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东大
【新华社】半月谈丨屯垦文化浓缩在古堡里
发布时间: 2025-01-16                    访问次数: 15

半月谈记者 白玛央措

青海郭麻日古堡,素有中国屯垦戍边文化的“活化石”之称,与保安古城、年都乎古堡和吾屯上庄古堡一起被称为“保安四屯”。历史上的郭麻日古堡,承担着守卫河州(今甘肃临夏)及扼守交通咽喉的重任。

游客在郭麻日古堡内 张宏祥 摄


随着历史的变迁,郭麻日古堡不再具有防卫功能,堡寨聚落逐步走向衰落,古村落亟待系统性保护。

战时为兵,闲时务农

郭麻日古堡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乡郭么日村,2013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堡之一。

半月谈记者从同仁市区出发,行驶约5公里,就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郭么日村。这里依山傍水,沿着入村路行进,一座写有古堡简介的石碑立在古堡东门。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古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

“目前,古堡内有147户村民居住,古堡外则有404户村民。”郭么日村党支部书记斗尕日介绍,古堡共有东、西、南3个寨门,东门设置在入村道路旁,是古堡与外界联通的主要出入口,在古代更有扼守交通要道的功能。

走进古堡可以看到,堡内道路幽闭狭长、迂回蜿蜒,高大的夯土墙除院落入口外没有任何窗口。堡内道路最宽处有3米左右,最窄处仅有1米左右。“这种狭长的街道会给人强烈的压迫感,能起到震慑入侵者的作用。”斗尕日说,如果没有本村人做向导,游客很容易在迷宫一样的古堡里失去方向。

“‘军需屯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为解决戍边人员补给问题而出现的一种特殊制度。军士们除了要守卫边疆,还需承担耕种和筑城的职责,以实现自给自足。”青海省政府原参事谢佐表示,郭麻日古堡属于屯田百户所,在建立时综合考虑了耕种和防卫两方面的需求,所以,这里的建筑形态有很强的防御特征。

从整体布局来看,“保安四屯”由南至北带状分布于隆务河两岸,遥相呼应,战时为兵,闲时务农,敌少用本屯之兵,敌多合四屯之力,呈现出“联合攻防”的布局特征。从单一屯堡来看,每个屯堡都有自成一体的严密防御体系,具体体现在房屋选址、外围防护结构、街巷空间、院落及单体建筑等方面。

老人在古堡的咖啡馆内 张宏祥 摄


在巷道里走了许久,终于到达村民多杰的咖啡馆。从院外看去,很难想到这里还藏着一家咖啡馆。游客不仅能在这里歇歇脚,品尝咖啡或酥油茶,还可以体验非遗木雕技艺,绘制唐卡或制作泥塑。“希望游客在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新的旅游体验。”多杰说。

地方历史文脉新呈现

同仁市,藏语称为“热贡”,意为“金色谷地”,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在“保安四屯”里,每座古堡的非遗技艺各有所长,民间有“吾屯的唐卡、年都乎的堆绣、郭麻日的木雕”的说法。2009年,唐卡、堆绣、泥塑等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斗尕日告诉半月谈记者,村里半数以上的村民拥有非遗制作技艺。

2024年8月,郭麻日古堡乡村艺术季启动,摄影展、音乐会、非遗集市等活动接连举行,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邀请摄影家在古堡取景拍摄,用镜头记录村民的生活。古堡是天然的艺术场地,村民则是摄影创作的主角。希望能通过全新的方式展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郭麻日古堡乡村艺术季项目发起人刘绍斌说。

多年来,在当地文旅部门的重视和引导下,古堡内的古宅得以完整保留,游客可以通过一件件“压箱底”的老物件,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丹布古宅见证了古堡的历史变迁,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是村里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宅,木门和木窗都是古法制作的。”61岁的村民完德卡告诉半月谈记者,古堡内的民宅多为土木二层结构的“廊房式”建筑,一般底层平房为家中长辈居住,有厨房、储藏室和牲畜圈房,二层廊房为晚辈居住,有佛堂、卧室和储藏室。

乡村艺术季期间,有3户村民在专家团队指导下进行了房屋“微改造”,丹布古宅就是其中之一。刘绍斌说,为更好地展示古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团队对古堡的展陈和标识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拆除了丹布古宅上面村民自建的塑料棚,将现代材料替换为传统材料,此外还重新布置了木雕之家的展览。

让古堡“见人、见物、见生活”

目前有众多学者关注古堡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对村落格局、公共空间、建筑形式等进行解读,不过仍少有人对富有特色的军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副主任索南旺杰表示,改造要注重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引导村民保护本土文化景观。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要与住户多多沟通和协商,保护民居的原真性,避免过度现代化。

索南旺杰表示:“这次古堡的微改造,就是让当地人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首创精神,改善文化景观,提升古堡功能,让古堡成为一个有人、有生活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的博物馆。”

古村落保护需要多方参与,以确保更新保护决策科学有效。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士勇认为,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角度看,既要强调专业性,邀请专家参与,也要兼顾广泛性,积极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进一步优化更新行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表示,当下我国需从建构国家历史文化空间体系出发,全面梳理和整合各类自然与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广泛包容性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成、演化及叙事单元集群。青海应加强城乡空间体系与自然环境体系的融合、互动,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编辑:李建发)



原文网址: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64898