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动态
东南大学孙岳明教授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24-10-24                    访问次数: 305

【东大新闻网10月24日电】(通讯员  陈浩文)近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孙岳明团队报道了一种构造窄光谱红色多重共振发光材料的通用策略,相关成果以“Clar's Aromatic π-Sextet Ru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Multiple Resonance Emitter”(基于Clar芳香π-六隅体规则构造红色多重共振发射体)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该文章被选为VIP Paper。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宽色域显示的更高要求,发展窄光谱有机发光材料是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领域的热点问题。基于多重共振型(Multiple Resonance,MR)的有机发光分子同时具备高效荧光量子产率和极窄的发光光谱的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发展迅速的蓝光和绿光区MR材料,红光区染料受困于有限的红移策略、较大的分子量以及复杂的合成方法,进展缓慢,亟需新型骨架以及调色策略丰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23年,课题组首次提出“共轭电荷转移”策略,构造出当时最简单的窄光谱红光材料PPZ-BN(Angew. Chem. Int. Ed. 2023, e202300934)。

为了进一步丰富红光区MR染料,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Clar's芳香π-六隅体规则构造红色多重共振发光材料”的策略,并成功开发出目前结构最简单的红光MR染料(AN-BN)。该策略表明,在多环芳烃体系当中,能够显著影响分子光学带隙的是芳香π-六隅体的数量,而不是稠合苯环的数量。因此,仅用蒽代替传统的BCz-BN的苯环核,就能在π拓展的同时,最小化芳香π-六隅体的数量,实现发光峰位的大幅红移(与母体BCz-BN相比,AN-BN的红移幅度超过了117 nm)。该工作提出了一种构造长波长MR发光材料的通用设计策略,将持续推动未来高光效、高稳定、全光色MR材料和器件的发展。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浩文和清华大学博士后都明旭是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为东南大学蒋伟教授,清华大学段炼教授和张跃威助理研究员。东南大学为该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5400


供稿:化学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丛婕 审核:李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