生的互动。同时,每次上课之前他还会在教室里走一走、看一看,即使百余人的课堂,他也会一一记住这些人的名字。 

如今,光阴飞逝,回忆起最初的生活,似也不过如昨日之事。谈及备课,闫亮更是反复提到“用心”二字。“只有用心,才可能有所收获,只有用心,才可能做好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闫亮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以逻辑建构为支柱。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他都会把教学内容的框架在脑海中演练一轮。同时,在每次课堂的前五分钟,他也都会将前两节课的重点串讲一遍,帮助同学们梳理框架。至今,从业十余年,主讲过9门课程,他始终如初,从无例外。

然而,即便经过了同样认真细致的准备,数学分析这门课程仍然给闫亮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说起上数学分析课的经历,他的印象是提心吊胆。在数学学院,数学分析是一门基础课程,对这门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会对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影响;而且一些数学天才甚至还会提出相对新颖的问题,让即使早已嚼透知识点的老师也需要思考良久之后才能给予回复和解读。同时,数学学院的数学分析教材课后习题并没有参考答案,对于每一个题目,他都要反复进行分析和演算才能完成解答。 

也许正是因为在教授数学分析的过程中深刻地感觉到了自身的不足,意识到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想要学好数学,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便成了闫亮的一则座右铭。甚至同样的终身学习理念还被用到了科研上,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不断精进,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交叉学科。业精于勤,十余年的切磋琢磨不负初心,国内外刊物上30余篇学术论文的发表便是对他的研究的认可与鼓励。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因材施教”是闫亮的教学理念。在他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与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因此,针对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他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犹记当年,数学分析课上闫亮正说到普林斯顿大学Stein教授的《傅里叶分析导论》这本书对课程大有助益,讲台下,便有学生举起了这本书。对于这样的“数学奇才”,他是既感到“惊喜”又感到“警示”。“时代更新发展快,学习方式五花八门,老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学习来持续更新知识。” 

与此相反地,也有不喜欢数学的,曾经在教授高等数学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总在课上看课外书,经过几番劝说后依旧对数学毫无兴趣。于是,闫亮也对这个学生的个性表示尊重,并主动提出让他有时间就去找自己交流,帮他梳理知识体系,而且尤其要他在考试之前去找自己复习。“总之,对待学生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不抛弃不放弃,对吧?”回想起这位学生,闫亮玩笑中不乏认真地说道。 

此外,闫亮还曾多次带领学生完成SRTP项目。在他看来,于专业和学术研究上,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在不断加深,数学模拟、数学分析等技能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学生抱着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同时能够接受项目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联系、愿意动手实践,那么即使不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他也会接受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辅导他们。毕竟“分数只是一个检测的方式,学习的赤子之心才最为重要”。同样地,科研亦是如此。成果只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才更为重要。 

短短回顾,十余年光景似跃然眼前,目光深邃放空,闫亮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课堂。“南京疫情后的第一次线下面授,当我讲完并示意下课后,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就在那一刻,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今天的我以成为同学们的老师为荣,以认真教书、踏实做事为荣。”闫亮不无感慨。 

石以砥焉  化钝为利 

“人生需要沉淀”。花和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在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命。 

工作之外,读书是闫亮的一大爱好。其中,《约翰·克里斯多夫》(傅雷译)便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现在的时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我们都要学会缓解不良情绪,找到情绪发泄的出口。特别是现在的同学们独生子女居多,大家从小被父母呵护长大,因求学而来到远地,突然遭遇一些挫折和不顺心难免无所适从,这时候,就更需要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正如《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书中提到的,“有时别人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阅读不是为了雄辩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当我们处在迷茫与困境时,静下心来阅读,你会发现书中的这些话,从你看的第一眼开始就会被它征服。因为一旦过了那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余生都会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约翰·克里斯多夫》饱含哲理,审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心脆弱。它给人以力量,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只身面对那些生活中的不愉快时可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保持“一点浩然气”乘“千里快哉风”,而不是逃避问题,就此消沉,一蹶不振。亦如闫亮对同学们的期待,“多读书,读厚重的书。学习深刻的知识,做从前不会做的事情,认清生命的本质,苦中作乐,劳逸结合,做自己的英雄,让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赤子之心,至诚之道,知行合一,彼岸之桥。如《世界美好与你环环相扣》中曾吟唱,“此刻已皓月当空,爱的人手捧星光,我知他乘风破浪,去了黑暗一趟,感同身受,给你救赎热望……”大抵也正是闫亮这些朴实无华、兢兢业业的教师,给了每一个学子一点光,让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温度,更有人情味。(刘岚岚 薛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