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硕果累累。过去的一年多里,南京市鼓楼区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的科创平台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鼓楼区还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了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建的转化医学研究院也已落地运营。此外,鼓楼区还与江苏开放大学共同推进“算法名区”建设,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一校一清单”服务保障专班到“一校一品一特一园”工作机制,再到高校院所党建联席会暨协同创新发展联盟,鼓楼区的校地融合之路走得稳健而深远。12月19日,伴随着又一次联席会的成功召开,鼓楼区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再次扩容,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成功加入,为联盟注入了新的活力,积蓄了新的动能,塑造了新的优势。
深化合作,共建结出丰收果
在会议上,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5所驻区高校领导,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8家科研院所领导,以及龙头企业代表、产学研合作平台负责人和市相关部门领导、鼓楼区四套班子领导等齐聚一堂,共同畅谈合作成果,分享精彩案例。
南京艺术学院与鼓楼区共同举办的“520”嘉年华活动已推出免费展演400余项,成为江苏艺术教育和南京的文化名片;通过“学子雁回工程”和“两团”队伍建设,鼓楼区已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人,建成平台载体13个;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虽刚起步,但已获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3项,并与多家单位签订转化合同;石城实验室研发的业界首款PVG全息光波导AR眼镜、超高清竖屏摄像机等产品,在龙年春晚、巴黎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得到应用;转化医学研究院在慢性乙肝治疗mRNA原创药物等新药研发领域取得突破……
不仅如此,鼓楼区政府还与中国药科大学、五矿证券达成合作,将着力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区教育局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就“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合作”达成合作,二十九中作为实践基地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区文旅局与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相关部门就“文博资源校地融合”达成合作;团区委与15所高校团委围绕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和地区青年工作达成合作;聚焦鼓楼“1+2+3”现代化产业体系,华能江苏、云知声等企业还与高校院所进行了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
政策助力,校地协同再赋能
为进一步激发鼓楼区科创活力,充分挖掘并高效利用高校院所科技资源,鼓楼区率先出台《鼓楼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九条措施》。通过推动境内外高校院所依托优势学科新设立创新平台、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扩大技术经理人队伍、鼓励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等系列举措,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关键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当天的会议上,各高校院所围绕校地融合进行建言交流,寻找更多合作方向。其中,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建议校地深化人才、智能AI等领域的合作;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建议共同打造医药创新领域高地;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锋希望携手打造低空智能产业和低空智联网概念验证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建议共同建设好南工大科技广场,探索虹桥硅巷和电光源所园区的高效利用;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建议共同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与相关产业研发基地;南京工程学院校长张仰飞建议共同打造好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中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院长徐国华建议鼓楼区协助二师范做好草场门校区环境品质提升;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荆晅建议共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老年学习和老年教育的示范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戴济群建议与南大、东大、河海等驻区高校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水谷。
微光成炬,现在的“金点子”,未来可能是“参天大树”。河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人民医院等高校院所也纷纷表示,希望校地双方加强合作,深化校地、校企、校校融合,实现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联盟扩容,校地融合新范式
鼓楼区医疗资源丰富,集中了全省近40%的高校医药科研实力。为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此次会议上,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三家医院加入联盟。
顺势而为,借势而进。新入盟单位代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执行院长黄英姿在会上建议,共同做好生命健康服务保障、培养医学人才。
针对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向,鼓楼区委书记王安伟希望联盟进一步加大常态化沟通协调力度,每季度研究推进具体工作,寻求更多潜在加盟单位和合作伙伴;围绕算法名区建设和绿色经济、健康经济发展挖掘更多合作项目,提升科研成果项目化产业化水平;及时回应校区建设改造和人才落户、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需求,为联盟成员单位创造更好环境。(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