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东大
【南京日报】“90后院士”为国“听海”,在讲台“一站到底”
发布时间: 2024-12-19                    访问次数: 46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一位91岁高龄的老院士坚持站立一个多小时为新生上课的视频在网上刷屏,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12月18日,“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报告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石梅等4位报告人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杨士莪院士的先进事迹。


  杨士莪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躬耕教坛、潜心科研七十余载,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首先开展国内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国际上一直难以攻克的水洞降噪和测量方法问题,担负“谋海济国”的使命担当,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和“眼睛”,听懂大海的声音。今年3月19日,杨士莪因病逝世,享年93岁。


  “1950年,杨士莪响应党的号召,毅然从清华大学肄业,投身人民海军建设。后来又奉调北上,作为第一批教员参与‘哈军工’筹建。他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60余年来,杨士莪始终走在水声领域最前沿,成为引领中国水声学科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张石梅为现场观众讲述了杨士莪院士投身国家事业、扎根水声领域的历程。


  “‘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杨士莪的自我要求,也是他的育人理念。他专注事业,淡泊名利,他曾表示,与其站上领奖台,不如站上讲台,好好给学生授课,给他们解惑。”张石梅说,年过九旬,杨士莪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写最工整的板书、讲最前沿的知识,被称为“一站到底的90后院士”。在他看来,站着讲课,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


  有一种怀念,叫传承。报告会上,杨士莪院士的学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春颖分享了杨士莪的育人情怀。“在我们学校,水生系每一位学生的第一堂课都是恩师杨士莪上的,读的第一本专业书也是他写的。他就像一把雨伞,即使自己会淋湿,也要为我们遮风挡雨。”王春颖说,杨士莪对学术有着无比的热爱与执着。当年水声专业低谷,一门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仅有一名学生选修,但杨士莪从未懈怠,每次都会提前到教室,在只有一个学生的课堂认真书写板书,他深知一旦日后没人选这门课程,科研重点将停滞不前,他坚信星火可燎原,正是这份坚持,让水声学科繁荣发展。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出海,海况特别不好,很多人都晕船。老师看我们状态不佳,就想办法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他双腿一盘坐在我们身边,突然唱起了歌。一个80多岁的老人在深海的船头高声歌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老师转头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吗?’他说,‘千锤百炼,百炼成钢’。”王春颖说,老师的话直击心灵,每当她在科研中遇到困难时想起,信心倍增,无畏前行。


  在报告会现场,王春颖分享的一个小故事让不少人潸然泪下。她说,前两年,老师身体每况愈下,时常后背疼痛难忍,就连吃药的效果也越来越差。“这时候,我们就想到一个办法,准备一些学术问题请他解答,这招果然管用,老师在解答问题时,暂时忘记了病痛。在他最后的时间里,教学成了他最有效的止痛药。直到老师离开我们的前两个小时,他还在和学生通话讨论科研。”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本科生、哈军工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温金翰向大家介绍了杨士莪的6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座梯子”最令人意外。原来,杨士莪一生以书为伴,以学为基。家中的书房收藏专业书籍、资料数千册,特意搭建了一架梯子,以便随时查阅。“在学校,杨士莪以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将一代代学子领进水声世界的大门,让学生们踩着他的肩膀去攀登科研高峰。”温金翰说。


  听完报告,东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叶扬感受良多,他本硕都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硕士期间,进入杨士莪院士团队围绕水声工程展开科研攻关。“杨院士曾为我们上过一门《水下声信号起伏》的课程,每节课都坚持站着讲,而且他上课时逻辑性特别强,内容也非常丰富,当时我们还有点跟不上他的思维速度。”叶扬说,杨院士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学术的引领,更是精神的滋养,是大家的学业导师,更是人生导师。



原文网址:

http://njrb.njdaily.cn/njrb/h5/html5/2024-12/19/content_59_186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