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东大
【南报网】助力南京作家实现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大满贯,向迅作品在宁研讨—— 纪实与虚构,再现中国式父子关系
发布时间: 2025-01-10                    访问次数: 13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2024年,在《与父亲书》赢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光环之下,南京土家族作家向迅又接连推出小说集《七月晚餐:南方幻想故事集》(简称《七月晚餐》)和散文集《声音博物馆》,创作势头引人关注。日前,江苏省作协散文工作委员会、南京市作协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向迅《与父亲书》及新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其作品进行深度解读。研讨环节由《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主持。

直击人生痛点,勇于举起手中“解剖刀”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每四年评选一次,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向迅凭借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与父亲书》获散文奖。这是南京作家首次摘得该奖。自此,南京作家已实现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大满贯。

向迅创作横跨多个文体,其中以散文最为精进。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曾说:“诗歌和小说创作注重文化与才华、想象力以及激情,但是散文创作对于人生质量尤其是灵魂的质量要求很高,散文是‘灵魂的长度’,就是人的修为与趣味,对于生活的基本认知,也是内心的积累。”

《与父亲书》自2021年出版以来就广受关注,并夺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在这部儿子写给父亲永远无法投递的深情之书中,向迅通过六篇风格迥异的散文,打捞与父亲有关的万千细节,最终呈现出一位中国农民父亲的坎坷命运与精神秘史。

和中国很多父子关系一样,向迅与父亲在生活中的关系并不是非常融洽。但在父亲去世之后,那些蓄积而成的情感却在向迅的无声之笔中,激荡出强大而动人的力量。

在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钟山》主编贾梦玮看来,写人物的散文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被写的人,一个就是写的人,往往看似在写笔下的人物,其实是在写自己。“散文最后的高度、格调、境界,均由写人物的人,也就是作者来决定。”出现在向迅作品中的父亲,就不仅是父亲的形象,更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在对其进行表达和刻画的同时,就必然要举起手中的“解剖刀”。

“直面很多他人不忍触及、不愿触及、不敢触及的人生痛点,非常难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表达了相同看法。“敞开自身的家长里短,甚至有不堪的部分,而且不加修饰地展示出来。”“向迅不回避父亲的缺点,既有‘我’眼中的父亲,也有‘母亲’叙述中的父亲。”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钟山》编辑部主任李祥在发言中,都分别指向了向迅散文写作中难得的勇气。

重塑父亲形象,在书写中与父亲达成和解

父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形象。

向迅想写父亲,最早萌生于父亲生病的时候。其时,向迅在父亲病床前陪护结束回到江苏,就将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记录下来;父亲去世以后,隔着时间的长河,对父亲的思念和一种复杂情绪在持续发酵,促使他在这封无法寄出的长信中重新审视父亲。

《青春》总编辑李樯认为,通过不断向内挖掘,向迅所塑造的父亲形象,几乎在每个人心中都能赢得呼应,不完美,却真实感人,已成为一代人成长记忆当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中国农村生活浸染的父亲整体形象。

在向迅笔下,这个形象一直从《与父亲书》延续到《七月晚餐》。

胡学文认为,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理解,《与父亲书》其实写完了,但是作者意犹未尽,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这就有了《七月晚餐》。“他心里有藤蔓在交织着,这个藤蔓的中心就是父亲,他试图把藤蔓理顺,最终有了这两本书。一本是《与父亲书》,一本是《七月晚餐》。”在李祥看来,这两本书就是向迅写的两份没有办法寄送的家书,同时也是写给自己的两封信。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杏培认为,向迅一直处于父亲离世后的遗憾当中,这种情绪促使他不断以父亲为抒情对象,并在有关“父亲”的文学母题的叙述中,一边建构、追忆、想象、纪实、呈现过往的历史,一边对于很多情感上没有办法抵达、没有实现的东西作想象性的建构。对他来讲,这种建构就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和情感的补偿。

东南大学教授张娟认为,向迅以书信形式开启父子之间新的沟通,并直面那些真实、残酷、脆弱、不为人知的部分。在和父亲这场隔着生命河流距离的长谈中,他本人也经历了自我重新成长的过程。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陈进武从中看到向迅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转变,即从当初的畏惧父亲,到审视父亲,再到寻找父亲,最后理解父亲。其视角的变化,意味着从仰视父亲到平视父亲的转变。这与100年前朱自清创作散文《背影》时有一定的情感共通性。

作者:王峰 责任编辑:顾敏依



原文网址:

https://www.njdaily.cn/news/2025/0110/743776810842524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