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频道栏目  热门新闻
【中国青年网】文学演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教育——读《莫砺锋演讲录》
发布时间: 2024-11-08                    访问次数: 17

《莫砺锋演讲录》

莫砺锋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杜甫行吟图》 资料图片


苏轼《治平帖》卷首的画像。资料图片


学术演讲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关于文学的演讲,最著名的要数鲁迅于1927年7月23日、26日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近20年来,大众传媒、公共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掀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许多学者走出“象牙塔”,开讲于电视台和图书馆。无论是高校的讲座,还是大众讲座,凡是文学的演讲,都应归于文学教育的范围。但面向大众的文学演讲不同于高校本科、研究生的学科教育,而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学教育。其特殊性在哪里?怎样把握其特殊性,使之成为优质的教育?这些尚很少有人总结。

莫砺锋,1984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曾连续20多年讲授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学史”,40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近些年他常去各地高校、图书馆、书展做讲座,最初是无心插柳,其后是用心培育,他在大众文学教育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大众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读《莫砺锋演讲录》,启发了我关于文学演讲的一些思考。

1.文学演讲要处理好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关系

莫砺锋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专家,他演讲的内容自然集中在古代文学。而他的受众群体,既有文学院的大学生,也有社会上的一般读者。即使是文学院的大学生,也未必都是学古代文学的。这就给演讲带来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即演讲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和普及性的关系。演讲的内容如果不专业、不新颖,肯定会降低演讲的质量,影响文学教育的效果;如果演讲的内容过于专深,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如何处理好专业性、前沿性和普及性的关系,对演讲者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在这方面,莫砺锋的演讲堪为榜样。比如书中的《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篇,就以专业性为基础、以学术性为引导,为读者做了一次唐宋诗词的普及教育工作。该篇先分析了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体现出专业性,但讲到具体内容时,如“唐宋诗词审美价值”的部分,则提出多读唐宋诗词,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讲“唐宋诗词来源于生活”时,则告诉听讲者,阅读唐宋诗词,可从古人的生活情景中得到一些启发,把生活的节奏稍微放得缓慢一些,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美感;讲“唐宋诗词的教育意义”时,指出“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我们的人格,对我们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该篇很好地兼顾了专业性、前沿性和普及性,成为本书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还应注意的是,古代文学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播,文献多有散佚、错讹现象,对于文献内容可靠与否的问题,莫砺锋也十分重视。

他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时,第一个题目就是“文献问题”:“我们强调在进行古典文学研究时一定要首先在古典文献学上打好基础。因为文献学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文献,同时也指导我们对这些文献怎么进行处理,这一点是我们整个学术工作的基础。”因为他是面对文学院的学生谈治学,强调以文献作为整个学术工作的基础,这是当然之义。

但他在东南大学演讲《唐宋诗词的现代解读》时,也讲到文献的真伪问题。他说:“我们不会要求普通的读者来做,这需要专业工作者为普通的读者提供比较可靠的读本。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怎么理解这个文本,怎么解释它,怎么欣赏它,怎么通过阅读来实现我们跟一千年以前的作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全部阅读的意义就在这里。”

通观本书中的演讲题目,如《唐宋诗词的现代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诗圣杜甫》《千古东坡面面观》等,都兼容了学术性与大众性,兼顾了专业性与实践性。

2.文学演讲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不论是大学文学院的教学,还是大众讲座,都属于文学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授人以渔,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大学课堂“授人以渔”,重在教授学生研究文学的观念和方法;而大众讲座“授人以渔”,则重在传授如何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途径。莫砺锋讲唐宋诗词,正是围绕这个目的进入:“学习古典诗词的关键在哪里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读书,是品味。读书、品味是第一位的”“唐宋诗词的阅读,关键就在于多读细品,慢慢地喜欢这个东西,我们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喜欢它”“阅读诗歌,实际上最好的境界就是你跟古代诗人直接进行对话,你深入阅读作品,来体会古代诗人在诗里抒发的美好情怀,你要感受这一点,当然同时也体会他们艺术方面达到的水准。我们读杜甫的诗,既要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要体会他是怎么千锤百炼的”。

这些内容既用心唤起了读者对唐宋诗词的喜爱,又着力引导读者进入欣赏诗词的路径。如他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表面上看,这首赤壁词中充满着人生如梦的思绪、年华易逝的慨叹,情绪相当低沉。但是这只是它的一个侧面,它的另一面,也就是其基调,其实是否定这种低沉消极的境界,转以开朗、积极为主要精神导向。从全词来看,东坡的心情映衬在江山如画的壮阔背景下,又渗入了面对历史长河的苍茫感受,变得深沉而且厚重。”“相形之下,东坡本人的低沉情愫便不像是全词的主旨。也就是说,此词中怀古主题是占主导地位的,词人的身世之感则是第二位的。”这里显然融入了莫砺锋个人的体会,他告诉听众,如何由表及里,走进一首情感层次较多的词作中,感受诗人更深层的意旨情感。

还有,在大学讲授文学史应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传授这一知识体系要设置科学的时间来完成,但演讲则不然。演讲的时间和题目都有其限制,题目必须集中,时间则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内。如果说大学课堂的文学教育,讲授要点面结合的话,演讲则是以点为主、以点带面。但是来自大学的演讲者,天然带有大学讲课的基因,不可能把校内、校外的讲课清清楚楚地割裂开来。实践也证明,一个优秀大学教师面向大众开展的讲座,往往就是他大学讲堂的延展,讲座内容也常常是大学讲课内容的浓缩。

莫砺锋的教学重心主要在唐宋文学,研究的作家重点在杜甫、苏轼、朱熹等,他在外演讲的范围也不出于此。他讲解唐宋诗词,所举的主要是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明显看出他讲授古代文学时点面结合的特点。而他做得最好、最有示范意义的,是以杜甫或苏轼为主题的讲座。莫砺锋说:“在唐宋诗人、词人中,选择一个作为我们的阅读目标,通过这样的阅读来了解和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一个诗人或者词人出发,以点带面,覆盖文学史和传统文化,是他演讲的自觉设计。如《诗圣杜甫》,设置了人格楷模、诗艺高标、文化史上的杜甫、关于诗史、文天祥和苏轼对杜甫的接受等五个题目,全面涵盖了杜甫的人格、诗歌艺术、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等方面,几乎就是他《杜甫评传》的压缩版。他在《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中讲杜甫,引用了钱穆称杜甫是唐代“醇儒”的观点,认为杜甫“是唐代儒家精神最好的阐释者,甚至也是历史上最好的儒学阐释者”。讲到这里,他顺理成章地讲解儒家文化最有意义的价值:仁政爱民、仁者爱人。而后再讲解杜甫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伟大诗篇,说它们是儒家上述精神的诗语表述。能做到这种程度,非有深厚的学养作为支撑不可。

3.演讲的艺术应既深入浅出又要言不烦

演讲的艺术,常有人概括为深入浅出。面向大众演讲,深入浅出自然是必要的,但仅此还不够。如上面所谈以点带面的内容安排,其实也是一种演讲的艺术。同时,文学演讲的语言,完全是书面语,读者不易接受,要善于把书面语转化为文雅的口语。尤其是引用古文,更要慎重,最好的方法是串讲大意,融短句于其中。再者,介绍文学史常识性的知识,最好要言不烦、精粹准确。

我认为,莫砺锋的演讲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如“李白的意义在于,他用行为与诗歌维护了自身的人格尊严,弘扬了昂扬奋发的人生精神”“杜甫的伟大情怀就是人要关心他人,要关心社会,特别是要关心弱势人群”“苏轼给现代人的启发在哪里呢?我觉得,他对于现代读者最大的启示,就在于他诗词中展现的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多读辛词,可以熏陶爱国情操,也可以培养尚武精神。那种为了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书中对四位经典作家价值意义的概括,都极为凝练准确。

莫砺锋还有其明显经过设计的演讲技巧,如以自身的经验带入、讲今明古、先抑后扬、以故事串起人物介绍等。这些技巧的使用,使他的演讲更具魅力。

1899年,梁启超把学校、报纸、演说定义为“传播文明三利器”。如今,莫砺锋通过文学演讲的方式,面向大众讲解唐宋诗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想经过“莫砺锋们”的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江大河必将在华夏大地上永远奔流。

(作者:詹福瑞,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建伟



原文网址:

https://book.youth.cn/zx/202411/t20241108_15635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