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2023年服务业占我国整体经济比重已达54.6%,且仍处于上升通道之中。如何通过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多方位培育服务业中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一般而言,传统服务业具有不可存储性、不可分离性和劳动密集型等特性。这些特性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自动化、技术化手段对传统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使传统服务业倾向于成为鲍莫尔—福克斯假说中所提到的“停滞行业”。尤其是对教育、医疗、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行业而言,缓慢的生产率增长和相对更快的劳动工资增长逐步带动了这些行业产品价格的上升。然而,对于具备低需求价格弹性特征的服务行业而言,价格的上升并不会大量降低这类服务产品的需求,该部分传统服务产品的需求甚至会因工资的提升而增长,传统行业则需要通过不断吸纳更多劳动力来满足这部分稳定的,甚至是逐步增长的服务产品需求。这将导致经济整体的劳动力结构更趋向于服务化,并降低经济的增长率,从而制约服务业层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在于提升“停滞行业”的生产率,或者降低传统服务业的不可存储性、不可分离性和劳动密集型等特性。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服务业可以更多从数字化订购(digitally ordered)和数字化交付(digitally delivered)突破需求与供给特性所带来的瓶颈。
就不可存储性而言,服务产品的供需动态不匹配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化订购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决,而数字平台的产生则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传统服务业产品的供需不匹配问题。第一,以实时数据和需求预测对服务要素数量和结构进行预配置,或者通过灵活定价和动态调整,以价格对需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以更加匹配服务供给能力,如出行服务平台通过需求预测调整激励策略和派单策略,或者对住宿服务适当进行价格调整。第二,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推行平台预约制度,降低服务供需时间差异所造成的成本提升和资源浪费,强化数字平台的订单整合能力,优化分销服务、物流服务等行业的服务路径。第三,数字平台对用户偏好和消费习惯的识别能力有助于精准营销。针对客户特征提供具有定制化倾向的服务内容,鼓励消费者进行内容反馈,减少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与潜在需求间的不匹配,如餐饮服务业进行分时段、分菜单的个性化优惠券推送。
就不可分离性而言,部分传统服务业产品基于数字化交付手段的业务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变革已成为构建传统服务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医疗、教育和旅游作为传统服务业,都在较大程度上具备“停滞”特征,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生产率的进步提供了一定空间。与此同时,对于低需求价格弹性和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传统服务业,应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通过技术引进和加强竞争等方式提升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以应对逐步增长的对传统服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涵盖金融、信息技术、专业服务等领域,具备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强大优势,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之一。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凭借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与升级。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的突破与落地,并以生产效率提升与资源配置优化作为关键渠道,实现对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第一,现代服务业通过科技创新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在优化服务供给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服务提供范围。第二,随着服务要素与其他各行业的投入—产出关联的不断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劲支撑。第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演化特征,也契合“微笑曲线”所揭示的经济活动规律,即通过增加高附加值服务和创新活动的占比,进一步发挥在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提升产业链增值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可以预计,在即将开展的“十五五”规划的引领下,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发展,正在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多行业的有机融合。例如,智能交通系统(ITS)作为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通过将交通管理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能够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的实时数据交互与智能调度。同样,智能制造中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拓展了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范畴,而且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升级。
提前布局未来服务业
区别于现代服务业,未来服务业是指具有潜在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或商业化的前沿科技领域。未来服务业的形成并不是依托单一技术,而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区块链等多项前沿技术组合而成的复合技术群。这种围绕复合技术群所引发的对新型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使得未来服务业不再局限于传统实物形态,而是发展为融合产品与服务的新型服务业态。因此,构建多产业融合的开放体系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创新体系,是实现未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实现多产业融合的未来服务业开放体系,并促进服务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打造行业间和行业内的网络外部性,形成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一是推动跨行业合作与资源共享,利用协同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最大化。例如,在金融科技服务领域中的智能投资顾问通过金融行业与区块链技术公司合作,对市场数据、用户投资偏好和风险承担能力展开分析,为用户提供自动化、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和资产配置,并动态调整投资策略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二是保障行业内外的互联互通,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通过量子信息技术来优化供应链管理,例如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可以提供高度安全的通信加密方式,使得行业内外的各类服务系统(如交通管理、能源分配、医疗服务等)能够在高安全性下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三是培育多样化的参与者生态。通过构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将更多消费者和企业整合到价值链中,提升服务传递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除了多方参与的开放体系,未来服务业还应以高科技和创新为驱动力,构建满足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第一,着力推动复合技术群的集成应用,提升服务业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实现对市场边界的创新扩展和消费者剩余的有效增加。例如,在智能零售服务领域,通过整合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大数据分析、物联网(IoT)等前沿技术,能够在零售业中实现差异化竞争。第二,进一步发展技术基础设施,以支持技术迭代试验和新服务部署,促使企业能够迅速调整其服务产品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第三,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支撑未来服务业对于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尤其是在跨学科和创新能力方面。通过举办生成式AI和元宇宙相关的内部技术分享和创新工作会议,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持续提升技能供给。与此同时,设立创新奖项和专利激励机制,通过激励相容的方式,优化劳动力市场,促进技术扩散和创新扩展,推动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和服务模式的产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服务业创新发展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机制与对策研究”(20AJY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周慧(报纸) 张黎明(网络)】
原文网址: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2/t20241224_58258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